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11-06唐翠微

科教导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唐翠微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发挥好职业院校对高新产业人才支撑作用,培养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人才,以新工科专业为例,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校企协同为特色的“六进六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破解新工科专业新、师资少、设备少、借鉴少的困境,以推动产教融合的内涵和路径更加多元,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局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0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ke the new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TANG Cuiwei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orting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talent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cultivat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industry, taking new engineering major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ix in six"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with "post ability as the main line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the feature,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less teachers, less equipment,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more diversifie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vit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中國制造2025”“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使制造行业亟待转型升级,为更好地发挥好职业院校对高新产业人才支撑作用,培养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人才,破解新工科专业“一新三少”(专业新、师资少、设备少、借鉴少)困境,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签署联合培养协议,构建产业学院,以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为载体,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新工科专业。

为保障学院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新行业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对接,校企联合开展行业调研,共同制定新工科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通过“六进六化”新工科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图1),共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路径。

1 校企共建“六进六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融合资源优势,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主要从六个方面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新工科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现校企人才协同育人模式。

(1)“学员”身份进校园,招人招工一体化。学院与四川拓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工业机器人技术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为优化生源,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共同组建校企招生招工宣讲团,将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流程相融合,学生双身份进校园。

(2)专业岗位进方案,供需目标统一化。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需求目标统一化,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有前瞻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定期研讨,动态调整,将岗位所需的科技前沿课程不断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共育。

(3)企业项目进课程,教学内容任务化。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企业真实工程项目案例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通过拆分再组合将项目由简单到复杂,按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进行设计,作为项目教学中的任务载体,构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小项目+学期大项目+毕业总项目”方式积极推行基于项目化教学方式,[1]努力将“学做创”融为一体。

对照职教20条新要求,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1+X证书考核标准、考核项目逐步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校企联合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等课程“课内+课外”双项目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度,并积极推行“双项目”分层次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在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内项目时,教师通过分析学情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合理分层来安排课外项目,以便在教学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要求,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提升学习主动性。

(4)技术师傅进课堂,课程教学实战化。将企业工程师以师傅身份引進课堂,参与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标准及考核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职场化和实战化。[2]同时,发挥校企师资专长,通过培训、课程教学“双师制”、工教结合、师带徒等形式,促进双方师资从“巧匠”到“良师”角色之间的转变,打造一支“强实践、通理论、精技能”的新工科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实训设备进中心,产研推进同步化。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积极面向区域内行业、企业开展机器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组建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将企业实际研究项目引入创新中心,为老师、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6)企业理念进思想,素职培养职业化。企业人员融入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从企业管理员工的角度与学校辅导员共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施行校企双元管理,通过建立企业文化走廊、定时开展企业素质拓展课堂等一系列活动,从意识、能力和习惯三个方面着手训练提升学生素质。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将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带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企业文化元素注入到班级文化中,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提升专业职业素养,提早与企业管理接轨,适应企业管理模式,缩短学生进企业的适应期,利于学生就业稳定性。

2 校企人才共育过程监控机制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需要建立相关监督制度、沟通渠道、反馈机制,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无障碍,培养质量有保障,促进专业建设稳步发展。

我们制定了双方遵守的校企联合办学管理办法,以制度规范管理,确保有效融合。建立“院长+专业负责人+管理员”的3级责任体系,做到常规问题分头抓,重大问题集体定,分工有序,以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共管的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形成校企共同参与的双主体、多方位评价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改工作,螺旋稳固提升校企共育人才质量。

3 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

(1)校企订单式培养,强化企业育人主体作用,构建“六进六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先定岗,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了企业从“选人-育人-用人”全过程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构建“六进六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2)校企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合作。该模式下的校企融合不再是单纯的安排实习就业肤浅合作,而是从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研、技能培训、实习就业等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合作,覆盖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学校一起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3)对标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标准,实施双项目分层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岗位认识度。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双项目内容,因材施教,通过学习成果兑换不同层次课外项目,提升学习过程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岗位认识度。

(4)建立通畅的监督反馈机制。坚持校企联合办学管理制度,形成定时沟通反馈机制,以诊改的态度,共同反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商讨出对策,及时动态调整,不断优化育人模式,提升专业内涵。

(5)重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小项目+学期大项目+毕业总项目”三级项目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专业项目中,辅以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企业真实项目、创新创业作品大赛以及暑期企业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与活力,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内化于心,真正做到学做创一体。

(6)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并重,提升职业素养。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中,让课堂与岗位、教育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忠诚、职业态度的塑造,提升专业认同度和专业自信。

4 结语

通过校企协同践行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由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3]营造了校企教学研多维度合作互动氛围,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探索出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有效路径,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了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技术人才。

基金项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G2018-1112)

参考文献

[1] 万家平,陈蕾,戴平,周鸣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范式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2] 盛立强,杨思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经贸职院物流管理专业“四进四化”模式为例[J].职教论坛,2018(05).

[3] 石佳.《意见》的五大亮点[N].光明日报,2017-12-26.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