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阅读”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以《师说》《续师说》互文阅读为例
2020-11-0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徐 晓
“互文性”概念,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由法国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基于此,互文性阅读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文本解读中,通过探究互文篇章的语言、结构和文化,来更准确全面、更深刻客观地理解主文本。
本文着眼于“互文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课内经典文言文《师说》为出发点,互文阅读不同时代的课外文言文《续师说》,解答学生疑惑,提升课内参与,从而迁移文言学法,打通文章内容;借同类主题不同思想的《续师说》建构互文本,引导学生对《师说》思辨性挖掘理解,分析观点对立,整合情感统一,以期对话共载志道,实现古为今用,助力学生成长。
一、“互文阅读”起于“惑”:基于学生疑点出发,教师精筛互读文本
“互文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建立在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思辨的教学目标立场之上。成功的“互文阅读”关键在于找准文本之间与学生所惑的链接点。
(一)启发学生提问,提升文言兴趣
在文言文学习中,因古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词句的使用规则和表述意义差别较大,很多学生在理解文意时,会有本能的阅读畏难情绪;而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与当下社会之间的巨大鸿沟,又让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感知作者所表达传递的情志。因此,相比思考推断词汇句式的含义用法,学生们更倾向于背诵记忆知识点;相比发掘每篇经典文言叙述说理的独特闪光之处,学生更习惯将其看成千篇一律的文字,只记所谓的“文本关键句”,忽略了语言表述的畅达。
鉴于以上学情,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兴趣,是文言课堂的重中之重。
1.倾听学生问题,营造欢迎问题和错误的氛围
在文言文课堂之上,为缓解学生怕说错的困窘心理,要为其营造安全的环境。《师说》是高一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文言,语言较为易于理解,读懂基本内容不难。但要学生真正明白这篇文章的深刻意义内涵,则是学习难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记忆词汇来学习文言,转为关注内容以正视文言的绝佳契机。
故我以“从这篇文章的内容和阐述中,你读出了什么疑问?”来开启自读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发问,从而窥探定位学生的理解盲点和误区。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逐渐放松心态,提出多个问题,诸如:“第一段中说每个人都能做我的老师,那成为老师不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吗?”“‘今之众人’为其子择师,说明他们知道跟老师学习的重要,那为何他们自己‘耻师’?是因为面子心理吗?”“为何‘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好学,却被士大夫耻笑?后文说士大夫之智‘反不能及’?他们是不同知识技能领域的人,怎可比较其‘智’?” “韩愈鼓励大家向老师学习,我非常赞同,但按他所述,人人都是老师,那不就人人不是老师了吗?而且既然大家都能做老师,谁还愿意当学生?”等。
学生提出的这些看似不全面的问题,正是学生尝试打破畏惧心理壁垒,试图走出学习误区,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进阶的开端。
2.回应学生问题,成为“评价者”和“活性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视学生勇敢提出的学习困惑,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他们宝贵的求知心理,更能提升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经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为两方面:一是关于韩愈所阐述的“为师标准”的困惑,二是源于不了解写文的时代背景。
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引入互文阅读,充当“活性剂”和“评价者”的角色,即适时抛出问题以推进学生思考,及时反馈进度以调动学生更有质量的参与。以此,把以教师满堂提问、讲授为主貌的文言教学课堂,转化为以学生比较阅读内容、探究文章逻辑为主体。从而,把课堂阅读时间真正还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进答疑解惑中来。
(二)激励教师读思,灵活组构教材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须从课程意识出发,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从注重课本的内容转化为注重使用课本的方式。依学情需要,联系选读文言经典篇章或课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借互文补充素材来灵活组构课本教材。借多篇阅读,有针对性地打破单篇阅读学习中,学生在文本、内容逻辑和文章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局限,拓宽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空间。
1.集同异质文本,广阅读,深备课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互文阅读法,需要教师们积极思考,深度备课——广泛查找主题类型相似和相反的同、异质文章,尽可能多地占有互文性基础素材,尽可能有深度地解读所集本文。
我立足“师道”主题词,整合了群文阅读资料,深刻钻研了文本。相关文章有:韩愈《师说》、黄宗羲《续师说》《广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
2.抓对立统一点,精选篇,“浅”教学
在透彻研读和多向比较相关素材的基础之上,参照学生的疑难困惑,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寻求课堂阅读“质”与“量”的平衡,适时恰当缩小范围,匹配最佳互读文本。确定选文后,须将其与主文本细致地比较,就解读关键之处着力探究,凝成具体的教学切入点,形成一堂课的“课眼”,开展适合我校高中生的文言“浅”教学。我此处所提倡的“浅”教学,是深入浅出,而非浅入浅出;只是课堂内容的减少,不是文本引读的肤浅;实以去多取精,对准目标,降低学生的文言阅读压力。
