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麦籽粒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鉴定

2020-11-05靳明凯杨文平郝教敏高志强杨珍平樊玮鑫

中国粮油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黑麦夹带烷基

靳明凯 杨文平 郝教敏 高志强 杨珍平 樊玮鑫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1,太谷 030801)(华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唐山 063210)(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3,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实验教学中心4,太谷 030801)

谷物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多酚,可从籽粒与麸皮中提取,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FE-CO2)提取效率高,能耗较少,最大限度保持物质的天然特性,已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1]。YESSICA等[2]研究表明超临界萃取法是燕麦多酚提取的新方法,在38 MPa和55 ℃下,多酚的产量最高,且可获得18.2 μg/g C6~C1结构的多酚(香兰素和香草醛)和1 389 μg/g C6~C3结构的多酚(咖啡、芥子、香豆酸和阿魏酸)。顾仁勇等[3]对八月瓜多酚提取工艺比较,发现超临界CO2萃取结果优于传统提取工艺。黑麦(SecalecerealeL.)又称裸麦、黑小麦,为禾本科黑麦属1年生草本植物,抗寒能力强,广泛种植于华北地区。山西农业大学20世纪90年代引进驯化并推广的加拿大黑麦品种“4R”在山西晋中地区种植,表现生态适应性强,茎叶长势良好,籽粒营养丰富[4],作为当地的推广品种,对优化山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黑麦的膳食纤维含量最高,同时含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化合物[5,6],其中酚类化合物是黑麦中最主要、最具多样性的一类植物化学物质,如全麦黑麦富含烷基间苯二酚(36~320 mg/100 g谷物)、酚酸(103~300 mg/100 g谷物)和木质素(2 mg/100 g谷物)[7]。黑麦多酚具有较强的清除亚硝酸盐能力[8],良好的抗脂肪、蛋白氧化能力及抑菌性[9,10],在改善或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货架期。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黑麦多酚具有替代合成抗氧化剂(0.02% BHT)、生产功能改良的健康肉制品的较大潜力。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PLC-MS)在植物化学物质分析鉴定中被广泛使用[11]。目前黑麦多酚的提取主要是传统有机溶剂浸提[12],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的报道相对较少。本实验以引进驯化的加拿大黑麦品种“4R”的籽粒为原料,研究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黑麦籽粒多酚工艺条件,并运用HPLC-MS正负离子扫描法对黑麦籽粒多酚提取液中主要成分进行结构鉴定,为黑麦深加工及黑麦多酚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黑麦(SecalecerealeL.),引进驯化的加拿大的“4R”品种,由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提供。

乙醇、无水碳酸钠均为分析纯;福林酚、没食子酸均为生物试剂;甲醇、乙腈、正己烷等试剂均为色谱纯;二醇基(Diol)固相萃取柱。

1.2 仪器与设备

HCP-100华晨高速多功能粉碎机,WFJ21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SFT-110超临界CO2萃取仪,DC150-1B氮吹仪,UltiMate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LTQ XLTM线性离子阱质谱仪,ASE-24固相萃取装置。

1.3 方法

1.3.1 黑麦籽粒多酚提取工艺

1.3.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0.05 mg/mL没食子酸标准溶液,依次吸取0.0、0.5、1.0、1.5、2.0、2.5、3.0、3.5 mL标准溶液于8支25 mL具塞比色管中,各管分别用50%乙醇补至3.5 mL,加1 mL福林酚试剂,摇匀、静置 3 min;用0.05 g/mL碳酸钠溶液定容,摇匀、避光静置15 min后,765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A。根据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4.590 5x+0.024 8(R2=0.997 9),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数据可靠。

1.3.1.2 黑麦籽粒多酚提取与测定

黑麦晒干后粉碎、过80目筛。称取3 g 黑麦籽粒粉末于400目尼龙筛绢并装入萃取釜中,旋紧密封,设置温度和压力,打入夹带剂,CO2加压到指定压力值,开始静态萃取。萃取结束后取收集瓶收集10 min,氮吹30 min挥发掉残留夹带剂。70%乙醇复溶,取1 mL 上清液,按照1.3.1.1的测定方法测定样品中多酚含量,利用标准曲线回归方程,按公式计算黑麦籽粒多酚得率:

