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

2020-11-06张敏慧余连芝邓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临床分析

张敏慧 余连芝 邓健

【摘要】 目的 讨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的临床特点, 以此指导临床及早诊治。方法 选取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症状、脏器功能损伤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患儿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7.4±4.5)d。经治疗后, 45例患儿痊愈、10例好转、余5例转上级医院。所有患儿4~6个月复诊后均痊愈, 并无复发情况。结论 应尽早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进行诊疗, 对于发病紧急、病情进展速度快的多脏器功能损害患儿应尽早给予其相关药物, 保护脏器功能, 预防或尽早治疗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脏器损害;临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3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指由机体感染EB病毒(EBV)后所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 多发生于小儿, 该病症病情大多呈自限性发展过程, 且预后良好[1], 但是也有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会伴有严重性并发症出现, 例如系统功能损害以及脏器损害等, 这些并发症预后不良, 甚至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2]。本文重点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 该病症临床体征及症状表现复杂, 无明显特异性, 致使易造成患儿病情的误诊及漏诊[3],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症的认识, 本文对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诊疗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患儿, 此次研究入选患儿均与《儿科学》(2019年版)、《诸福棠儿科学》第8版中有关描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诊断标准相符[4], 其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0.5~10.0岁, 平均年龄(5.5±3.2)岁。

1. 2 临床症状 所有患儿均表现出发热症状, 体温39.0~41.2℃, 热程9~17 d, 平均热程(11.3±2.0)d, 多为弛张型热型。高热时均伴有嗜睡及神萎现象, 其中有4例出现抽搐症状(既往高热伴惊厥史2例、抽搐后伴头痛或意识障碍2例)。50例患儿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 该症状多分布于颈部、腹股沟以及颏下, 其中30例存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腹腔淋巴结肿大现象, 淋巴结肿大直径范围在0.5 cm×0.05 cm~2.8 cm×3.1 cm, 未出现粘连现象, 有20例存在浅表淋巴结轻压痛症状。有44例出现扁桃体肿大以及充血现象, 15例出现脓点及灰白色分泌物, 10例伴有吞咽困难以及咽喉痛症状。肝脏增大49例, 在剑下1~6 cm, 肋下1.5~5 cm, 13例出现肝区压痛感。44例出现脾脏肿大, 肋下1~3 cm。28例有双眼浮肿、24例有球结膜充血, 32例有双肺可闻及湿啰音。28例有皮疹, 其中13例有针尖大小出血点、10例有紫癜样皮疹、5例有猩红热样皮疹。10有例巩膜、皮肤黄疸。

1. 3 脏器功能损伤情況 50例有中毒性心肌炎、55例有中毒性肝炎;20例有多浆膜腔积液(其中7例有胸腔积液、8例有腹水、3例有肾周积液、2例有心包积液);17例有急性肾功能不全;15例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有全血细胞减少, 其中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现象;8例有急性喉炎;2例有脑膜脑炎。

1. 4 实验室检查结果 ①所有患儿均存在血液学表现, 52例为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10%, 47例有贫血(其中22例为轻度、17例为中度、8例为重度), 45例存在粒细胞减少症, 24例存在血小板减少现象, 20例存在全血细胞减少(至少伴有3项凝血指标异常现象)。

②肝功能异常:50例出现谷草转氨酶异常(147~256 U/L), 53例出现乳酸脱氢酶异常(160~865 U/L), 49例出现谷丙转氨酶异常(147~256 U/L), 51例出现γ-谷氨酰转移酶异常(58~205 U/L), 15例出现总胆红素增高(158 μmol/L), 14例出现直接胆红素增高(28.7 μmol/L), 10例出现总蛋白降低(54~48 g/L), 12例出现白蛋白降低(32~24 g/L)。③心肌酶谱测定:58例出现肌酸激酶增高(209~756 U/L)、48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49~278 U/L)。④胸片异常:47例出现胸片异常, 其中19例为大叶性肺炎、18例为间质性肺炎、7例为胸腔积液、3例为心包积液。⑤超声异常:35例出现腹部B超异常现象, 其中15例为肝脏增大、6例为回声异常、6例为胆囊壁增厚、5例为腹腔积液、3例为肾周积液。⑥心电图异常:45例出现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其中有25例出现ST段改变、20例出现左室低电压。⑦其他检查情况:20例为血沉增高;14例为尿常规异常;17例为C反应蛋白增高;13例为肾功能异常:尿素氮8.73~12.32 μmol/L;6例为脑电图异常;5例为大便隐血强阳性。

