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国方案”

2020-11-06沈曙虹

江苏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国方案学校文化高品质

【摘要】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已取得丰富成就并形成了诸多特有的“中国现象”。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理应超越以往一般性的学理探讨和常识性的实践探索,聚焦更具时代特质、更能促进学校持续高位发展的议题。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立场、明确中国态度、强化中国思维、确立中国方式。

【关键词】高品质;学校文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6-0015-03

【作者简介】沈曙虹,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1)科研员,高级教师。

回顾我国学校文化发展历程,都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教育改革的诉求与步伐同频共振,并形成了诸多特有的“中国现象”。经过30多年的经验积累,总体而言,我国当下和未来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应超越一般性的学理探讨和常识性的实践探索,将重心转向更具时代特质的、更能促进学校持续高位发展的议题,与时俱进地呼应和解决学校发展的重难点问题,不断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特别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布之后,学校文化建设必将全面进入高品质发展时代。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设计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方案”。

一、坚定中国立场

1.必须坚定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在学校发展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整合、价值引导、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指向强化文化管理意识,推进文化管理改革,完善文化管理手段,提升文化管理品质,进而实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当前我国教育已由满足“学有所教”向实现“学有优教”转变,优先发展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面临新的教育形势和社会生态,必须把深化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更新当作学校发展的“必修课”。只有正确理解并积极推动文化升级,才能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保持学校文化强健的生命力,在新的平台上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质量,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2.必須坚定支持文化强国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经集体努力和积累所形成的自我确认、自我表达乃至众多精神和制度成果,为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为重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大国形象做出了独特贡献。当前,教育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建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就必须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创新力的重要使命。

3.必须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是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文化的主体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学校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学校不仅教授知识,而且要培育德性,所以学校的文化传承重在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导向,重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来审视和修正自身文化。重视理念建设、制度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重视使课程设计与实践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重视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榜样作用,让学生获得与核心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成长体验,通过文化育人来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目的。

二、明确中国态度

1.“不忘本来”必须致力于传统为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学校文化建设中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但继承传统最终是为了当下和未来,应在立足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以时代精神更新或丰富其内涵。只有对传统文化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汲取、组合与重构,才能取得在学校未来发展选择中的自主地位。

2.“吸收外来”必须致力于借鉴创新。

在我国学校文化研究中,专门引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或做中外比较研究的文章并不少见。一方面,这些文献让我们看到国外相关研究在深度与效度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学校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国外的学校组织与我国学校组织处在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直接套用国外的理论是不妥的,借鉴国外的成果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现实诉求和发展愿景。走向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加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在积极解释和应用国外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应着重在成果转化中结合自身思考调适和创新这些结论,从而实现本土化生成,同时努力提升我们学校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国际认同度和国际贡献度。

3.“面向未来”必须致力于深度建构。

如何进行深度建构?有学者提出要将文化人格作为学校文化深度建构的宗旨,将课程教学作为学校文化深度建构的战略主体;有学者针对近几年逐渐趋热的“未来学校”探索中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指出未来学校是更能体现文化创生的组织,应更多地强化个性、民主、尊重、自由的价值观,建立共同学习的文化生态。此外,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学校文化建设等也已成为教育人的新诉求。这些思考和探索都提示人们,如何有效促进面向未来学校的深刻变革,应是学校文化建设走向高品质的题中之义。

三、强化中国思维

1.要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建立战略观,着眼于学校空间维度的全局性和时间维度的长远性,强调把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注重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调控等全过程与全方位建构;二是建立环境观,更关注变化的社会生态等环境变量对学校的影响,使学校文化与环境具有高协调性;三是建立发展观,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促进文化张力不断扩大,文化资产不断增值;四是建立资源观,注重开发、整合、利用、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为自身文化服务。

2.要強化系统整合。

作为实体性、整体性存在的学校文化,在理论上可以分类分析,但在实践中是难以绝对区分开的。所谓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只是文化的内涵,若将其作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校文化做静态分割,便忽略了学校各文化要素的相互联系,这是一种机械的思维。鉴于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价值观及其师生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一体两翼”全面统筹、有序推进,即以办学理念建设为主体,以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建设为两翼,有机、协调、全面地展开。

3.要强化知行转化。

教育的使命决定了“人为”的文化建设应服从于、服务于“为人”的根本。但在现实中,以主观意志来左右客观规律、良好愿望与实际效果背道而驰的情况并不少见。所有的文化建设,如果只把目标或功能定位于“有了”而不是“有益”,那么这些设计是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的。文化重在以文化人,只有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真正转化成师生的信念,并且师生把这种信念进一步转化成他们的行为方式,使学校的文化建设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样的学校才会成为师生幸福栖居、精神成长的家园。

四、确立中国方式

1.要落实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地位。

毫无疑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学校文化建设持续深化的重要外因,研究者的学术创建更是有力支撑了学校文化实践的效度和品位的提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学院派”与“实战派”的相得益彰,汇聚成中国学校文化建设的丰富景象,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还是办学者和师生,不同学校的文化,应是不同的办学者依据各自校情和各自的教育及课程理念而营造出的高度校本化、个性化的育人哲学和行动模式。这就需要加大落实教育家办学的力度,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在积极启迪校长文化自觉的同时,给予办学者更多的学校文化建设自主权、选择权、创新权。

2.要善于借助学校文化专业设计力量。

21世纪以来,以策划设计为基本理念和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热潮催生了我国独有的学校文化设计行业。现如今不断壮大的这支设计队伍可以凭专业智慧帮助学校解决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提升等问题,而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的有效强化更是需要专业设计人员的创意,甚至一些有远见、有使命感的文化设计专家还能以自己的前沿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文化育人已不仅是教育者们的使命,也是学校文化设计从业者着力追求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要实现学校文化的高品质发展,必须借助专业者的智慧,实现教育领域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市场领域的学校文化设计的对话沟通与深度合作。

猜你喜欢

中国方案学校文化高品质
春晖十年,鸣响新时代的高品质教育之声
人生若只如初见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浅析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客舱服务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