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育冷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0-11-06县兴昌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对策研究成因

县兴昌

摘 要: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发展形势很快,教育方面的法规与制度也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手段的监督与反馈力度越来越大,教学与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诸多的问题当中,教育冷暴力现象是一种最为常见、最为制约教育教学健康管理的突出问题,笔者通过一线调研,对中小学教育冷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简要地谈一谈个人的体会与见解。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冷暴力现象;成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089-1

“教育冷暴力”是一个泛指概念,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或从业人员对自己学生在教育教学或班级管理中,错误地采用嘲讽、语言歧视、羞辱或冷淡漠视等手段,给中小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伤害的行为。

一、教育“冷暴力”的主要现象或形式

1.中小学教师的“言语冷暴力”。在中小学课堂语言或在校期间学校工作人员管理学生语言调研中,发现45%的教师有过使用“言语冷暴力”的现象。主要是在课堂提问、学生纠纷处理或分析成绩等较为重要的教育场合或关键时节,“你简直就是一头蠢猪!”、“笨得像大熊!”、“长的还是头吗?不如长个篮球!”、“你就是个脑残!”、“你简直就是个白痴!”……尤其是一部分班主任老师,使用语言更是不够注意分寸和场合,对中小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学习的信心、决心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语言批评与口头教育中不尊重中小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当然,对教育教学质量也带来了严重影响。

2.中小学教师的“态度冷暴力”。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严重的“态度冷暴力”。受到近年来学生成绩排名和评比的影响,部分教师开始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对待学习好的学生,一切都好,關系好、看得起、平时也极为关注;对待后进学生,就忽视、疏远、孤立、甚至歧视,不闻不问,只是满足于正常课堂的应付,既不批评,也不引导,对他们的缓慢进步或优良表现不关注、不重视,师生关系冷淡。

三、教育“冷暴力”的主要特点

1.长期性。“教育冷暴力”是一种中间地带,虽然不是显性的暴力行为,但是给学生造成的危害不亚于“暴力”手段。时间一长,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冷淡,产生隔阂,让中小学学生认为“教师看不起他们”、“遗忘了他们”,不利用学生与人交流,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一生的不良影响。

2.心理伤害大。近年来,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逐日增多。众所周知,心理问题比身体问题的后果更可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或其他事件会导致自卑、自我放弃和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得了抑郁症或自闭症,后果很是严重。如果教师在不知情的情况对学生使用了“冷暴力”行为,会加深对学生的伤害。因此,每一位科任教师要和班主任多加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防止出现严重的学生伤害事件发生。

三、教育“冷暴力”的形成原因

1.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不良影响。近年来教育功利化的风气比较严重,各级各类学校唯分定论,学生的成绩排名与教师的职称、绩效、考核挂钩,学生在招生录取的时候也要以分数论英雄,就连一部分小学也搞起了大小考排名、分层次安排班级(快班、慢班、特长班、尖子班),整个教学环境比较浮躁,教师被指标、上线率、及格率、优秀率而逼得无路可走,从而对学生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方式。由于教育法规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便给教育“冷暴力”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空间。

2.极少部分教育者的心理问题。熊丙奇指出:“学生被作为出气筒的情况,都是由于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各种非理性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就会出现。”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受到伤害,都是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师生矛盾的不断激化,都是由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引起。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家长不配合学校或教师的教育管理,出现一些小问题就来学校大吵大闹、起诉打官司、上访,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中放不开手脚,有些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最终扩大事态和加深矛盾,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安全和生存状态有重大影响,因此,一部分教师对待后进学生采用回避或冷处理,慢慢地出现了教育“冷暴力”的严重化和扩大化。

四、教育“冷暴力”的对策

1.重视教师层面的心理培训,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学校集体学习和理论知识培训的时候,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在学校教师中招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或专职心理教师,全面深入调研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掌握情况,有应急预案和措施,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问题。

2.加大对中小学教师教育行为的监督。对于学校存在的教育“冷暴力”现象要做到底子清、思路清,要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危害,自觉规范教育行为,设立投诉机制,预防和减少教育“冷暴力”现象,净化学校育人环境,让教育“冷暴力”远离校园。

3.加大“家校互动”,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教育中,多举办家长开放日、家长互动交流会、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也认识“冷暴力”现象,做到与学校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总之,只要每一位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与预防教育“冷暴力”,就可以给中小学生一个阳光快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学泳,何世喜,熊路平,宋敏芳.“教育冷暴力”对孩子影响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3).

[2]陈华安.校园教育“冷暴力”的成因与对策[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薄弱高中学校学生间语言冷暴力现象探析》(GS〔2019〕GHB149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甘肃 秦安741600)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对策研究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