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资撤离论

2020-11-06俞欢洋

西部学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营商环境

摘要: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又遭遇产业转型、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冲击,但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以苏州的意大利企业为例,大部分撤离企业属于最基础的原材料制造业。对在华外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从政府方面来说,(一)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吸引帮扶外商的政策及制度;(二)完善供应链,确保配备设施齐全;(三)将招商引资的重心转向中高端产业和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大力推進产业链升级;(四)创新以地招商模式,高效益配置土地资源。从企业方面来说,则要以内需为导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合自身优势,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面对成本压力时要大力优化产业链接;要培养对市场的敏感度,关注政府政策导向,以抓住机遇应对变化。

关键词:外企撤离论;意大利企业;在苏经营;营商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030-04

引言

受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以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多重影响,全球经济趋于疲软,外国直接投资前景黯淡,在华跨国公司开始调整其战略部署,部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时下,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而苏州作为反映外资在中国表现的窗口,首当其冲。

本文聚焦意大利企业在苏州的经营状况,力求总结出在当前复杂局势下有效帮助外资企业在华蓬勃发展的方法和要素。同时重点考察外资企业在苏州的发展现状、历史与进入的原因、发展过程和未来计划,以期能为中国经济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深度合作、运用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外贸影响力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苏州外资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的外商投资企业蓬勃发展。截止2019年年底,已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在苏州发展投资,共计1.7万家,大多为制造业。2018年苏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外资企业贡献了42.9%,比重最大。

随着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和战略组合不断涌现,新科技革命驱动的经济和产业不断变革,苏州市不断引进更高质量的外资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跟不上时代要求的低端制造业终将走向外迁、倒闭。继希捷、JDI等相继关闭苏州工厂之后,2018年7月,又一外资企业欧姆龙永久关闭其苏州工厂。自2015年以来,每年从苏州撤离的外企保持在2—3家。

目前,外资企业在苏州乃至中国的发展尚处于探索与上升阶段,存在诸如引进质量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企业文化欠缺等自身弊端,同时面临疫情带来的经营成本升高、竞争压力剧增、优惠政策调整等外部困境。

二、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学界对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研究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二,中国利用外资的意义与出现的问题;第三,外资企业退出我国市场的原因和应对措施;第四,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本论文基于以上几点、并结合自身研究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外资企业在苏州的历史以及进入原因的研究

上世纪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外资,以应对全球化[1]。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工业经济开发区、免税区与自贸区等政策优惠手段来吸引外资。

据此,苏州的主要举措是通过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等开发区大量吸引外资。随后苏州很快成为中国主要的外资目的地和生产基地[2]。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外资总量急剧上升,到2006年达26亿美元。并且在2006年,苏州工业园以仅占全市4.2%的土地面积和12.8%的人口,贡献了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1.2%和进出口总量的53.3%;累积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163亿美元,外资企业总进出口量888亿美元,占全市总进出口量的94.7%,这些数据表明了外资和对外贸易在苏州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全市共有113家财富500强跨国公司,如AMD、三星、西门子、日立、爱默生等,《商业周刊》甚至将苏州列为世界最具新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十大科技城市之一[3]。

(二)关于外资撤离论的研究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组织中,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的企业可能退出市场。Dunning经典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理论)指出,跨国企业是否继续进行国际生产经营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所有权优势、是否能将其优势内部化,以及外部区位是否比母国生产基地更具吸引力这三大条件。

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市场的原因、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应对对策,这也是学者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话题。李伟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辖内撤资现状,指出撤资模式的表现形式及原因[4];李玉梅基于中国东部沿海10个城市的问卷调探讨了外企撤资的动因与影响机理[5];刘振林从跨国公司经营的视角分析其撤资动因[6];赵平则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述评与展望[7]。

那么如何改善这样的现状呢?其一,中国应积极倡导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外资企业提供良好的在华经营发展环境;其二,不断深入开展产业与贸易结构调整,推动市场公平准入机制、加强对于产权等技术成果等保护等,从各领域寻求务实性的突破[8]。处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大环境背景下,中国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的机制体制,积极合理应对。

