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2020-11-06朱正林
朱正林
摘 要 为解决互联网普及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面临的思想腐蚀、外来思想侵袭等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基本概念,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对当前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策略展开研究。借此帮助高校打造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增强高校学生对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能力。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 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07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ZHU Zhenglin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corrosion and invasion of foreign ideas in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basic concept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studies the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urrent period. To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ideological security lines, enhance the resist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non social mainstream ideology.
Keywords big data; college; ideology; security education
大数据在社会领域渗透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突出,原本网络舆论斗争转变为意识形态斗争,而高校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时却面临着学生认同、校内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困境。因此,为在党的领导下,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困境,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本文对大数据时代如何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展开讨论,落实高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工作。
1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基本概述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体指高校师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认知,及其观念认同、行为实践程度,并且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有效抵御社会不良思潮、西方思想侵蚀,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为我国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大数据时代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院校信息安全、学生社会主义主流观念认同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外部环境、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开展等内容。[1]在大数据渗透下,高校教育环境产生改变,使得院校内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难度增加,外部环境对社会主流意识影响无法忽视,若不积极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将直接导致高校师生思想领域中产生个体思想混乱问题。
另外,大数据时代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开展是社会人才建设基本需求,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一方面,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可为学生树立正常人生、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网络不良意识形态侵蚀,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安全意识形态教育是在育人过程中融合主流意识形态,给予学生正确意识引导,实现高校现代化建设目标。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大数据时代教育体系完善的前提条件,要求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等原则,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调动学生时刻践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动性。结合当前高校内部学生意识形态分析,多数学生爱国意识强烈,且对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持续发展信念不断深化。但由于大数据时代高校外部环境复杂性,其意识形态安全仍存在较多问题。
其一,思政教育手段单一。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渠道,高校采用传统“满堂灌”教育模式,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质量。
其二,社会实践模式化。社会实践是学生体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基础性工作,但高校在学生寒暑假所设计、布置实践任务,存在走过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少等现象,导致高校内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展不明显。
其三,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力度不足。大数据时代中,微博、博客、微信公眾号等新媒体平台影响作用强大,而高校未能意识到新媒体平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宣传功能,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针对不强。
其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复杂性、外部意识形态多样性的特点,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其在教育实践中未能主动分析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现代教育机制中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求。[2]
3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策略
3.1 优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为提高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水平,需树立“数据思维”,优化意识形态教育手段。高校应结合大数据时代特点,总结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契机、挑战,强化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意识,以此在数据思维驱动下,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具体来说,高校在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时,可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原理,从学生社交言论、兴趣爱好、网络轨迹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意识形态变化、立场、观点,继而调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思政教育。其次,高校应主动分享主流意识形态语言集锦,并利用大数据传播功能,用新颖、趣味性方式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话语传递到师生群体中,借此通过融合政治话语、师生日常话语,扩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实效性。最后,高校应基于大数据技术,监测、预警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以分析学生对网络舆情热点、突发性社会实践的关注点,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3]
3.2 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执行者,提高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可满足大数据时代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求。因此,相关院校应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组织内部教师队伍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学习数据筛选、分析、处理知识,积累大量知识储备。再者,高校应大力培养教育工作者数据整合能力,强化其数据技术应用能力,使其学会运用互联网、新媒体设备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参与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大数据技术有机融合时,相关教育工作者需整理学生校园信息数据,根据信息数据内规律性、科学性特点,影响学生思想状态。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结合个人育人经验,从课程教育活动中判断学生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变化,并将其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依据,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接收教育内容,达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4]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主动导入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讨论期间教师可记录学生语言、行为信息,同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把握活动核心价值,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学生心理需求,启发学生关注主流意识形态。
3.3 打造特色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高校应深入探究大数据时代教育环境变化规律,明确当前时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价值、实践优势,打造特色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首先,确立高校教育主阵地地位,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为途径,将课程教学活动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场所,使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主流思想,端正其思想教育形态,同时在教育内容渗透中,让学生认识到防御不良意识形态、西方思想侵蚀的必要性。另外,教师可将生活化内容引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并利用多形式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坚定学生思想信念,保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
其次,高校应根据学校办学主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借助凉亭、路标、花坛等景观设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形态意识教育主题内容,继而利用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展现高校精神内涵,影响学生道德品质、意识形态塑造。在此期间,高校还应确保文化建设全面性,通过“廉政文化主题墙”“雷锋精神宣传报”等信息载体,辅助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最后,大数据时代中,新媒体平台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宣传平台,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知识普及、宣传作用,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传递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信息。[5]一方面,高校可申请经营特色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公众号,或在博客、微博平台中定期推送社会热点问题、政策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信息平台,设计专题教育板块,为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全面实施提供助力。
3.4 凝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力量
由于大数据时代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难度较大,且教育工作复杂,要求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凝聚高校内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力量,为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意识渗透奠定基础。其一,高校应发挥党员干部、班级干部示范作用,提升其创新力、领导能力,使其善于发现校内意识形态领域学生思想倾向问题。其二,将思政教育教师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核心人员,使其在学习大数据技术、树立大数据思维前提下,学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渗透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继而融合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育,全方位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其三,高校应统筹各课程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力量,形成多层次“舆论矩阵”,守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同时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社会培养爱国、忠于党的高素质人才。[6]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中,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影响下产生较多变化,为坚定学生社会信念,端正学生思想政治态度,高校应将课程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方式,并通过优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手段、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等路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价值观念,同时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中,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庭伟.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与应对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09):223-225.
[2] 李林.网络微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7):166-167.
[3] 贺瑞虎.意识形态安全战略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应对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05-110.
[4] 陈汇川.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分析与管控机制探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6-8.
[5] 黎远波.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与形式[J].社科纵横,2018.033(002):7-10.
[6] 朱士濤.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教育观察,2019(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