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在城市社区文化养老中的实践
——以济南市为例

2020-11-0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养老老年人

(齐鲁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200)

一、引言

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25万人(老年人口总量居全国首位),占总人口的23.1%。全省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渴望精神生活上的满足,老年人对文化养老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为适应这种新情况,山东省政府把发展培育文化养老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在《“十三五”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17)中,提出要“发展老年教育……繁荣老年文化……培育老年文化品牌,促进基层老年文体活动。”[1]为了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多样性,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文化养老服务,政府亦非常重视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尤其是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其中,《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提出,到2022年要培养“1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2]。从政策层面肯定了社会工作专业在养老服务上的专业性及有效性。

在此背景下,政府期望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大力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养老,从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文化体系建设、文体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升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水平。以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提升老年人文化养老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构建积极的老龄化社会助力。

二、社区文化养老面临的困境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日益加剧,政府越来越关注养老事业的发展,在政策、人力、物力及资金上给予养老事业极大的支持,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然而,相较于其它养老模式而言,文化养老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济南市目前实行的养老模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现行的社区文化养老模式主要面临着以下发展困境:

(一)文化养老观念滞后

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大众对养老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物质供养上,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认识与理解,文化养老观念滞后。首先是家庭养老观念滞后。在家庭养老中,老年人及其子女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认为老年人年老体衰,无法继续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在家庭中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不是过多的参与社会互动,文化养老以家庭文体娱乐方式为主。其次是政府部门养老理念滞后。查阅各地民政部门出台的关于老年人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大多数的涉老政策都是关于如何提升老年人物质保障,完善城乡社区涉老基础设施等问题,关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养老需求往往是一笔带过,缺乏具体操作措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文化养老服务少之又少。[3]

(二)文化养老相关政策存在不足

目前山东省所实行的有关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鲜有关于促进和推动社区文化养老建设的法律条文。仅在《“十三五”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17)、《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2020)中,提出了关于文化养老的相关条文,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导致关于文化养老的法规条文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施行和推广。关于推动和开展文化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严重不足,必然会限制文化养老模式的发展。

(三)政府、社会支持力度小,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不成体系

当前,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开展大多以老年人利用社区已有资源自发组织、自娱自乐为主,缺乏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帮助与支持。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都对文化养老服务缺乏关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社区文化养老公共资源匮乏。例如各地老年大学常常人满为患,因为名额有限,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社区活动中心场地不足,文化服务内容更是乏善可陈,缺乏创新,不是广场舞就是打麻将,服务内容极其单一,不足以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基层社区所提供的文化养老服务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而组织性差,不成体系。

(四)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人才短缺

目前,全省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只有山东女子学院、滨州医学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等15家高等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不足千人。且由于养老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这些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数更少,导致目前整个养老行业均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的工作人员是高质量养老服务的保障,而目前能够在社区中为老人提供文化养老服务的专业工作人员是少之又少,除了极少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外,就是零星的志愿者,社区文化活动主要是老人自发组织与开展,缺乏专业指导。导致文化养老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固定,老年人参与程度低,文化养老供给严重不足。

三、实施城市社区文化养老的积极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全体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心。“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是目前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既符合中国老龄化的现状与国情,也符合老年人期望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的养老需求,而社区文化养老将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实施社区文化养老,为老年人创建文化学习、休闲娱乐、情感互动、健体养生等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养老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一)文化养老是积极老龄化大背景下的合理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提出了 “积极老龄化”的概念,“积极”一词不单指参与体力活动的能力,还涵盖参与各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4]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作为社会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系统,他们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个体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拉大。因此,为老年人创建一个具有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并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差异性服务是必要和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使老年人能够在参与过程中延续和扮演社会角色,获得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养老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路径,文化养老的养老方式,能够为社区老年人搭建一个参与社会生活,增进情感交流的自助、互助平台,使老年人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社会角色,构建新的自我认知,并能够提高老年人文化水平,颐养性情,维持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文化养老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养老模式,证明了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推动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二)文化养老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技术的进步,如今的城市老年人寿命日益延长,身体也更加健康,使得老年人对满足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知识水平等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由下到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5]该理论很好的说明了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由传统的物质需求逐渐转变为较高层级的文化需求的合理性。文化养老是老年人实现身心健康,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有效途径。并且,老年人参加不同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助于老年人活跃思维、强身健体、预防疾病。首先,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认知功能上会逐渐下降,老年人能够通过继续接受教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等方式来保持个体的智力水平。其次,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使老年人顺利的从职场过渡到退休生活,减轻和避免“退休综合征”的影响,使老年人能够更好的应对退休生活。社区文化养老服务能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机会,通过与不同社区成员的互动,能够帮助老年人提升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与认知,接收最新社会动态,紧跟时代发展脉搏,保持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三)社区文化养老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要路径