黑麦多酚得率(mg/g)=C×X×V/m

式中:C为黑麦籽粒多酚质量浓度/mg/mL;X为稀释倍数;V为提取液体积/mL;m为样品质量/g。

1.3.1.3 单因素实验

以黑麦籽粒粉末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研究夹带剂种类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的影响;在萃取时间2.5 h、压强4 350 psi和萃取温度55 ℃条件下,考察料液比(1∶1、1∶2、1∶3、1∶4、1∶5、1∶6、1∶7、1∶8 g/mL)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在料液比1∶4 g/mL、压强4 350 psi和萃取温度55 ℃条件下,考察萃取时间(0.5、1、1.5、2、2.5、3 h)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在料液比1∶4 g/mL、萃取时间2 h和萃取温度55 ℃条件下,考察压强(3 625、4 350、5 080、5 800、6 530 psi)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在料液比1∶4 g/mL、萃取时间2 h和压强4 350 psi条件下,考察萃取温度(40、45、50、55、60 ℃)对多酚得率的影响。

1.3.1.4 响应面因素水平设计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在每组最佳条件的附近选值。由于仪器条件要求夹带剂用量不宜超过5%,因此料液比选用1∶4 g/mL,利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Box-Behnken设计原理,以萃取温度、压强、时间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黑麦多酚得率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编码见表1。

表1 响应面分析的因素水平

1.3.2 黑麦籽粒多酚成分鉴定

1.3.2.1 样品的纯化

根据最佳工艺提取黑麦籽粒多酚,纯化方法参照LS/T 6119—2017并进行修改,二醇基固相萃取柱(6 mL,500 mg)依次用10 mL甲醇和10 mL正己烷活化,流速为2.0 mL/min。准确称取2 g试样溶于6 mL正己烷中,将该溶液以1.0 mL/min流速过二醇基固相萃取柱,10 mL正己烷淋洗萃取柱,弃去淋洗液,10 mL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弱氮气吹干,残渣溶于5 mL 50%甲醇溶液中,涡旋振荡1 min,-18 ℃冷冻16 h,4 ℃下10 0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待测。

1.3.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条件

表2 液相条件优化

色谱柱:EchpsePlusC18柱(2.1 mm×100 mm,1.8 μm);流速:0.3 mL/min;柱温:40 ℃;进样体积:5 μL;流动相A:0.1%甲酸水;B: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见表2。

1.3.2.3 质谱(MS)条件

离子源:ESI;毛细管电压:3.0 kV;离子源温度:100 ℃;脱溶剂气温度:350 ℃;脱溶剂气(N2)流量:800 L/h;锥孔气(N2)流量:50 L/h;检测模式:多反应检测(MRM)。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3和Origin 201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绘图;SPSS22软件进行方差分析、SNK法多重比较;Design Expert 8.0软件进行响应面优化。每组实验重复3次,实验结果用X±σ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麦籽粒多酚提取工艺结果分析

2.1.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以CO2静态萃取,在萃取压力4 350 psi、萃取温度55 ℃、料液比1∶4 g/mL、时间2.5 h、分离时间10 min的条件下,选择乙醇、甲醇、丙酮、氯仿、环己烷、正己烷、乙酸乙酯、石油醚为夹带剂,不添加夹带剂为对照,黑麦籽粒多酚得率见表3。

表3 夹带剂种类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的影响

少量夹带剂(携带剂、改性剂)能够显著改变超临界流体的极性,从而选择性改变提取物,这种方式大大拓宽超临界在植物功能因子的应用范围[13]。对于极性较强的多酚黄酮类化合物,仅仅使用SC-CO2萃取效率不高,由于CO2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超临界CO2萃取的产物多为非极性的含脂质混合物、挥发油等。通过适当加入乙醇、甲醇等作为夹带剂以增强其溶解力和选择性,使极性强、分子量大的物质被萃取出来。从表4可知,黑麦籽粒多酚提取得率效果较好的夹带剂依次是甲醇、95%乙醇、无水乙醇,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对黑麦中多酚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多酚得率也随之增大。但是考虑到甲醇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后续研究选择95%乙醇作为夹带剂。

其他各单因素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的影响见图1。

注: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图1 料液比、萃取时间、压强和温度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的影响