(三)关于外企在华发展前景的研究

从数据模型分析的角度,李永[9]收集2006—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回归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发现外资企业在我国依然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发展前景良好。

从理论政策的角度,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未来国内经济主要依赖消费和科技创新带动。同时,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新旧产业转换的过程当中,并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发展。

因此,中国制定了大力牵手多国发展战略,以求增加直接对外投资、实现精准对接,这为外企在华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政策土壤。除此之外,基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欧洲、意大利企业的机遇和发展机会不断增加。近些年,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元区国家经济下行趋势较为明显,GDP增速趋于减缓。从2018年初开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下行压力巨大,其中制造业PMI分别在2019年2月和2018年10月跌破荣枯线。由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欧洲振兴机遇,给欧洲国家带来新的贸易发展空间。[10]

三、苏州外资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的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

苏州具有不可多得的地理优势。苏州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核心区,毗邻上海,处在其紧密的联系圈层内,区位得天独厚。所属苏州市的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都是国家一类口岸,为外商来苏州进行投资经营提供绝佳的便利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渐次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区域之一、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城市之一、中国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地区之一。

2.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

2020年3月28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苏州市营商环境创新大会,颁布《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并部署相关工作,欲将苏州打造成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示范区。

据公布的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分列第三和第五名的高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软环境指数等在全国名列前茅。优良的经商环境,开放的对外政策,为外资企业在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

(二)发展的困境

1.苏州本地生产成本偏高

伴随中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人口红利衰退,直接导致“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偏高的双重效应。此外,房租拉动型的工资上涨,外企劳动用工成本快速上涨,原有的区位投资优势逐渐消失,很多在苏外企不得不将产能转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工厂。

2.对外贸易向高端制造业方向倾斜

伴随中国FDI(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技术型企业倾斜。

目前,大部分从苏州撤离的外资企业从属于最基础的原材料制造业,一般存在生产经营理念落后、与时代需求逐渐脱节等局限。此外,这些企业在自身盈利能力、抵抗产品更新换能力代以及同行竞争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一旦当自我创新与转型升级中未能紧跟时代要求,将面临不可逆转的产业淘汰。

3.可供工业用地已趋枯竭,土地资源紧张

经过20多年的招商引资与开发利用,苏州城区内的工业用地资源逐渐趋于枯竭,外资企业的用地成本急剧增长。因而近年来,苏州市对于招商条件设置得十分严苛,将每平米注册资金、亩产利润率、单位能耗排放、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与土地使用权直接相挂钩。

4.全球跨境投资活动放缓、引资竞争激烈

今年因新冠疫情的重创,全球跨境投资活动增速放缓。世界各国和地区为了吸引外资流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推出一系列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因此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FDI(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全球引资竞争随之加剧。

四、结论与外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综合来看,外资企业在苏州发展存在撤离的现象与趋势,但从企业的各项指标可见,大部分仍选择留在苏州。不可否认,外企在苏州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和困境,这既受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也与企业自身经营成本及能力、所处产业的需求、所在地经商环境的演变等息息相关。

(二)外资企业在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形势,需要具有导向性的基本政策,同时还应重视企业自身的发展智慧。因此,为了能给外企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发展前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出力,在转型升级中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

1.从政府角度出发

(1)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吸引帮扶外商的政策及制度

在短期应对疫情的影响方面,政府需出台帮扶外资企业度过难关的政策。2020年2月7日苏州政府颁布了“穩外贸”的苏“惠外十二条”,4月29日再次发布苏“惠外新八条”,通过减税、房租减免等措施,给予中小外资企业扶持帮助。此外还有政府包机接员工回苏州工作、为企业提供防疫物资采购便利等政策。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和吸引外资的基础。长远方面,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等复杂国际形势,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吸引外资,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加速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释放制度创新效应。自2020年以来,苏州政府已出台30余条《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为在苏发展的外资企业提供更加舒适的营商环境。

(2)完善供应链,确保配备设施齐全

近些年,部分外企因国内用工用地成本增长,将生产线转移到泰国、越南等境外投资设厂。但那些地区发展较中国相对落后,供应链尚不完善,配套设施不齐全,跟不上企业生产与深入发展的需要;况且东南亚国家在外汇进出结算方面较为僵化,为企业日常经营带来一定不便。

