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发展实践提升路径
2020-11-06李肖瑾
李肖瑾
摘要:“打铁还需自身硬”, 促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是切实落实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此,探究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发展实践路径具有研究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教师素质 路径
2019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其中提到实践研学是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江西工业贸易学院立足新时代,结合省情、校情,制定了5-10年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的实践路径规划。自2017年开始,思政教师队伍利用每年暑假沿着当年红军的行军路线躬身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撰写调研日记、红色故事和调研论文,然后在活动后实施成果转化。目前,思政教师队伍已完成芦溪、莲花、永新、宁冈、瑞金、宁都、于都等地的实践调研。下面,笔者以宁都红色实践调研为例,进一步深入探究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实践路径。
一、强信仰,在实践中鲜活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在2018年的寻根活动中,江西工业贸易学院思政教师沿着当年红军队伍的行进路线,从井冈山一带辗转到了赣南苏区一带。在红色寻根的过程中,思政教师队伍中相对缺失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加鲜活起来。从每个小组成员的调研日记中,笔者发现在没有火车到达的城市,思政教师辗转六个多小时到达宁都,在两腿肿痛的情况下,为了节约开支,教师们挤在小三轮车里到达目的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思政教师马不停蹄,在烈日酷暑中完成寻根任务,并在躬身实践中,提升革命情怀,感受当年革命的艰辛。在整个寻根过程中,无一教师抱怨,无一教师掉队。
另外,在调研整理推广中,革命基因进一步鲜活。思政教师整理了宁都史志办邱新民主任的访谈,以及在图书馆看到的书籍、在纪念馆听到的红色故事等,从而加强了宣传,传承了革命精神。另外,寻根队伍撰写的“风里雨里探寻红色宁都”“五粮文化代代传,筑就优质粮食梦”“文乡诗国领风骚,红色故土铺锦绣”三篇美文报道,仅三天点击量就突破千次。
二、深挖掘,在实践中萃取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
在寻根实践中,江西工业贸易学院思政教师领略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乡诗国、红色故土的宁都。第一,中华传统文化。宁都的文化底蕴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它不仅有文采出众的“孙氏五贤”,还有影响赣南文化兴起的“易堂九子”。第二,红色革命文化。在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思政教师深入了解到作为红军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指挥中心、主要战场的宁都,被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所震撼,被宁都人民的革命精神所感动。第三,新时代的宁都文化。“崇文怀德,开放致远”这是一条在宁都大街小巷、各处楼宇都能看到的标语,在宁都县图书馆更得到了证实,思政教师震撼于宁都图书馆的座无虚席,以及男女老少的认真阅读。
三、抓落实,在实践中践行红色文化和立德树人
在办学过程中,江西工业贸易学院立足粮校根基,挖掘粮食文化内涵,立德树人,总结出“五粮文化育人”理念,即粮缘中的敬与礼、粮情中的勤与俭、粮品中的诚与信、粮安中的责与献、粮艺中的传与新。
在红色寻根过程中,思政教师有效融入学院“五粮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粮安中的责与献。中央苏区时期,宁都人民对革命军的无私奉献精神主要表現在粮食的无私供给。宁都县粮食局局长黄建华在访谈中提到,享有“赣南粮仓”的宁都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宁都人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借出大量粮食,竭尽所能地支援革命战争,使思政教师感受到了新时代粮食人的奉献精神。在谈到“宁都县粮食局为什么从县中心搬到离县城10千米的地方”这个问题时,黄局长答道:“离城区远了,但离老百姓更近了,离企业更近了……服务群众零距离,立足岗位做奉献”。这就是粮食人的奉献精神。第二,粮情中的勤与俭。在参观宁都起义纪念馆时,曾晨英副馆长讲述了宁都起义及苏区粮食供应等情况,以及刘启耀自带干粮去办公的红色故事。1934年,为节省更多的粮食支援前线,担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坚持每两个月回家带一次米来办公,后因战事紧张没时间回家,他妻子便挑着两袋米,从75千米外的兴国老家步行到省苏驻地宁都。这种苏区党员干部勤俭节约、一心为民、严于律己的作风,正是新时代思政教师需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曾志刚,朱钦胜.中央苏区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探索实践与现实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4(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一体两翼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19-61-7。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