料液比在1∶1~1∶6 g/mL范围内,随着夹带剂增加,黑麦多酚得率显著提高(P<0.05),这是由于夹带剂乙醇的加入使超临界CO2流体对黑麦多酚的溶解度增加,起到了提携作用,提高了多酚得率。当料液比为1∶6 g/mL时,黑麦籽粒多酚得率达到最大;随夹带剂添加量继续增大,黑麦籽粒多酚萃取得率显著降低(P<0.05),这可能是乙醇加入过多使超临界CO2溶解度饱和所致。当料液比超过1∶4 g/mL后,经氮吹后的收集瓶中就没有夹带剂残留,因此,选择料液比1∶4 g/mL萃取黑麦籽粒多酚。

萃取时间在0.5~2 h范围内,随着时间延长,黑麦籽粒多酚得率显著增加(P<0.05)。当萃取时间为2 h时,黑麦籽粒多酚得率最大。继续延长提取时间,黑麦籽粒多酚得率开始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协同作用对其中的多酚物质造成破坏。因此萃取时间以2 h为宜。

超临界流体在一定条件下,密度和介电常数可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加。当到达一定压力后,溶解能力随着压力增加而减小。如图1所示,在3 625~5 080 psi范围内,随着压强增加,黑麦籽粒多酚得率显著增加(P<0.05)。当压强达到5 080 psi时,黑麦籽粒多酚萃取得率达最高值。继续加大压强,黑麦籽粒多酚得率开始显著下降(P<0.05),这是由于萃取压力过高,导致CO2分子、乙醇分子及其他成分出现凝聚现象而导致溶解性能降低,使提取率降低[14]。因此,最适萃取压强以5 080 psi为宜。

萃取温度在40~55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黑麦籽粒多酚得率显著增加(P<0.05),当温度达到55 ℃时,黑麦籽粒多酚得率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加快了分子热运动,提高了分子间相互碰撞几率,增加了溶质挥发性及溶剂扩散系数,加快了多酚物质的溶出[15]。继续提高萃取温度,黑麦籽粒多酚得率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的同时,降低了CO2的密度使物质溶解度降低而降低了多酚得率[16],另一方面高温会破坏萃取物的结构,引起蛋白质质构化、多酚类化合物部分氧化,使黑麦籽粒多酚含量降低。因此,选择55 ℃作为超临界CO2的萃取温度。

2.1.2 响应面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萃取黑麦籽粒多酚的实验结果见表4。利用响应面设计软件对表4数据进行二次项式回归拟合,得回归模型方程:

Y=0.19+0.016A+0.030B+0.017C-0.002 2AB-0.025AC-0.009 2BC-0.042A2-0.045B2-0.038C2,R2=0.986 9。

式中:Y为黑麦籽粒多酚得率,A、B、C分别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强和萃取时间。

表5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由表5还可以看出,因素B、二次项A2、B2、C2对响应值影响达到0.001的极显著水平,因素A、C、交互项AC和BC对响应值影响显著(P<0.05),交互项AB对响应值影响不显著(P>0.05);三因素的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依次是|B|>|C|>|A|。表明影响黑麦籽粒多酚得率的主要因素是萃取压强B,其次是萃取时间A和萃取温度C;萃取时间和温度(AC)以及萃取时间和压强的交互作用(BC)均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有显著影响(P<0.05)。各因素交互作用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影响的响应面图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黑麦籽粒多酚得率随着压强、温度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萃取压强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的影响更大,但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当萃取温度、时间增加时,黑麦籽粒多酚得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两者交互作用明显。当压强、时间增加时,黑麦籽粒多酚得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萃取压强的响应面坡度更大,说明其对多酚得率的影响程度比萃取时间更明显,同时两者交互作用明显。

2.1.3 最优提取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响应面法得到超临界CO2萃取黑麦籽粒多酚工艺的最优工艺为:夹带剂95%乙醇、料液比1∶4 g/mL、萃取压强5 230 psi、萃取时间2.07 h、萃取温度55.65 ℃,此时黑麦籽粒多酚得率为0.200 7 mg/g。按照此工艺参数进行3次验证性实验,测得黑麦籽粒多酚得率平均为0.201 mg/g,与预测值接近,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各因素对黑麦籽粒多酚得率的影响。