社会大众对老年人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老年人年事已高,身心衰退,应该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退出,不适合继续担任某些社会角色。但现实中,老年人仍期望在人生的老年阶段“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继续参与社会生活。角色理论提出,每个社会个体在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任务。老年人通过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而形成关于老年阶段的自我概念,并获得与之相对应社会地位与社会期望。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的角色转变和连续,老年人因为身心的特殊性而面临的是一直扮演的某种角色的终止和丧失。导致老年人失去了曾经的地位、权力、影响力,变得地位下降、无人理睬。因为角色的终止而导致社会地位的变化可能会引起老年人心态的转变,从踌躇满志变得悲观厌世,以至于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角色理论来看,老年人需要通过转变对角色变换的认知,意识到老年期角色的转变具有不可避免性,以及努力参加社会互动,积极寻求扮演新的角色来适应衰老的过程。[6]15因而,老年人要想顺利的度过老年阶段生活,需要维持一定程度的社会互动,参与社会生活。社区文化养老即是一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互动机会的养老模式,该模式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与家人、亲友、邻舍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并持续扮演新获得的角色,能有效防止老年人由于角色终止或丧失所产生的孤寂感和失落感。社区文化养老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继续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互动,维持老年生活乐趣的途径,使老年人能够开心、积极地度过生命最后旅程。[7]

四、基于济南市部分社区的文化养老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具体了解济南市社区文化养老的基本现状,笔者选取了济南市五个有社会工作服务的社区进行调研,分别为历下区DL社区(济南SQ社工服务社)、YN社区(济南SQ社工服务社)、JC社区 (济南SQ社工服务社)、ATXY社区 (济南SQ社工服务社),市中区YHL社区(济南JA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这些社区进行了以“济南市社区文化养老现状调查”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层级、家庭结构、收入水平、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及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等情况。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完成有效问卷228份。

(一)老年人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在调查的228位老人中,男性68人,女性160人。接受调查的老人中有179(78%)人的年龄在55-70岁之间,以低龄老年人为主。受访者中,超过67%的老人退休前的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被调查老人的收入来源看,超过78%(178人)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退休养老金,其他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积蓄投资收入、劳务收入、配偶供给、子女赡养等。根据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大部分老人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可以满足其物质生活需求。从受访者的身体状况来看,100(43.86%)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较好(无重大疾病),104(45.61%)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一般(有病对生活影响较小),只有24(10.53%)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较差(有重大疾病),超过89%的被调查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具备一定的自理及活动能力。

政策的生命在于其实效性,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强烈的政府管制传统、公共政策体系较为庞大的国家,就更加需要重视研究与不断优化政策内容、政策过程、政策系统。⑭ 公共政策活动涉及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包括政治制度、公共机构、官僚组织以及社会的法律等。把这些因素视为一个整体,就是所谓的政策系统,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基础。参见严强主编:《公共政策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当前,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及其赖以运行的政策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二)社区老年人文化养老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社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到精神空虚,是否有足够的娱乐活动与社会参与,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关于老年人个人关于孤独感的体验,参与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以及期望参加的文化养老服务等问题。

从被调查者的孤独感受来看,超过122(53%)位的社区老年人普遍会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孤独感。这些老年人在生活中缺乏亲人特别是子女的陪伴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143位老人不与子女共同居住;90位老人的子女或孙子女每月看望老人的次数不超过3次),其社交网络亦因老年人逐渐从社会生活中撤出而缩小,导致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减少,导致老年人会经常感受到孤独寂寞,需要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情感的慰藉。详见表1。

表1 孤独感

根据表2中可以发现,被访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或听收音机、唱歌跳舞、看书看报上,这些文体活动大多以老年人个体独自活动为主,缺乏社区参与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但这种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固定,形式缺乏新意的文化娱乐活动从根本上是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养老需求。

表2 文化娱乐活动

从期望社区提供的文体活动来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老年人期望获得及参与集体娱乐活动、老年知识讲座、志愿服务活动或公益活动等。这些文化服务活动相较于社区老年人日常所参与的例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文体活动有着较大区别。其形式更加多样,内容层次丰富,更能体现老年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与兴趣,既能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增进精神文化生活内涵,又能锻炼身体,扩展社交支持网络,符合老年人特殊的文化养老需求。但这些文化养老服务活动正是目前我们城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所欠缺和不足之处。

表3 期望社区提供文体活动

(三)社会工作者对社区文化养老的影响分析

对比受访者对社会工作者进驻社区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之前及之后社区所开展的活动内容和次数满意度来看,感到很满意、满意的老人比例由86.21%上升到了96.93%;老人感到不满意的占比由10.96%降为3.07%;老人感到很不满意的占比由2.19%降为0。详见表4。由此可见,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到社区的文化养老活动之后,能够根据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开展的活动内容与次数较大程度获得了社区老年人的认同,有效提升了社区老年人对文化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表4 社工来之前社区所开展活动满意度

根据被访者对社会工作者进驻社区前后社区所开展的老年文化活动有无变化来看,143(62.72%)位老人感到有显著变化;81(35.53%)位老人感到有变化,但是 (变化)不大;只有4(1.75%)位老人感到无明显变化。详见表5。社会工作者进驻社区为老年人开展文化养老活动,在较大程度上为社区的文化养老活动带来了改变,促进了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提升了社区老年人文化养老的水平与质量。

