APP下载

虚拟网络中个人发展问题研究

2020-11-06冯柏杰

西部学刊 2020年17期

摘要: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虚拟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但是虚拟网络中人的发展并非全是自由自觉的,虚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创造性弱化、自我认同的危机、价值取向的迷茫等问题。因此,要以马克思个人观为指导,通过探寻完整存在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完备虚拟技术的管理体系等途径推动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观;虚拟网络;现实的个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7-0026-03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数字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世界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虚拟网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超越现实世界的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深刻地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但是虚拟技术的进步也给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马克思个人观的科学内涵

个人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与众多西方学者抽象论述个人的发展或单纯的关注人的精神不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始终把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置于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个人观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个人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指出“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马克思看来,个人是处在现实关系中,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因此他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发展是现实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现实中个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历史、人自身等方面的制约,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发展,现实的个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确证和发展。

(二)个人发展的实现途径是劳动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个人可以通过有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2],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并且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固有的尺度”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增强着自己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推动自身的发展。正是因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才使得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可能。

(三)个人的最终目标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强调个人的发展是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逐步实现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3]。在马克思看来,在异化劳动中,工人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被强制的,根本无法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要想实现人的本质,只有消灭异化劳动,每个人才各展所长,充分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个人观视阈下虚拟网络对个人发展的双重影响

虚拟网络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是人通过实践活动长期发展的产物,以其超越现实的优势促进了个人的发展。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当下虚拟网络中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有助于个人重新审视在虚拟空间中个人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以促进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马克思个人观视阈下虚拟网络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虚拟技术的发展给个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其构建了一个与现实空间并存的虚拟空间,个人的生存从现实世界延展到了虚拟世界,为个人造就了新的活动方式,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一,虚拟世界促进了个人的能力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是人自由全面发展中的重要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虚拟网络的出现打破了客观物理条件的制约,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内含了整个现实客观世界中的信息,如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办公平台等,个人可以通过虚拟的空间,有目的地利用海量的信息资源对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减少因人的认识有限性而对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使人的实践活动更加高效,促进人的发展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虚拟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拓展了人的认识方式和范围,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另外,虚拟实践促使人的实践能力极大提高,人的劳动方式向全自动化、智能化和生产信息化的方式转变,脑力劳动者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主体,优化了生产资源要素配置,提高了劳动效率。

第二,虚拟世界丰富了个人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发展是以社会关系的丰富为前提和基础的。虚拟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以面对面为主的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的发展由单一片面走向全面和多元化发展,虚拟空间中的线上交往和现实中的交往交替进行,点对面、点对多的交往方式成为了主流。移动终端的飞速更新,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为人们接受各种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快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速度,使人的交往空间扩展到整个世界,拓宽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作为自由的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自由地表达情感和观点,更好地沟通情感,这对于稳定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情感體验,有利于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使个人的社会关系朝着多元、全面的方向发展。

第三,虚拟世界促进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个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的追求目标。虚拟网络的存在为个性发展和展现提供了平台,首先是人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同于缺乏自主选择的传统的社会形态,在虚拟空间中,传统的社会规范不再束缚人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个人从被动的主体转换成主动的主体,人们成为了信息的主人,个人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个人可以自主地选择职业、角色,这激发了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把知识内化于自身促进主体的自由个性发展。其次是个人的独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使人们可以支配更多的自由时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知识技能,从事自己的爱好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推动人的个性发展。总之,网络空间为个人提供了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更多的自由时间,人的需求、实践能力的发展突破了物理条件的制约,使人回归到自然和独立的状态,推动人的个性朝着整体、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个人观视阈下虚拟网络中个人发展面临的多重困境

在虚拟网络中,互联网和计算机是个体劳动的主要工具,它们的广泛应用使得个体的发展比以往社会和现实社会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样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然而,信息依赖、信息诈骗、网络孤独和网络犯罪等问题阻碍着个人发展,人类逐渐陷入到丧失本真的自我异化当中。

第一,技术张力弱化了个人的创造力。在虚拟网络社会中,虚拟技术、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生产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然而信息技术也日益脱离人的控制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成为奴役人的工具。“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普遍运用到机械生产之中,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劳动力,也实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的自动调节”[4],人工智能和电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脑的活动,久而久之,容易使人产生思维惰性,人的主体性必然逐渐被削弱。虚拟技术的无限制扩张,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科技漩涡,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在技术逻辑下生存和活动,个人逐渐成为一个科技逻辑下的原子,工作方式被固定化,个体按照技术逻辑在进行单调的、重复的和机械的劳动。人的生存逻辑被技术逻辑决定着,人的创新性被削弱了,无法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人的生命本质力量被否定,丧失了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创造了便利的虚拟网络,但是现代技术却凌驾于自己之上,人被迫成为现代技术的支配对象,失去了对他自己的所有权,逐渐对象化和工具化,从独立自主的主体沦为受控制的客体存在,失去了对创新的追求,这必然损害人的创造性。