对中国而言,想要保持外资在华高质量长久发展,完善供应链、确保配备设施齐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将招商引资的重心转向中高端产业和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大力推进产业链升级

早期进入苏州市场的外企多为国际代工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生产制造,位于产业链低端,很难实施高质量的产业转型。

当前和未来中国沿海城市应作为吸引高端外资的重要地区,当地政府需针对性地淘汰过去无条件无选择吸引来的落后产业及企业,为新兴产业集群及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企业留出发展空间,变革以廉价生产要素为主的招商模式,吸引具有核心产能和技术的高新外资企业。

(4)创新以地招商模式,高效益配置土地资源

目前,苏州工业用地资源已趋于饱和状态,可供工业的土地资源所剩很少。对于剩余的宝贵的可开发土地,出让采用弹性年期,建立根据投资总额、产出效益、利用强度等为重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依照外企的所属行业类型、用地特点、生命周期等特征,实施分类土地供应方式,对部分重点企业进行定制化土地供应。

2.从企业角度出发

(1)以内需为导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合自身优势,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消费需求市场,在当前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全球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在华外企应多关注中国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深入参与“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提升自身软实力,以利于长远发展。

同时,目前大多在华外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足、科技创新总含量偏低。这些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与环节,扬长补短,专精特新。

(2)面对成本压力大力优化产业链接

现在的外企多数面临两大难题:满足国产化需求和降低生产成本。在 过去,面对中国的销售、研发、制造等供应链环节,外资企业通常从国外带入中国,在国外研发,中国仅是进行生产制造的环节。现在面对成本压力,外资企业需要优化产业环节,进行供应链整合,在中国实现研发生产一体化。

(3)培养对市场的敏感度,关注政府政策导向,以抓住机遇应对变化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局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想要抓住时机在逆势中进步,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实力,还需要保持对市场的较强敏感度,及时作出预判,迅速调动资源,寻求发展。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独特性,在华外企还需留心关注政府动向,紧跟政府出台的政策方针和扶持导向,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才能牢牢把握每一次的发展机遇。

五、研究展望

近年来,中国对内面临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对外存在美国主张的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危机,但经济发展依然保持相对稳定。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和可执行空间比较大,应对冲击的能力强,保持经济增长的潜力大。

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0.8%,但随着国内疫情的平复,4月外资增速由负转正。尤其苏州实际使用外资42.3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163.3%,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因此,伴随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产业链配备的不断完善,投资便利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道路,多层次有效地深化改革,为外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大力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善外商投资的营商环境。企业在有利的发展大环境下加以自身提升,向高端制造产品和新兴商业服务转换,方能在新科技革命驱动的经济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长足进步。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可以扩大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促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中国对外投资影响力不断扩大,收获双赢。

参考文献:

[1]Phelps N,Raines P.The New Competition for Inward Investment.Cheltenham[M].UK:Edward Elgar,2003.

[2]Yang Y R,Hsia C J.Spatial clustering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ran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information-technology companies in the Greater Suzhou Area,Chin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7(39).

[3]魏也華.中国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与网络组织——以苏州为例[J].中国城市研究,2010(00).

[4]李伟.外资撤资模式选择研究[J].现代金融,2015(7).

[5]李玉梅,刘雪娇,杨立卓.外商投资企业撤资:动因与影响机理——基于东部沿海10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6(4).

[6]刘振林,李任.跨国公司撤出中国的动因分析——基于跨国公司经营的视角[J].经济经纬,2016(2).

[7]赵平,王玉华.跨国公司撤资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17(4).

[8]柯建飞,于立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战:理论分析与中国应对策略[J].全球化,2017(6).

[9]李永.新常态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实证分析[J].西部金融,2016(12).

[10]一带一路下欧洲、意大利企业的机遇和发展机会[R].申万宏源,2019.

作者简介:俞欢洋(2001—),女,满族,江苏扬州人,单位为苏州大学,研究方向为金融。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营商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围绕“三最”目标打造“四型”政府
沈阳市旅游行业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济南市天桥区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地方人大在创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作用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东盟营商环境差异与协同构建研究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我国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研究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