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读学校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020-11-06程颖
程颖
[摘 要]工读教育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工读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德行转化更为重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抑制其反社会人格和行为,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工读学校;历史教学;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85-02
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到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加强,课程标准里的解释是这样的:“历史学科长期存在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改革中不仅不能丢弃,还应该加大力度。历史课程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内容。”工读教育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工读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德行转化更为重要,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成功转化学生的德行成为目前笔者面临的问题。
在工读教育中,历史教师对问题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抑制其反社会人格和行为,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工读学校的学生普遍厌学,他们不明确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努力、不认真的态度。更何况学生通过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抽象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使得学生更加不愿学习历史。要想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准备好一桶水。这句话对于历史教师尤为形象。历史是一门非常宽泛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所跨越的时间长,还因为它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丰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较为完整、全面地将知识讲述给学生;才能从课本中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让学生既有才又有德。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历史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历史教师不能抱着固有的思想,啃着老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教师。
二、寓德育于历史故事讲述中,找准动情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有一个动情点。这里的动情点是指最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某个历史事实或其侧面。可以說,找准了动情点,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通过选择那些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最能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史实,感动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史实做出价值判断,并以此来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把对史实的价值观、信念组织成一个系统的人生观,并以此指导他们的行动。
比如,讲到《商鞅变法》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讲述了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再与之前讲过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作对比,对学生进行教育。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令人在京城南门外竖起一块三丈长的木头,并许诺无论谁把它搬到北门都能得到赏金。围观者不相信完成这么简单的任务就能得到赏金,因此没有人去尝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在重赏之下,有人站出来,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给他50金。商鞅的行为使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威信,随后商鞅变法很快在秦国得到了推广。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其最终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早于商鞅变法400年,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一个最宠爱的妃子,名叫褒姒。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点燃了20多个烽火台(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诸侯们看到烽火台的火光,急忙率领士兵赶到。但是当他们意识到这是国王为博得妃子一笑的花招后,生气地离开了。褒姒看到诸侯们困惑又狼狈的样子,终于开心地笑了。五年后,西夷犬戎对周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烽火台再次被点燃,但这次没有人愿意出兵救援。最后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
一个“立木取信”,一个“荒唐破信”,结果前者改革取得了成功,国家越来越强大,后者自取其辱而死。可见,“信”在一个国家的兴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通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实现德育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特殊的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例如,在谈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只看到了他们的功绩而没有看到他们的过失,因为他们对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为此,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成就,而且看到他们持续发动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而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历史人物时,不仅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也要摒弃他们的缺点和过失,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四、利用学科优势,结合重大纪念日、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7月1日这个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日里,让学生演出历史课本剧《邓小平智斗撒切尔夫人》,重温那个让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时刻,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这样一来,可使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好地理解“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深切感受到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从而以伟人为榜样,不断转化自己的德行。
又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目前台湾问题和钓鱼岛事件等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事件的根源,使学生既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又能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也可以避免一些盲目排外的倾向,从而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工读学校的历史教学中更应如此,教师要深入挖掘相关素材,去粗取精,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渗透德育,成功转化学生的德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