表5 社工进驻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变化

综上所述,根据笔者在济南部分社区的调研,可以发现,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在提升社区文化养老方面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具有针对性,多样性,专业性的文化养老服务活动,促进了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的满足。

五、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文化养老服务的路径探讨

本研究以济南市多个社区为调查对象,对社区文化养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区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难以获得满足。其主要原因有传统养老观念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物质养老需求而忽视了文化养老需求;基层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缺位;文化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缺乏能够科学、可持续开展文化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等。

伴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多社区老年人已不再仅仅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养老需求,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养老。这就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养老服务人才进驻社区,为社区老年人策划、组织、开展符合其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专业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力量,是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社区文化养老问题有着特殊的优势。[8]

(一)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文化养老服务的方法

老年社区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提升社区老年人的民主参与意识与能力,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自助、互助活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为老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6]23

在目前的社区管理模式下,社区居委会作为最基层的治理组织,管辖着整个社区的各项工作,包括在社区当中开展的各项文娱活动。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数量少,还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难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常性的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开展文娱活动上来。而社会工作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到来,很好的帮助社区居委会解决了其所面临的困境。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让社会工作组织入驻社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其文化养老需求。例如,社会工作者在DL社区通过需求调研,了解到社区内有很多退休人员,退休后生活较为茫然。社会工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你好,邻居”的社区活动,鼓励退休人员与社区其他居民进行沟通与互动,通过该活动拉近了退休居民与社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提升了退休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能力。

社会工作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在所调查的社区中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例如“布艺贴画手工体验活动”、“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感恩最美·花样祝福”母亲节特别活动等等。这些社区文化活动在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入驻社区之前是很少举行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由社会工作者开展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都是在科学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前期进行社区调研和需求评估,分析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然后根据老年人所特有的身心特点,链接社会资源的支持,招募、培训志愿者提供帮助,精心设计、组织与开展,而后,社会工作者还会对整个文化服务活动进行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以总结文化养老服务效率和效果,为后期继续开展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这样的文化养老服务契合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与需求,因而能够得到社区老年人的广泛参与与支持,活动效果良好,促进了社区老年人彼此的互动,提升了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也进一步得到满足。

(二)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文化养老服务的切入点

为满足社区老年人对文化养老的不同需求,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推广等层面进行切入:

1.提高子女对老年父母精神需求的关注。在调查中,有143(62.72%)位老人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空巢”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社区当中。对于这些“空巢老人”来说,相较于子女的经济供养,他们更期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子女应该重视父母的情感、精神需求,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养老需求。提高子女对老年父母文化养老需求的理解和认知,在家庭层面为老年人创建一个相对温馨和谐的亲子互动关系,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感恩最美·花样祝福”母亲节特别活动等类似能够增进亲子互动的社区活动,为子女与老年人创造一个相互理解,充分沟通互动的机会,提升子女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注与慰藉。

2.强化社区文化养老的社会支持。每个老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兴趣和特点具有差异性。通过上文的表3,可以发现老年人对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的期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种类繁多的文化养老服务需求,仅仅依靠社区居委会及社会工作机构是难以完全满足的,需要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强化文化养老的社会支持,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其一,进行养老服务政策倡导,社会工作者能够积极向当地政府进行政策倡导,建议政府关注社区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通过推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为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供良好环境,如兴办老年大学,开设社区老年电子阅览室等。其二,进行社区文化养老宣传,社区服务应该提高对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的关注,社区社会工作者通过宣传、组织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全社会加入到对老年人的关爱与支持的服务队伍中来。其三,链接社区资源,社区社会工作者能够为社区链接及引入各类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为社区的文化养老服务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系统化、高质量的文化养老服务。

3.积极培育老年志愿者组织。通过调研发现有超过43%(表3)的社区老年人期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或公益活动,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社区里这些具有参与意愿和能力,愿意奉献时间和智慧的老年人成立“夕阳红志愿者团队”,通过帮助老年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服务互动,制定规章制度,协助培训志愿者,培养社区志愿者领袖等方法来提升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意识,积极组织老年人自助和互助。活动理论(罗伯特、艾玉白)老年人要想获得高满意度的生活,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产生于新的角色,新角色的获得需要老年人不断的参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参与,老年人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角色,形成新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社会参与能够体现老年人的价值,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6]社区老年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公益活动,从而能够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满足其多样化养老的需求。

4.增强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文化养老中的优势。通过表4可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者来之后社区所开展的活动内容和次数感到满意。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促进了社区的文化养老服务,丰富和提升了文化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文化养老资源的连接者,服务的提供者,是社区文化养老工作的重要补充。但是,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较低,对社会工作者及其工作方法缺乏信任。因此,社区社会工作者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推动和宣传社会工作。首先是积极争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和支持,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者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能够为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提供诸多便利,使社会工作的文化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和进行。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不同途径和方法,向社区居民讲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职业伦理与价值观,帮助其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者。

五、结论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收入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对文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当前的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下,其服务内容均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需求。本研究主要对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下的社区文化养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济南市多个社区的调查可以发现,社会工作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介入社区文化养老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社区社会工作在推动社区文化养老,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通过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提升了社区居民关于文化养老的认知与支持,在社区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升了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满足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