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清民国时期多格银粉盒的三种样式
2020-11-05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粉盒历来是女性妆奁用具中常备器物之一。汉代马王堆一号墓所出的漆奁中已有形态各异、精巧可爱的小盒,用来存放脂粉。粉盒经过历代传承,到了清代,造型多变,有仿生形、几何形、单层、多层等;材质多样,有漆器、陶瓷、金银器等。以至于上至皇家大婚妆奁清单中必有粉盒,如同治帝、光绪帝大婚皇后妆奁清单中都有相关记录。下至民间“除极贫寒之家外”照历来社会传统习惯的嫁妆单子里,也有“油盒一对,粉盒一对”这两样梳妆用具,并且“可以说是必有不可,能多不能少”。①
银质粉盒,自唐代始兴,到了清代,使用更普遍,有设计与工艺极精妙者,只是相关实物,除故宫外,各大博物馆收藏不丰,私人收藏家手中却颇有精品。本文拟在考察相关实物基础上,分析清民国时期比较独特的多格银粉盒样式。
一、多格粉盒辨析
1.多格粉盒溯源
所谓多格粉盒,是指粉盒或单层分格,或多层套叠,或装小屉,使之可以同时容纳多种脂粉,以方便妆饰。
多格粉盒的源头,自然是因为女性妆饰所需脂粉往往不止一种,白粉、胭脂和眉黛是必备,也许还有口脂和香油。用来装脂粉的容器固然可以是几个小盒,却也可以将一个粉盒分格并分层以容多种脂粉。前者是自古以来妆奁中粉盒的常见制式,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绘双层九子奁中是用大小不一的小盒来容纳脂粉,辽陈国公主墓金花银奁中则是形制大小完全相同的3件圆银盒,分别存留白色粉末及已变色的黑褐色胭脂。多格粉盒制式最早却要在宋代瓷粉盒中才见到,基于这种设计思路的瓷粉盒一般有两类,一类以瓜果等仿生形为主的二联或三联小盒。另一类是在一个粉盒里置几个造型或相同或迥异的小盏。如松阳博物馆藏的北宋龙泉窑刻划花卉龟鹤纹粉盒,盒内三个造型完全相同的圆形小盏,规整划一。就是用来置放不同的脂粉。
同时期的宋代金银质粉盒中并没有发现类似的多格造型。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一件高2.3、口径8.7厘米的银粉盒,里面又放了一件高1.8、口径3.7厘米的鎏金银盒。由于银粉盒出土时尚有白粉,可见大盒放粉,小盒或放胭脂。无独有偶,明定陵出土的八角金粉盒,盒内有粉扑和白粉,出土时粉盒里还有一个小瓷圆盒,(报告称圆盒高0.2、径0.3厘米,从配图看应是高2.0、径3.0厘米之误),白地青花,内有残留胭脂。②这样盒内又放小盒的例子极少,从使用角度来说,粉内再放器物,也不便利,有可能是随葬品放置时的偶尔为之,而非日常使用习惯。并不能作为宋代金银器粉盒中有子母盒的例证。
但是显然将或圆或方的单层粉盒做成多格,便利性极高,是日常生活所需。到了明代,金银制的多格粉盒,就开始出现,发展到清,造型趋于多样化。
2.多格粉盒与粉妆盒
多格粉盒,在清民国时期的称呼,极有可能是清文献中的“粉妆盒”。
就造型而言,清民国时期的多格粉盒,一般来说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层层套叠,一种是单层或多层分格,第三种带有可折叠的镜架。这几种粉盒尺寸上往往长宽高皆不超过10厘米,与单个粉盒相似,其造型却都可与传统妆奁一一印证,仿佛是缩小版的妆奁与粉盒的结合。
在同治帝大婚皇后妆奁清单中,记有“硬木简装成对,硬木镜支成对,金錾花福寿双喜粉妆盒成对”,在“粉妆盒”后面紧接着是“金錾花福寿双喜粉盒成对”,后又有“银錾花福寿双喜粉妆盒成对,银錾花福寿双喜粉盒成对”。光绪皇后妆奁清单中同样有“金粉妆一对,大小银胭脂榼一对”的记录。③“简装”“简妆”即梳妆盒子,还可被称为“拣妆”“减妆”等,亦即前文所述之“妆奁”。以上清单中既有简妆、又有粉妆盒、粉盒。可见粉妆盒既不是妆奁也不是粉盒。从词意上理解,所谓“粉妆盒”,应该是简妆和粉盒的结合体,是具有简妆造型结构特征的粉盒。
另外山东青岛即墨柳腔传统剧目“四京八记”《金簪记》中对小姐梳妆有一段描绘,提到了“粉妆盒”。“姑娘洗脸完毕了,丫鬟递过花手巾。擦罢净粉过了面,粉妆盒,胭脂粉急忙调匀。南来的官粉净净面,苏州的胭脂点樱唇。”④在这段词中,这个粉妆盒至少装有官粉(白粉)和胭脂。可见粉妆盒是装多种脂粉的妆奁式粉盒。
二、多格银粉盒的三种样式
1.套叠式银粉盒
套叠式银粉盒往往上节为盖,下节为盒,子母口,层层相扣,有平底,也有带圏足者。明代有套叠式银粉盒可见,如北京海淀区青龙桥董四村明墓出土一件银镀金三节粉盒,高6.3厘米。采用范铸,捶打,焊接工艺制作。盒身外部环刻杂宝吉祥花卉纹。盒内存留脂粉。器物造型简洁明快,纹饰刻画精细鲜明。
清民国时期套叠式银粉盒较多,其样式传承自明代,也多为三节,其中一件有圏足,盒盖隆起并用捶打錾刻做出麒麟送子纹样,上下两节侧壁刻画如意纹装饰。另一件套叠粉盒,则在造型上做了变化。依然是三节,但无圏足。盒顶平直,中间立了一头憨态可掬的大象,外圈刻画出暗八仙纹样。盒身外壁是缠枝花草(图1)。
