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涂擦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0-11-06宗倩倩宋晓雪成庆忠柴小云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0期
关键词:肩手上肢中风

宗倩倩,宋晓雪,成庆忠,柴小云,张 帆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山西 长治046011)

肩手综合征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中风患者脑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脑部神经受损,影响自律交感神经,造成末梢神经血管障碍,是诱发肩手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患者肩手关节活动困难,疼痛并伴有水肿,常在中风发病后1~3个月内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Ⅰ、Ⅱ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目前主要依靠康复训练治疗。康复训练通过科学的主、被动肌肉训练,可以改善躯体四肢的血液循环,加快发病部位的神经功能恢复,增强肌力,改善关节功能[2]。中医将肩手综合征归于“痹证”范畴,认为是邪气闭阻经络、气血运转受阻、瘀塞经脉的表现,常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敷,治疗效果较好[3]。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药涂擦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长治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3~67岁,平均(56.61±4.52)岁;病程27~86 d,平均(51.36±6.78)d;肩手综合征Ⅰ期23例,Ⅱ期1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4~68岁,平均(57.35±4.74)岁;病程26~84 d,平均(50.86±6.53)d;肩手综合征Ⅰ期25例,Ⅱ期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以及《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5]。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痹证的诊断标准[6],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次症:遇冷则剧,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缓。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CT检查确诊,为肩手综合征Ⅰ期、Ⅱ期患者;均在中风后3个月内发病;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对本研究所用中药成分过敏者;合并肩周炎、上肢骨折、上肢神经损伤等影响上肢活动疾病者;精神异常、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并发严重心血管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及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

2.1 对照组 给予康复训练。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肩部充分前伸,肩关节屈曲,角度为90°,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伸展,置于胸前枕头上;患者取患侧卧位,患侧肩胛骨前伸,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者取仰卧位,肩胛骨垫枕,腕关节尽可能弯曲背伸,十指尽量伸直向外展开,上肢向前伸直并抬高超出心脏水平线;患者独自完成提肩、弯曲肘关节及膝关节等运动,并进行拧毛巾训练。以上康复训练内容采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的方式,前期(3~5 d)每日1次,后期(5 d以后)每日2次,早晚各1次。连续训练28 d。

2.2 观察组 采用中药涂擦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训练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中药涂擦药物组成:醋乳香12 g,路路通12 g,红花12 g,桂枝12 g,艾叶45 g,透骨草20 g,川芎80 g,伸筋草35 g,赤芍35 g。将上述中药饮片研磨成粉状,加入蜂蜜调和成黏稠状,均匀涂抹在医用透气卫生棉布上,厚度约1 mm,呈半径为5 cm的圆形,然后将纱布覆盖在患者肩部,做好固定措施,待药膏完全吸收或全部干结,清洗肩部,更换棉布重新敷料。连续治疗28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能力恢复正常,检查(四肢骨和关节平片、举一手检验)正常;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能力好转,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及检查均无好转[5]。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肩手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能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8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U-FMA)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VAS评分范围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剧烈。U-FMA量表包括10部分共33项,每项0~2分,共66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上肢运动能力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8 d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肩部疼痛程度、上肢运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U-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U-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肩部疼痛程度、上肢运动能力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肩部疼痛程度、上肢运动能力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VAS评分 U-FMA评分观察组 41 治疗前 8.16±0.82 24.21±6.63治疗后 4.27±0.37△▲ 45.18±6.43△▲对照组 41 治疗前 8.13±0.76 23.84±6.58治疗后 6.55±0.68△ 33.46±6.29△

4 讨论

中风患者在接受急救成功后的康复期内,常会出现上肢肩手水肿、疼痛难忍、运动功能障碍,称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若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形成上肢永久畸形,因此早期的治疗较为关键[7]。西医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主要与肩手反射性交感神经系统受损有关,中风后患者脑部神经损伤引发相应的外周神经组织损伤,出现各种临床病证表现。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均是目前肩手综合征的常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虽然方便,但由于患者吸收代谢能力、药代动力学不同,治疗周期较长,同时药物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无法达到临床要求;康复训练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进展较为缓慢,患者恢复期较长,承受着较大痛苦[8-9]。中医认为肩手综合征主要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影响气血运行,气血瘀滞不畅,阻痹经络,气血亏损,肝肾阴阳不调,外邪浸淫四肢,导致患者四肢僵硬疼痛、屈伸不利,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临床效果较好[10]。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涂擦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较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好。肩手综合征患者可通过康复训练有效减轻肩手部的水肿,还可缓解肩手关节的粘连、肌肉萎缩情况,帮助受损组织血流回流,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其次,康复训练还可促进大脑神经反射通路的恢复及大脑皮质的功能重建,恢复脑部运动功能区功能,使脑部运动神经信号可以有效传递至肩手部[11]。本研究所用中药涂擦方中,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桂枝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艾叶温经止血,除湿祛寒;透骨草祛风湿,通经络;川芎行气开郁,祛风止痛,活血化瘀;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经通络;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诸药配伍,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研究发现,中药涂擦可通过改善局部毛细血管血流微循环,促进受损组织新陈代谢,提高患肢的营养供应,加快受损组织修复,减轻患者的疼痛感[12]。王月英等[13]研究指出,中药涂擦可提升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疼痛程度,改善其上肢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中药涂擦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较好,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进其上肢运动能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肩手上肢中风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悬吊下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康复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康复研究进展
健康教育路径在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