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2020-11-06沙菲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8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沙菲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干预模式, 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 干预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干预4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96.79±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2±4.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7.96±0.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1.04)分, ADL评分(77.37±7.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5±7.4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可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 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减少残疾的发生, 利于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康复干预;急性脑梗死;康复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88

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加大, 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现已经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1]。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复发率, 高致残率, 高致死率及安静时发病的特点, 发病后约有3/4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主要有运动功能障碍, 颅神经功能障碍, 感觉障碍, 语言障碍, 智力、精神障碍及出现失用症、失认症等, 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的康复治疗效果, 本院对近期收治的118例患者开展研究,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将此次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均无严重心肺功能衰竭, 无恶性肿瘤及精神障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7例, 女22例;年龄47~79岁, 平均年龄(59.1±8.2)岁;其中:基底节梗死29例, 多发脑梗16例, 腔隙性梗死1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6例, 女23例;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58.9±7.7)岁;其中:基底节梗死28例, 多发脑梗15例, 腔隙性梗死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干预方法: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补液, 饮食指导, 生活护理等。

1. 2. 2 观察组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干预, 具体如下。

1. 2. 2. 1 心理指导 因发病急, 患者丧失语言、活动及生活自理能力, 患者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会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和患者交流, 倾听患者主诉, 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给予鼓励及心理支持,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 治疗及康复目标, 注意事项等, 并介绍康复病例与病患交流, 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减少孤独感, 同时鼓励家属多陪伴。

1. 2. 2. 2 肢体摆放 协助患者取正确的卧姿, 每2小时翻身1次, 防止患肢长期受压, 防止关节挛缩, 患肢可适当抬高, 可应用软枕垫好患者肢体, 防止废用综合症, 利于肢体康复, 防止皮肤长期受压导致压疮发生[3]。

1. 2. 2. 3 肢体活动 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对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及主动活动, 从近端到远端关节, 逐步增加活动幅度, 包括双上肢, 双下肢, 每个关节可活动10 min, 4次/d, 协助患者翻身训练, 仰卧位到床边坐位训练, 逐步协助患者扶床栏杆站立, 增强肌力, 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 扶助患者病室、走廊慢慢行走, 并协助患者完成穿衣、吃饭、大小便等日常活动[4]。

1. 2. 2. 4 吞咽功能训练 对患者面肌、咬肌进行运动训练, 行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嘴、闭嘴训练, 做伸舌左右、上下、前后、卷舌运动等[5]。

1. 2. 2. 5 语言功能训练 鼓励患者发音, 从单元音到双元音到句子, 每日上午, 下午各进行30 min的语言训练, 也可以用肢体语言协助沟通, 可借助书写等方式交流沟通。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对比两组患者的FMA评分 干预4周后, 对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 应用FMA量表, 分数越高, 肢体功能越好。

1. 3. 2 對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 应用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 分数越低, 神经功能越好;应用ADL量表评定生活能力, 分数越高, 生活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对比 干预4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96.79±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2±4.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对比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7.96±0.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1.04)分, ADL评分(77.37±7.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5±7.4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属多发脑血管疾病, 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 常见类型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指脑动脉壁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闭塞导致局部脑梗死。脑栓塞为身体其他部位栓子脱落, 栓子进入脑循环, 导致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死[6-8]。常见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一侧肢体瘫痪, 吞咽困难及言语不清等。治疗后约有2/3以上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尤其是肢体活动障碍, 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主张病患卧床休息, 易造成废用性综合征, 使患者恢复不利, 现代研究证明, 神经功能恢复越早越好, 患者病情稳定24 h后即应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可促使脑组织残余细胞的代偿作用, 促进侧支循环及神经突触联系的建立和脑功能重建, 以及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降低了伤残程度, 对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9-12]。

为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的作用, 本院对近期收治的118例患者开展研究, 将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进行常规干预与早期康复干预, 结果显示, 干预4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96.79±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2±4.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7.96±0.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1.04)分, ADL评分(77.37±7.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5±7.4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研究与鱼红等[1]研究结果相一致, 说明早期康复干预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能使脑功能重建及再建,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防止残疾。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干预, 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 减轻伤残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鱼红, 张会仙, 曹维娜, 等.早期护理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 43(4):704-706.

[2] 楼敏芳, 孙沐炎, 姜纪敏, 等.益气通络汤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牛津残障评分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1):65-66.

[3] 柳霞, 贾守凯, 马新平.血栓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医学报, 2011, 26(1):77-78.

[4] 韦献萍, 岑婉平, 胡雪玲, 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8):99-100.

[5] 管健, 王俊霞, 刘耀东.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7):89.

[6] 于慧. 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观察.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8):947-949.

[7] 卫芳芳.观察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20):4191, 4194.

[8] 索朝霞, 张秋生.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59):241.

[9] 李慧超.早期一对一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护理效应.现代康复, 2000(6):838.

[10] 代偉, 张捷.早期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学, 2011, 17(12):1606-1609.

[11] 夏青芝, 刘良君.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肌力和运动功能的价值体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4):123-124.

[12] 许丽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活动能力方面疗效分析.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33):99, 104.

[收稿日期:2020-06-12]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扩大时间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