套叠式粉盒,不光应用于金银器,也用于其他材质,最常见的依然是瓷,有一件清康熙青花落花流水纹香盒,高6.4厘米,是五节四层。⑤这种层叠式套盒,是妆奁中最常用的款式,双层妆奁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上层放铜镜,下层放其他梳妆用具。到了宋元时期,演变成逐层套起的套奁,可至三层、四层或五层。如前文所述汉代马王堆一号墓所出的漆奁、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银奁都是层叠套盒样式。
2.间隔银粉盒
间隔粉盒是指将粉盒横向隔开,形成两格以上空间以存放不同脂粉,可单层,也可多层。间隔粉盒的造型与多子奁相近。多子奁在我国战国中晚期即有实物出土,所谓多子奁意指一个大奁内部含有多个子奁,以分别放置多种梳妆用具。汉代有多件精美的漆器多子奁出土,宋代以后渐渐被套奁和镜箱式妆奁所替代。与清代金银器多格粉盒相近的要数宋代瓷质子母粉盒,造型虽有不同,设计意趣相似。
真正意义上的间隔金银粉盒要在明代出现。明荆敬王墓出土了一件婴戏图小银盒,长6.5厘米、厚0.7厘米。内分4格,呈喇叭形,盒盖呈活页状。⑥清民国时期多见间隔粉盒,格数不定,2格为多。如清代一件银粉盒,长6.5、高2.1厘米。呈琴形,按铰链的地方装一竖格,分成大小两格。是2格粉盒的典型样式。
清代另一件桃形粉盒,以银为质,盒盖上以烧蓝工艺点出桃枝、桃花和桃叶,并有蝙蝠和卐字纹,寓意长寿万福。其造型则是多层与间格的结合体。上下一共三层,上层盒盖以铰链翻折,第二层中间分格,可左右分别打开。下层完整可向右旋开(图2)。小小一件粉盒宽8厘米,高4厘米,共有四个容纳空间,是个多功能精巧脂粉盒。在中国传统纹样中,桃可表达长寿的美好意愿,以桃为型的器物也时有出现,但是将桃形与粉盒特别是多格粉盒相结合,则多见于清。
图1 清太平吉祥套叠式粉盒
图2 清桃形间隔多层粉盒
3.折叠箱式银粉盒
折叠箱式银粉盒。上层为可支起的镜子,是为折叠。下层嵌一到二个抽屉,以放脂粉,其造型往往作长方体形,是为箱式。民国时期一件银质掐丝珐琅粉盒,是其中精美者(图3)。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盒面分别有龙和狮子纹样,小抽屉的拉手用一只蛾子,两只活动的翅膀刚好可用来捏住拉开抽屉,设计巧妙。
图3 民国掐丝珐琅折叠箱式粉盒
这类粉盒造型无疑是从折叠式梳妆匣中转化而来。南北朝时有的妆奁已经有了抽屉,到了宋代,这类镜箱和梳妆匣的结合被称之为镜箱,如南宋江苏武进墓出土的一件漆木镜箱,上可架镜,箱体中嵌有两个小抽屉。外形小巧,便于携带。⑦到了清代,镜子已换成玻璃制,可以翻折藏进盒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象牙梳妆箱,上层翻起可支镜,下嵌一抽屉,其造型与前述箱式粉盒毫无二致,正是极好的旁例。
以上三种多格银粉盒,其中套叠式银粉盒和间隔银粉盒在明代都已出现,发展到清,造型更加多样,纹样装饰更趋繁复。折叠箱式粉盒,目前尚无清代之前实物发现,是清代出现的一种新样式。就材质而言,套叠式粉盒多有瓷制,有实物留存,在相关时期的仕女画中亦可见。间隔粉盒和折叠式粉盒,因为结构相对复杂,用金银等金属材质制作有其便利性,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材质制作的实物。
三、结语
多格银粉盒自明代始见,吸收了妆奁的多格容纳性,以存多种脂粉。清代多格银粉盒有三种常见样式,分别是套叠式银粉盒、间隔银粉盒和折叠箱式银粉盒,其造型可以和传统妆奁一一对应。正是清代文献所记之“粉妆盒”。清民国多格银粉盒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造型丰富多样,装饰精美,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独特的一支,值得关注研究。
注释:
①齐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M].中华书局,2015:226.
②长陵发掘委员会工作队.定陵试掘简报(续)[J].考古,1959(07):358-368.
③毛立平.清代嫁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7-332.
④冷卫国,肖俊卿.论柳腔传统剧目“四京八记”的俗文化特质[J].东方论坛,2011(01):19-24.
⑤马未都.百盒千和万合[M].紫禁城出版社,2009:185.
⑥胡涛.明荆王墓金银玉器的清洗及修复[J].文物修复与研究,2014:647-652.
⑦刘芳芳.古代妆奁研究[J].中原文物,2014(06):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