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模式下的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

2020-11-06隋坤李冬陈立佳张志佳

科教导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

隋坤 李冬 陈立佳 张志佳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增长模式的不断转变,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是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的迫切需要。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校企协同合作模式的发展和现状,举例分析了沈阳工业大学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并根据校企协同合作模式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事实证明,校企协同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双赢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校企协同 工程实践能力 合作双赢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22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Ability

under the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UI Kun[1], LI Dong[2], CHEN Lijia[1], ZHANG Zhijia[2]

([1] Graduate School,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870;

[2]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87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growth mode,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situation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nder this mode, and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is the only way to win-wi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China.

Key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win-win cooperation; applied talents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规模空前发展,研究生人数不断扩大。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研究生在校学生数达286.37万人,2018年在校研究生为273.13万人,增幅为4.84%。与四年前相比,2015年在校研究生为191.14万人,增幅为49.82%。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能否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是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校企协同模式为高校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类研究生人才提供了改革方向,通过高校和企业两大主体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鲜明的协同机制,两者共同决定了研究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和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地创新了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所谓的校企协同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和企业充分结合高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企业发展需要,挖掘彼此的资源和优势,将产学研有机融合,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总体运行方式。[1-2]

1 国外校企协同模式下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和现状

校企协同合作在国外被称之为“合作教育”,现代合作教育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师赫尔曼德·施耐德于1906年提出。他认为工程专业的知识有很多在课程上是无法学到的,某些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工作岗位的锻炼才能够学到,因此需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实现高校和企业无缝衔接。[3]20世纪50年代,融合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新科技园应运而生。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在高校周围建立了众多的科研实验室,逐步形成高新科技园,吸引了大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科研机构落户高新科技园。例如围绕斯坦福大学汇聚了800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硅谷工业区。还有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大学相连,逐步形成工业科技园区。英国将合作教育制定为“学习-实践-再学习”的三阶段模式,前阶段以校内培养为主,完成全部或者部分基础、专业和实践课等,第二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预分配到工厂研究所等,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工程项目,培养工程技术能力。最后阶段再次返回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或感兴趣的课程,完成自己选定的毕业设计或工程论文。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于1957年首次引入合作教育计划,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合作教育已经融合在工程、计算机、财会和管理等专业。[4]

2 国内校企协同模式下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校企协同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在我国开展实践。1984年我国代表团深入考察了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将合作教育引入我国的建议。到1985年我国开始将合作教育理念引入教育实践中,率先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滑铁卢大学开展合作教育办学试点。1992年政府、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推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7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在全国全面开展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从2002年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全国多家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同年5月江苏省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拉开了产学联合培养研究基地建设的序幕。到2010年7月我国实施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机制。2012年8月,百度公司举办“百度教学实践基地启动仪式”,邀请了全国30多所软件学院领导,校企联动,共建百度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协同合作教育模式發展至今,全国已有几百所各类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形成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天津大学的“3+1+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大连理工大学的校内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等。

3 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校企协同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

工程类研究生层次人才是我国目前推动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进步主力军,其培养过程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教育界、企业界的共同责任。[5]沈阳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应用型大学,为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积极实践开展校企协同合作教育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企业行业发展亟需的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沈阳工业大学自2006年以来开始针对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教育实践探索,与沈阳仪表科学院有限公司开展开展深入合作,共建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学校与广东科学院实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聘请企业专家作为研究生课程指导教师,参与教学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引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应用、智能仪器及测控系统等企业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增设半导体工艺实践问题、过程检测以及检测系统等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实践类课程,并建立企业专家现场授课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充分地利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蕴含的雄厚师资力量,不断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理论与项目教学”与“校企双导师”的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6]2016年3月,沈阳工业大学与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签署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旨在科技项目落地、定向培养学生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2017年3月,沈阳工业大学与东软集团、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学佳澳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家企业专业共建与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合作,为校企在专业共建、应用型转型,以及实习实训、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沈阳工业大学积极为博士研究生探索合适的合作教育企业,于2018年10月与华晨宝马对联合培养博士生达成共识,并采取校企双导师制运行模式,为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及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不断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2018年11月,沈阳工业大学举行了与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深化合作的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化工类科研平台共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化学环境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定向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以促进全省精细化工清洁生产的创新发展和化工类在职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

通过这些校企协同合作的开展,沈阳工业大学为社会不同类型的企业输出了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多位研究生继续留在合作的企业公司发展,有效的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也为企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创造了良好利益,实现双赢。

4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运行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高校也在积极地推动该模式的向前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和困难:(1)在目前的研究生课程中,工科专业的学术性理论课程较多,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少,或者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项目的实践认知,在企业培训初期可能出现畏难情绪,积极性下降。(2)许多校企合作模式停留在企业对学生实践基地的提供,单纯的进行实习培训等支持,并且缺乏必要的信任支撑,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耐心指导分享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这种关系只是对技能人才的使用,轻视了对人才的培养。最终造成校企双方无法做到优势互补,难以维持互利共赢的关系。[7]

5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可采取如下改进措施:(1)针对学校研究生学术性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调整原有课程比例,增加以企业导师或其他工程项目负责人为主体的经验交流形式的课程,同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并注意平衡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时间,避免学生与学校脱节情况发生。(2)学校和企业可共同组建成立督导组,监督学生、企业导师或负责人在合作培养过程中的表现,适当实行考核制,增强企业导师或负责人的责任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硕士生的工程能力、研究能力是其生存生活的基本利器,随着校企协同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全方位开展,研究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企业也在不断吸纳高层次人才,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有效的实现了校企合作互惠互利。校企协同合作更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田国旺.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09.

[2] 杨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2):193-194.

[3] 白逸仙,郭丹.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4(05):75-77.

[4] 李冉. 国内外本科层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 彭德其,张建平,王志奇,龚曙光,吴淑英.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11):164-165.

[6] 李冬,李新,孔丽新,宫义山,王溪波,李研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32-34.

[7] 刘耀东,孟菊香.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8(03):71-74.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实践能力提高体系构建
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