第二,虚拟交往引发了个人的情感危机。由于虚拟技术的发展,个体借助社交网络建立了虚拟交往的新型方式,个体通过虚拟网络社交缩小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多人习惯在虚拟空间里交流,然而在这种交往之下也隐藏着弊端。在网络空间中,现实中的个体借助虚拟的账号进入互联网与他人进行交流,人们并不需要现实的个人在现场就可以完成与他人的互动。个体借助的虚拟账号具有匿名性和虚构性的特征,个体可以通过符号对其身份、地位、信息和职业等自由地构造,面对网络上的符号,个体往往无法分辨交往的主体是否是真实的,无法达到真实交流感情的目的,因此伴随而来的是没有爱的孤独感的产生。与现实的社交相比,虚拟的社会缺少现实交往活动面对面中的真诚与友爱,社交软件看似增加了人们之间的沟通,然而这种隔着屏幕的交流却让双方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长期以往有可能会疏离、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渐行渐远,让人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畏惧心理。

第三,虚拟生存引发了个人的身份危机。虚拟生存虽然改变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模式,然而人的自主性生存选择多样化,削弱了社会归属感,个人的自我认同的深层焦虑加剧了个人的身份危机。虚拟技术使个人借助数字化的符号构造出虚拟主体,从而把自身的力量投射到他在虚拟网络中所创造的虚拟身份,然而这一符号可以随时变成一个遮布,遮掩个人的“本我”。根植于人类现实实践活动的生命意义和活动意义便逐渐失去,个人把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沉溺虚拟身份的构建,用虚拟的人际关系取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忽略了自己真实存在的社会身份,丧失了爱他人的能力,丧失了独立的人格。那些沉浸在虚拟符号的人,他们难于自拔,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对主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更加剧了自我认同危机感。

第四,人文失落引发个人的道德危机。科技文化和人文诉求是虚拟网络彰显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科学技术文化对个人的精神的塑造作用。在虚拟空间里,科技理性的张扬造成了人文的失落,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人文诉求。虚拟空间中人们对于文化的取舍可以表现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人的社会道德理念。在虚拟网络中,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有些人把信息等同于知识,拥有信息可以拥有更多的财富,使人面临着被信息控制和支配的危险,使生活在虚拟空间中的个体本质力量日渐从自身分离出来,导致个人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多元的文化和人文诉求并存在虚拟空间中,作为主体的个人不免淹没在多元的文化思潮之中,扰乱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易导致价值观的迷失。人文的失落,必然导致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丛生,降低个人的道德标准,不良价值会乘虚而入,扰乱个人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个人的道德危机。

三、马克思个人观视阈下虚拟网络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

虚拟网络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互联网存在的缺陷和个人过度依赖信息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人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树立正确的网络自由观,追求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加强网络监督等途径,以确保作为主体的人,充分发展自我个性,更好地推动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追求完整存在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

虚拟空间的无限性使人的主体自由精神在虚拟网络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然而这种个人自由应该是以现实的社会为基础进行发展,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虚拟网络是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虚拟网络的发展水平和个人自由的程度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水平决定的。虚拟空间中的主体自由应该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人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织、相互并存、相互影响,个人的完整与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虚实的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要正确审视人的生存环境,正确对待个人的虚拟生存的模式,实现个人的完整存在与个人自由发展的虚实共生的空间维度。

(二)追求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在虚拟网络中必须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标准,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在虚拟空间中面对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就会扰乱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这些都是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不统一所导致的。在追求人的自由发展过程的同时,要合理处理技术理性和人文价值相衔接。作为活动的主体的人应该不断树立正确的自我观、正确的价值观,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个人的发展,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和信息的关系,明确自己是信息技术的主体,使科技真正为人民服务。

(三)构建生产与监督并存的虚拟技术管理体系

虚拟空间的生产和消费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和政府的監管,在虚拟网络中不能只生产信息产品,而缺乏政府的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府的有效监管不仅可以保证虚拟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有效保障每个网络主体在网络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政府要合理规范虚拟技术的生产和网络人际交往的行为,保持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构建生产与监督并存的虚拟技术管理体系,建立信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特别是虚拟技术产品的准入门槛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对虚拟技术进行评估,增强虚拟技术生产经营的规范性,为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营造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123.

[4]田彬.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冯柏杰(1994—),男,汉族,广东茂名人,单位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