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学”:学校教研活动的应然取向

2020-11-06李勤华

江苏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教研活动

【摘要】学校教研活动是学校管理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研活动一般以关注“教”为主,但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何开展聚焦“学”的教研活动,成为核心素养时代的重要课题与应然取向。聚焦“学”的教研更能促进师生素养的形成,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研组每月定期开展研究“学”的活动,形成了核心素养时代教研活动新范式。

【关键词】教研活动;研究学习;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6-0047-03

【作者简介】李勤华,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为推动学校发展,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从校内教研活动切入,并以其为核心轴,倡导教师从关注“教”转向聚焦“学”,创造研究“学”的教研活动文化,形成教研活动新气象,从而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核心素养。本文以学校英语组的教研活动为例,围绕“学”开展教研,从商定主题、开发工具、直击课堂、组织讨论、反思原理、提升素养等方面切入,践行“六个一”的教研活动原则(即一主题、一工具、一量表、一反思、一报告、一方案),将教研活动与课堂现场整合,探讨学校教研活动的应然取向。

一、商定研究“学”的主题

教研活动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研组还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时间就已经消耗殆尽。那是因为教研活动缺少主题引领,研究的目的性不突出,总是以不了了之或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而告终。因此,聚焦“学”的教研活动,首先需要教研组提前商定研究“学”的主题,这会让一线教师找到教研“着力点”,切实开展指向“学”的素养提升工程。主题明确的研究促使教师更直接地抓住重点,把住方向,有的放矢。主题的商定具体需要注意以下三问:谁来定主题?何时定主题?定什么主题?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主题最好由教研组成员共同商议;在每一次教研活动后及时商定下一次的研究主题;主题的确定依托学校课堂文化或课题,选择某个角度开展研究。

学校英语组自2019年3月尝试开展聚焦“学”的教研活动以来,围绕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英语单元学习评价工具的开发研究”,借助学校教育集团成立的“英语评价与学习中心”这一平台,共进行了26次主题研究活动,其中17次以“促进单元学习的评价”为主题;4次是以“评价驱动的英语绘本阅读学习”为主题;5次聚焦“评价如何催生学习信息”“评价工具如何帮助教师搜集学习信息”“评价如何优化学习信息”等学习信息系列主题。学校教研组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研究同一主题,聚焦学生的“学”,将“学”放在中心,切实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成效。

二、开发研究“学”的工具

研究发现,用“学”的工具开展学习,效果更佳。故“学”的工具,指的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一般由评价任务和评价准则两部分构成。之所以成为工具,是因为它具备了测量的功能,配以供学生比对的评价指标,方便学生得心应手地学习与评价。当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开展学习的时候,他们不仅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比对,明晰自己的学习表现,跳出教材,超越课堂。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学校英语组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开发研究“学”的工具。当主题商定后,每次由上课教师根据已确定的主题,事先设计适用于所执教单元的学习工具,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则根据上课教师所使用的工具开展实证研究。开发“学”的工具,需要经过反复多次验证才能不断完善。在研究“学”的路上,教研组的成员事先学习理论知识,结合各自课堂教学实际,共同开发适合不同单元的新型学习工具。在已开展的26次研究“学”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设计开发了近20种学习工具,这样的工具形态多样,方便教师针对不同单元、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工具。

三、创造研究“学”的课堂

在研究“学”的课堂上,全体研究者以听课教师的身份分布在课堂各个角落观察并研究学生的“学”,观察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开展学习,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根据研究主题搜集并记录相关“学”的证据。学生的“学”成为课堂的焦点,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保证学生始终在幕前。

为了更好地创造研究“学”的课堂,学校英语组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深入课堂开展研究。根据每次研究主题,事先设计一张课堂观察量表,教研组成员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一位或多位学生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对象的学习表现,用量表搜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证据,用“学”的证据来改变“教”的行为,推动“教”的改革。

在已开展的研究“学”的课堂观察中,学校英语组曾运用观察量表搜集学生在“动作”“道具”“语气”三方面的学习表现。学生在事先明确三个要点的不同指标后开展学习,能积极表现并努力提升“角色扮演”任务的表现质量。教师在研究“学”的前期准备中,认真准备并聚焦“学”开发工具、设计教学活动。

四、组织研究“学”的讨论

关于“学”的研究需要反复论证才能趋于完善。在研究“学”的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开展讨论是教研活动的后续保障,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如何才能将教研活动中的讨论环节组织得有序有效?首先,讨论需要人人发言。这样的发言具有即时性特征,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能锻炼参与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及专业研究能力。因为讨论需要人人发言,所以参与者需要从头到尾深度参与。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一人掌控的现象。其次,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多针对“学”的问题。在发现优点的同时,更要抛出问题,借助探讨使得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有组织的讨论还需要进行现场研究形成即时观察报告。报告是将观察人员搜集的证据进行汇总分析,是基于讨论得出的暂时性的观察结论。

一年多来,学校英语组组织了近30次不同类型的讨论,从青年骨干到新上岗教师,共有16名教师参与,讨论时不分彼此,各抒己见。2020年5月26日,在一次主题为“评价如何催生学習信息”的研究活动中,上课教师运用“明信片”评价工具开展四下Unit5 Seasons单元学习,由于上课教师未能完整呈现其教学设计思路,致使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觉得有点遗憾。但是课后教研组领衔人组织了关于“明信片评价工具如何才能催生学习信息”的讨论,成员们商讨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遗憾变成讨论的一个支点,兼顾到评价工具促进学生“学”的各个方面。故讨论是对研究“学”的课堂的一种后期必不可少的论证,优化了关于“学”的研究。

五、反思研究“学”的原理

每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学校英语组成员并没有给活动画上句号,反而以此为契机,反思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自开展以“六个一”为抓手的研究“学”的焦点式教研活动以来,我们都会反思研究“学”的路径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程序是否合理等。在以这样的研究方式开展约一个学期之后,团队确定了研究“学”的原理(见图1)。

这样的原理源于一次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反思,通过环环相扣的路径,指向研究“学”的教研活动。通过反思,这个原理得到了推广,各学科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所需,将研究“学”的原理推广至各自的教研活动中。

六、提升研究“学”的素养

自张菊荣校长提出关于“课堂四现象”的观点后,英语教研组已经规划了针对四种现象的“学”进行研究的方案。用研“学”的原理来创造四种现象,实现“课堂创造信息、同学成为同学、整块学习时间、穷尽思维可能”。用聚焦“学”的研究来撬动研究学的“教”,学生素养提升了,教师素养必然随之提升。在研究“学”的教研活动中,骨干教师带着新教师在教学现场磨炼专业基本功,内化专业素养;同时新教师也在倒逼骨干教师优化专业素养,推动专业成长。

在26次聚焦“学”的教研活动中,学校英语组培养了各类专业高手,有教材解读行家、观察量表制作能手、撰写观察报告高手、评价工具开发专家、评价任务设计高手、儿童版评价准则制定专家等。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是看书、听讲座形成的,而是将所见所听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逐渐提升的。

目前,学校已经全面推行这样的研究“学”的教研模式,并由此被授予苏州市吴江区新教师上岗培训基地校。相信经历过这样研究原理的教师,将具备更优质的专业素养,能更好助力学生素养的培育工程。无疑,研究“学”的教研模式正引领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反思性实践家”成长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教研活动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