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品格教育中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020-11-06丁静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责任感培养途径

丁静

【摘 要】责任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对公民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会负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入手,分析如何通过实践体验、目标指引、习惯养成、榜样引导等途径,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品格教育;责任感;培养途径

责任意识是当前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意识,更是提升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公民的责任感是衡量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把整个社会比作一座高楼,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心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砖瓦,因为只有公民都具备责任感才能使大厦高高耸立。小学阶段是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点滴渗透,使学生具备责任心,这样他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也因为有了责任心,才能更好地关注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学会积极与他人合作。当前,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缺乏是普遍现象,教师必须加强重视。

一、当前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表现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既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还需要能有效团结同学,融入集体生活。但在与小学生进行对话和观察中可以知道,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因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因为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他们的责任意识普遍较差。目前,很多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差,责任意识也非常缺乏。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会产生退缩心理,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性非常强。

绝大多数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能进行明确地规划,对父母、家庭及学校都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够认真负责,对值日等工作存在很强的排斥、敷衍心理,对学校的一些团体活动也缺乏基本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常常表现为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关心同学、与他人进行合作。在家庭生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也非常缺乏。对自己分内的事情,如洗碗、学习用具的整理、个人卧室的打掃等,学生都缺乏基本的负责意识,更不能有效关心家庭其他成员,帮助父母分担生活责任。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尽职负责的态度会影响小学生品格的成长,会导致学生将来不能有效融入社会,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诸多障碍。如何教会学生具备基本的责任感、学会合作、融入集体生活是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督促小学生不断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小学品格教育中提升学生责任感的策略分析

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尽责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有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日常学习过程中,这样就会有效增强责任感养成的效果,还能打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恐惧、退缩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品质,使学生的心态得到放松,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一)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学会承担责任

在小学阶段,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找准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岗位,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明确自己的责任。学生因为有事可做,有责可负,慢慢地就能学会承担责任。教师要依托有效规划,帮助学生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在经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例如,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值日班长轮换制度,每天都由不同的学生来负责监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包括是否按时到校,是否有佩戴红领巾,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等。教师要通过这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对自己工作负责的责任心及配合他人工作的责任意识,把责任和信任由个别学生推广至全班学生,让全体学生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依托目标管理,培养学生的尽心尽责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不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更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具备明确的目标规划意识,围绕学习目标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和尽职尽责意识。

首先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分配明确的责任目标,如保证每个人的桌椅干净整洁,构建整齐教室环境。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关注班级卫生,做到纸片不落地,垃圾及时捡,文具勤整理。这样具体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觉保洁,主动伸伸手、弯弯腰,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让自觉自律成为学生责任心的一个有效彰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制订自己发展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值日,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明确任务规划,让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品区高效快捷地进行卫生整理工作,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此外,一些集体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目标执行意识。教师可以依托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团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强化习惯养成,将责任意识植根学生心底

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开展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责任意识成为一种自觉,植根学生心底,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也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责任感的落实不能仅仅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要依托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要在日积月累中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养成学生踏实认真、不断坚持的良好责任意识。

以每日阅读活动为例,这是一项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任务。小学阶段学生需要阅读的量非常大,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制订一个目标,如用多长时间读完一本书,让学生形会自主分配学习任务,如每天读完多少页,每周完成多少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依托阅读活动,让学生养成自觉坚持、积极担当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自觉状态之下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完善其自我成长内驱力。

(四)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提升学生责任意识

在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过程中,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效仿的榜样,学生会自觉向其靠近;因为有了比拼的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带动心底的责任意识、拼搏意识;更因为有了榜样,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使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有效增强。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发挥好榜样的引导作用,以高尚师德,良好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关心、鼓励和赏识,让学生可以自觉成长,积极进步。

例如,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要做到每天检查,每天督促,及时鼓励,灵活运用赏识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作业,字迹书写更加工整。在班级内部,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如评选每周阅读之星、书写之星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榜样,并积极争作他人的榜样。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从体育、美术、音乐等各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坚持树立和发展自己的稳定兴趣爱好,在责任落实的过程中,使学生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毅力品质逐步增强。

总之,在学生责任感养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小学阶段学生的责任感不强、自我角色意识缺乏等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效引导,让小学生学会调整学习心态,提升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从小学生品格教育中的责任感培养入手,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要对自己、对集体、对家庭、对社会终身负责。

参考文献:

[1]吕雪琴.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04).

[2]刘丛娟.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生责任感培养探析[J].读写算,2019(01).

[3]赵笑花,彭月朗,吴彩萍.班级评价管理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探索——基于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01).

[4]王守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4(15).

[5]陆亚.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有效策略初探[J].民风(科学教育),2012(11).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责任感培养途径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责任感等2则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