我最终选取黄宗羲的《续师说》为互读文本,以文章末尾句“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作为互读文眼,从两文本字面冲突出发,寻求言志载道的统一,为学生指明了互文阅读的着手方向。
二、互文阅读基于“言”: 精准文言词汇取舍,趣味迁移文言学法
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应该怎样教》中指出:“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而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文言’。”
(一)精准课上文言取舍
文言文的互文阅读学习,确实应启于“文言”——清扫词汇障碍,打通文辞隔膜,便于学生理解文意。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应把握阅读课的本质,将主要精力放在围绕阅读任务来品鉴文本表达之上。因此,在文言词汇点拨方面,教师必须做出取舍。
例如:在《师说》《续师说》中,反复多次出现的 “之”“而”“其” “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与两篇互文阅读的理解,关涉较小。所以,我选择将这类词汇与阅读教学暂相分离,在之后的文言虚词学法讨论中再行研究。
(二)趣味迁移文言学法
对于影响互文阅读中文意理解的文言词汇,应从汉语特点、词法句法等角度引领学生进行推断,带领学生跳出“死记硬背效率低”的不当学习方法。
例如:“岂特弟子之过哉”中的“特”,可以“字源(偏旁)推断法”来理解含义:“牛”字旁有“小兽”的含义,因为“只是小兽”故引申为“仅仅,只是”。此外,还有“对举法”看“传道授业”、“轻儇浅躁”;“成语联想法”借“自命不凡”解“抗然自命”;“对偶推断法”以 “摇笔即毁朱陆” 推断“张口辄骂欧曾”中的“辄”等。
在此过程中,应以“明白互读文本中,相关词汇含义及用法的推论思维过程”这一学习目的,清楚地告知学生:教师在强调各种推导学习方法,而不只是文中词汇本身。
三、互文阅读重于“文”:梳理文章内容层次,启发学生概括思辨
文言文互文阅读的学习重点在于贯穿文本间的分析,即通过查找观点,比较内容和辨析立场,来实现主文本与互文本在阐述内容,叙述逻辑,以及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异同参照,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主文本的独特之处,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互文阅读教学中,我把阅读的自主权释放给学生,用四个提示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着眼观点相驳,从异导向,“反弹琵琶”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须以导向问题为纲,联结学生阅读学习中的真问题,串起互文文本的核心内容,启发学生概括思考。要引导学生理清互文阅读中的逻辑比较,须找准、设置文章中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我从《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而作之”这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牛鼻子”问题入手,布置学生细读文本,查找《续师说》中“反昌黎之意”的互文对应句。(见表一)
(二)理顺互文层次,找准要点,“抽丝剥茧”
在观点相驳句的文意和逻辑梳理中,学生找到了互文阅读第一个层次的比较点,即韩愈、黄宗羲理解和提倡的“老师标准”大相径庭。顺势抛出第二个问题:布置学生定位、整合两文中“为师标准”的观点语句。(见表二)
学生经查找、探讨,得出结论:韩愈在《师说》中主张“存道者”即可为师,标准较低。而黄宗羲主张要学识渊博、能教授实用的内容、同时具备师德,才能成为老师。可见《续师说》主张的“为师标准”不但高,且条目多,内容具体。
表二
(三)带入历史语境,论世解情,“以镜观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面对同一话题不同观点的“矛盾句子”,我启发学生着眼历史视角,带入当世情境分析,从而参悟互文本各自的表达立场和行文目的。故提出第三个问题:查找文中能凸显时代背景的语句。(见表三)
表三
我在学生所查语句的基础上,补充韩愈和黄宗羲写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融入历史语境,理解作家写作的心路慨叹,发现文本独特的当世价值属性。(见表四)
表四
(四)回归文眼问题,异中辨同,“异曲同工”
学生对环环相扣,逻辑相连问题的逐层探究,能够有助其解答疑惑,消化文本,提升文言阅读的能力。在前三个任务的辅助下,我再次提及“反昌黎之意” 这一文眼问题,引发学生思辨:黄宗羲于文辞上“反昌黎之意”,但并非反对韩愈所提倡的“师道”本质。(见表五)
表五
通过《师说》《续师说》互文阅读的体验,我启示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互文文本时,不可只看字面意思,而要品读文本,思辨推理。
四、互文阅读存于“思”:品读作者传承文化,观照自我助力成长
文言文是古人抒情言志的话语,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言互读,打破时空的局限,打通不同时代文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供学生品味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进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品读作者情思,思考民族底色,传承所涉文化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板块。透过这扇窗口,学生能探究作品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一致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追求。
我以《师说》《续师说》互文阅读的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独特价值。学生积极探讨后,总结出:“天地君亲师”这自古以来尊崇教师的“师道”文化传统;古代文人积极进取的儒家入世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使命感;学者们见贤思齐,修身习道,不断追求进步的自我要求和价值取向;质疑批判权威却落后的门第观念,提倡推陈出新、贤能为师的时代更新理念;心系国民,追求集体共荣的命运共同体的倡导等。至此,有学生表示,他明白了我国繁荣昌盛的本质原因了。
(二)观照当下社会,联系自我生活,获得人生智慧
阅读不只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更是关乎人类精神成长和幸福生活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通过文言文互文阅读,将古人们的经验与现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交织,以益于之后的人生旅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总之,借此次文言文“互文阅读”的感悟,我启发学生,在时移世异的当下,积极践行“师道”即“从师风尚”这一优秀传统,提升社会参与感和使命感,见贤思齐,助力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