1. 5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病毒治疗, 如阿昔韦洛等, 合并出现细菌感染时, 可适当加用抗生素治疗;若患儿合并血液系统改变, 出现血小板降低现象时予以丙种球蛋白及激素;若患儿合并心肌损伤, 予以其能量合剂以及6-二磷酸果糖等;若患儿合并肾损伤, 予以其潘生丁等;若患儿合并肺炎, 予以其抗感染治疗, 出现喘闷症状时予以糖皮质激素;若患儿合并肝脏损伤予以保肝治疗, 如肌苷等;若患儿合并神经系统病变, 予以解痉镇静及脱颅压等治疗。随着治疗缓慢开展患儿的多脏器功能损害情况随着原发病已逐渐好转。

1. 6 观察指标 统计患儿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参考文献[5]分为痊愈、好转及转院。

2 结果

所有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7.4±4.5)d。经治疗后, 45例患儿痊愈、10例好转、余5例转上级医院。所有患儿4~6个月复诊后均痊愈, 并无复发情况。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属于EBV感染所诱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典型临床症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5], 可经飞沫进行传播, 年龄<6个月的婴儿会因为有来自于母体的抗体, 因此发病率较低, 该病症潜伏期较长且存在大数量隐匿性感染现象, 致使很难明确传染源, 由于该病症容易累及患儿的肝、脾、肾、骨髓及淋巴结等器官功能组织, 致使病死几率较高, 应尽早实现该病症的诊疗, 以降低患儿死亡风险, 提高预后。

结合本次研究所选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患儿临床分析结果。①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弛张型高热症状, 该症状最长持续时间长达17 d, 可通过加用丙种球蛋白后等药物后缓解症状, 因此, 持续性高热不退属于该病症患儿主要临床表现。②不同免疫状态下, EBV感染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不尽相同, 这将给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很容易造成此病症的漏诊及误诊, 研究数据显示[6], 该病症的首次误诊率高达71%左右, 产生结果的原因主要与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及首发症状不确定因素所致。实际临床中患儿会以某种体征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或者也会以某种并发症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这也属于造成该病症漏诊及误诊的原因之一[7]。所以, 医师若碰到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常规治疗无效、无法解释所有呈现临床表现的患儿时, 应警惕其是否存在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的可能。③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检查属于筛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的一种常见手段, 其筛查效果良好且操作简便, 但是此筛查方式缺乏一定的特异性, 导致很容造成漏、误诊, 所以遇到疑似病例应反复對患儿的外周血中异形淋巴细胞进行复查, 必要时可建议其接受骨髓穿刺, 以提高诊断效果[8]。④EBV抗体检测可有效反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患儿的近期病毒感染情况, 其具有持续时间长、特异性高以及恢复期消失的特点。本次研究中借助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血清EB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进行检测, 60/64例次, 其中2例多次复查为阴性, 其余2例复查显示阳性, 因此, 出现高度怀疑病例时应建议对患儿进行多次的EBV抗体检测, 以保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诊断阳性率, 对于EBV检测呈阴性患儿也不能排除其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的可能, 应进一步结合临床综合性分析明确诊断结果, 以免漏诊该病症[9]。⑤本次研究中20例患儿出现血沉增高, 血沉增高易诱导医生判定患儿为细菌性感染疾病, 虽然该项指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诊断帮助不大, 但是该项指标在遇到某些疱疹病毒性感染病症时也会出现增高现象, EBV属于疱疹病毒科, 因此患有该病症后患儿可能会出现血沉增高情况[10]。⑥目前临床上并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多为对症、抗病毒治疗为主, 由于极易引起多脏器损害, 例如心肌炎以及肝炎等, 因此, 医师可考虑尽早给予患儿脏器功能保护类药物, 以避免脏器功能出现严重性损伤现象, 降低患儿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几率。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儿4~6个月复诊后均痊愈, 并无复发。

综上所述, 应尽早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有多脏器损害病症进行诊疗, 对于发病紧急、病情进展速度快的多脏器功能损害患儿应尽早给予其相关药物, 保护脏器功能, 预防或尽早治疗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汪东海, 陈建川, 田代印, 等. 儿童EB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肺炎的危险因素.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9(22):1698-1701.

[2] 付利兰.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脏器损害20例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0(5):194-195.

[3] 彭安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手足口病1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8, 12(2):409-410.

[4] 黄润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5例临床诊治体会. 亚太传统医药, 2017, 7(10):105-106.

[5] 范方琼, 刘明卫. 9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18(13):179, 183.

[6] 宋文涛, 薛春明.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致多脏器损伤46例临床分析. 吉林医学, 2017, 15(17):1468-1469.

[7] 蒋娟, 于洁, 王晓莉, 等. 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1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33(12):919-922.

[8] 金德华, 李顺品.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14例临床分析. 中国医学文摘, 2017, 23(1):8-10.

[9] 钱淑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5例多脏器损害分析. 中国临床医生, 2017, 10(3):44-46.

[10] 王文英, 谢坚, 何晓芸, 等.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5例临床报告. 医药产业资讯, 2017, 15(24):30, 33.

[收稿日期:2020-04-16]

猜你喜欢

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清肾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3例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80例临床分析研究
足月妊娠羊水过少125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