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020-11-04谢颖童立纺赵庆华
谢颖,童立纺,赵庆华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护理部,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重庆 402761)
据研究[1]显示,我国约76.3%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这也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缺损的重要原因。慢性病老人不仅需要生活照护,更迫切需要专业化的医疗照护。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医疗与养老机构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又能满足老年人长期的慢性病管理、康复、用药等基本医疗需求[2]。医养结合机构老人普遍存在慢病共病现象,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提高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有利于扩展慢性病患者健康潜能,维持与增进健康,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本文聚焦医养结合机构,了解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以期为对此类患者科学开展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采取方便抽样方法,根据医养结合机构的类型选择重庆市主城区6家机构的慢性病老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岁;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无明显视力、听力障碍;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自愿参与并能配合参与调查者。排除标准: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者;沟通能力障碍者。样本量确定:本研究估计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自变量为10个,考虑到本研究患者一般资料涉及内容约10项,故样本量为200个。考虑到10%的无效问卷和人力物力的限制,共发放问卷230份。最终纳入220名慢性病老人,其中男性63名,女性157名;年龄62~96岁,平均(81.50±7.83)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目前慢性病数量及种类等。(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Ⅱ,revise,HPLP-ⅡR):采用曹文君等[4]修订的HPLP-Ⅱ中文版量表,包括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营养、体育运动、精神成长6个维度,共4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4级从“从来没有” 到“总是”,总分40~16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方式越健康。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3)WHO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 quality of life -BREF,WHOQOL-BREF):采用中山大学课题组翻译的WHOQOL-BREF中文版量表,包括生理 (7个条目) 、心理 (6个条目) 、社会关系 (3个条目) 和环境 (8个条目) 4个维度以及2个独立分析条目,共26个条目[5]。每个条目按1~5级评分,分别计1~5分 (其中3、4、26条目为反向计分) ,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采用美国学者Lawton和Brody编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穿衣、吃饭、洗澡、室内行走、上厕所、上下床)6项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打电话、购物、做饭菜、做家务、洗衣服、乘坐公共汽车、吃药、管理钱财)8项,共14个条目[6]。每项采用1~4级评分,依次为自己可以做、有些困难、需要帮助及根本无法做。总分为14~56分,14分为完全正常;15~21分,轻度功能受损;≥22分,重度功能受损。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1.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采用一对一询问的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在排除第三方干扰的情况下,由调查人员口述问卷内容,根据老人所表达的意思填写对应的选项,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问卷经检查核对后现场收回,收回的问卷若有缺失项目,征得同意后再次询问调查对象进行补充完善。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6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情况 调查对象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为(105.27±18.99)分,得分等级分布见表1。
表1 慢性病老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得分情况分)
2.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机构内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总分为(85.20±12.21)分,其中生理维度(21.65±4.22)分,心理维度(19.00±3.21)分,社会关系维度(10.16±1.79)分,环境维度(27.40±4.57)分。不同特征的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N=220)
2.3 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的各维度得分与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见表3。
表3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N=220,r)
2.4 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变量、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原值代入),以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日常生活能力(与正常组参照)、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精神成长共解释生活质量总变异的解释为50.1%,见表4。
表4 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 本研究调查显示,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得分高于陈爱云等[7]研究的广州市老城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可能与本研究选取的重庆市主城区医养结合机构有关;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老人的经济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整体水平高于社区、居家老年人,而经济与受教育程度也是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正向影响因素。本研究中营养维度得分最高,与Li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医养结合机构有营养师、医师等人员的参与会注重慢性病老人的饮食营养与膳食搭配,饮食结构更趋向合理。
3.2 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越低,这与国内相关研究[9]结果类似。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易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由于疾病原因其生活方式与自理能力改变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另外,本研究发现日常生活能力越差,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越低,与Gu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是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多种慢病共存必然损害其健康功能,健康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慢病共存导致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的老人更需充分的医疗保障与医疗支持,机构应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全方位的医养康护服务需求,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3 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养结合机构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人际关系、精神成长与体育运动对生活质量有正性影响。(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慢性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与马佳等[1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医养结合机构的老人面对生活环境及社会交往的变化,缺乏家庭的归属感,从而不愿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与协调性程度,它能够在自身遭受某些应激性生活事件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机构内管理者应调动老年人社会环境中可利用的人际关系,连接朋友支持网络,强化代际支持功能,构建家庭参与的文化氛围[12],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2)精神成长:精神成长也是慢性病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与王华芳[13]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对象的精神成长得分较低,表明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现状不太满意,满足感较低,尤其对于多种慢病共存老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控制不佳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机构内护士应重视其心理及精神方面的关怀需求,立足于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照护理念,尊重老年人并提供情感关怀[14]。(3)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也对慢性病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与张丽亚等[15]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16]表明,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对各种慢性病进行有效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然而,在本研究中的慢性病老人体育运动是得分最低的行为方式。建议在医养结合机构中医师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疾病状况及身体机能,制定适合我国慢性病老人的运动干预计划;同时,还可借助在线网络平台、手机APP、智能运动手环等形式对慢性病老人进行信息化干预[17-18],促进其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改善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提升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医养机构护士应重点从人际关系、精神成长、体育运动方面制定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干预方案,促进其身心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在今后研究中,可通过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养老模式下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讨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对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以期为制定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