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0-11-06冯名花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预习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预习的好坏直接决定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预习能力,为今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
一、 引言
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对预习有过较深的见解。其认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当课上老师讲课时,如果某些理解与自己的观点相吻合,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还能产生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还能反向刺激和鼓舞学生继续预习,激发阅读兴趣;如果某些观点和理解与自己的见解有出入,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困惑的热情,更进一步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进阅读效果。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预习能力直接决定自主学习水平的高低。为此,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小学生的预习能力。
二、 注重预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驱使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培养学习最好的导师,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激发。教师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激发小学生预习兴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简单带过,应该明确预习目的,指导预习方法,捋顺预习要求。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影作业。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过去的预习作业基本都是围绕阅读课文、梳理课文主旨展开,此次布置观影的任务大家到底想不想知道是要看什么电影呢?”通过这一番话后,学生一定更加地期待,这时,老师说出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和我的祖国》,让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部分关于开国大典的故事。学生回家后,带着激动的心情观看完后,一定会对明天的学习充满期待。第二天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学生也一定听得十分认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影预习方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提前阅读课文。
再比如,学习部编版课文《宇宙生命字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生命的起源,在第二天授课前,教师先铺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昨天预习中关于生命起源的知识。教师在总结讨论中对学生说“同学们,经过昨晚的预习以及刚才的讨论,你们对生命的起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探寻宇宙中生命的字谜!”这样一来,学生预习的兴趣就浓了,预习动机强烈了,学生自然而然会投入课文中去了解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预习中,激发预习兴趣,掌握预习方法,提升预习能力。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也应该发散思维,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丰富预习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和培养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提升预习效率,在指导学生预习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预习目的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开始,就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划定预习范围,学生从心理上来说对于预习是有厌倦情绪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后时间都是以娱乐为主。为此,明确预习目的和范围对于提升预习效率来说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學生对文中的生僻字、文学常识、重难句、主旨等进行提前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一些预习题,帮助学生慢慢进入预习状态,提升预习效率;教师还能为学生编制预习大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文章脉络,等等。在当前小学生所选用的部编教材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前阅读和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外的主题、特色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
(二)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问题是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挖掘课文主旨的重要动力,教师在预习中,应该让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提出问题,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资料或是课上询问老师的方式,扩展和发散思维。学生提出问题增多也会慢慢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容量,更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遇到的问题“多圈、多点、多批注”,逐步培养自学能力,把自己的实时感想记录下来,并用不同色彩的笔做记号,这样下来每个学生的书就是一本集参考,笔记和各种知识的全面资料书了。
(三)重视导读环节
在部编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导读环节,这一部分是对单元中整体内容和脉络快速了解和掌握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注重对导读环节的学习,提升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对预习中的知识点也有一定的侧重性。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部分开始前,教师为学生安排导读的阅读任务,通过导读的阅读,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一部分的主题内容是“走近鲁迅”,而且这一部分的文章主题也更多的是围绕鲁迅先生展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家长为学生讲述鲁迅的一些生平故事以及对鲁迅的一些解读,这样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文章印象,这样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做到了授人以渔。
四、 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
好的习惯决定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激发学生预习兴趣、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在预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应该先通读、再精读,读完后,对文章中叙述了何事,出现何人,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上述的预习过程就是一个比较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在预习部编版六年级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应该布置学生先完成通读,通过大致的阅读后标出文中的生字、不理解的段落和语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一定了解,结合“狼牙山”这一标题,知道在狼牙山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学生带着通读文章中带有的问题,再次精读课文时能够有重点的阅读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并且感受在狼牙山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以及所呈现的伟大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预留一定的时间对学生预习习惯养成进行指导,不能忽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一起监督孩子的预习工作,学生应该尽可能形成一套有步骤、有规律的预习课文方式,不能走形式,贪图表面。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预习方案和检查制度,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预习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此外,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在课余时间大家都很乐意互相交流,发展友谊,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形成学习小组,提倡小组合作、互学互帮。大家在组内交流和沟通自己的预习方式和习惯,每个人可以倾听他人的方式,结合自己的预习习惯进行对比,思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到自己的预习能力,形成更加有效地预习习惯。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还能够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进步,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 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明确预习能力培养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读,读出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换位思考,挖掘文章中的深层意义,并且对于经典的段落进行背诵和朗读。此外,预习能力的培養离不开家校的联系以及家长的支持,家长应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与孩子多进行互动,帮助孩子提升预习积极性,这样孩子在课上学习时,也会更加大胆,把自己不理解之处彻底弄明白。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切身教会学生预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芳.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能力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2015(4):97.
[2]王小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9(9).
[3]陈由香.小学高段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9(1):73-74.
[4]米蓉.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9):272.
[5]拓万霞.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C]∥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9.
作者简介:冯名花,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