图2 萃取温度、压强和时间之间两两互作的响应面图

2.2 黑麦籽粒多酚成分鉴定结果与分析

根据黑麦籽粒多酚样品的HPLC-MS正负总离子流图(图略)可知,黑麦籽粒多酚主要组分有9种,见表6,其中样品中组分4、5的含量与其他组分含量相比相对较多。

表6 黑麦籽粒多酚主要组分

黑麦籽粒多酚组分2的一级质谱扫描结果见图3。正离子扫描模式下的准分子离子峰[M+H]+质荷比(m/z)为359,因此可知化合物的分子质量为358,初步推测其中含有的化合物为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表6)。此数据与文献的质谱数据一致[17]。

图3 黑麦籽粒多酚组分2的一级质谱分析

黑麦籽粒多酚组分4、5的一级质谱扫描结果分别见图4、图5。从图4可知,正离子扫描模式下的准分子离子峰[M+H]+质荷比(m/z)为433,因此可知化合物的分子质量为432,初步推测其中含有的化合物为二十三烷基间苯二酚(tricosylresorcinol)(表6);从图5可知,正离子扫描模式下的组分5有3个主要的峰,其中准分子离子峰[M+H]+质荷比(m/z)为459;加钠峰[M+Na]+的m/z为481;加钾峰[M+K]+的m/z为497,因此可知化合物的分子质量为458,初步推测其中含有的化合物为二十五烷基间苯二酚(pentacosenylresorcinol)(表6)。此数据与文献的质谱数据一致[18]。

黑麦籽粒多酚组分7的一级质谱扫描结果见图6。正离子扫描模式下的组分7有两个主要的峰,其中准分子离子峰[M+H]+的质荷比(m/z)为679.61;加钠峰[M+Na]+的m/z为701.59。因此初步推测其中含有的化合物为β-谷甾醇油酸酯(sitosteryl-18∶1)(表6),分子质量为678。此数据与文献的质谱数据一致[19]。

图4 黑麦籽粒多酚组分4的一级质谱分析

图5 黑麦籽粒多酚组分5的一级质谱分析

图6 黑麦籽粒多酚组分7的一级质谱分析

本研究推测出黑麦籽粒多酚中含有两种烷基间苯二酚(ARs),一种木脂素和一种植物甾醇。烷基间苯二酚具有抑菌(革兰氏阳性菌)、提高生物膜的稳定性、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作用[20,21];罗汉松脂酚为木脂素类成分,有抗肿瘤、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比VC更强,因为其含有甲氧基的芳香环[22,23];β-谷甾醇油酸酯具有β-谷甾醇所有的优良性能,如抗氧化、抗炎作用,能够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能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脂肪变性[24,25]。烷基间苯二酚是黑麦中含量最丰富的酚类化合物之一,几乎只存在于黑麦和小麦的麸皮中,因此被认为是全麦黑麦和小麦摄入量的生物标志物[26]。NYSTRO等[27]报道黑麦中烷基间苯二酚总含量为796~1 231 μg/g,在法国的Nikita、Rekrut和Queyras3个品种中含量最高,Grandrieu品种中含量最低。烷基间苯二酚主要的同系物有5种,C17∶0 22%~28%、C19∶0 32%~34%、C21∶0 21%~27%、C23∶0 9%~11%和C25∶0 8%~10%。ROSS等[28]和EVANS等[29]分别测得的黑麦中烷基间苯二酚的总含量为568~1 022 μg/g和3 220 μg/g。这些差异可能与品种和农业气候条件的不同有关。本研究未对所选用的黑麦品种中含有的多酚化合物含量进行检测,后续研究会选择不同品种进行相关定量分析和作用研究。

3 结论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黑麦籽粒多酚,得出最优提取工艺为:夹带剂95%乙醇,料液比1∶4 g/mL,萃取压强5 230 psi,萃取时间2.07 h,萃取温度55.65 ℃,此条件下黑麦籽粒多酚得率为0.201 mg/g。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初步推测出黑麦籽粒多酚中含有罗汉松脂酚、二十三烷基间苯二酚、二十五烷基间苯二酚、β-谷甾醇油酸酯4种化合物。

猜你喜欢

黑麦夹带烷基
黑麦生产现状及在云南的食用开发前景
黑小麦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埃克森美孚公开芳烃烷基转移方法
脉石矿物在细粒煤浮选过程的夹带回收特性研究
脉石矿物在细粒煤浮选过程的夹带回收特性研究
混合气体加热器结焦浅析
黑麦的历史
超临界CO2萃取银杏叶中总黄酮醇苷的夹带剂工艺条件
烷基萘的合成及性能、应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