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方舱医院重伤救治组病床单元的改进
2020-11-04丁小勇易贤楚仓宝成崔素娟郑喜灿
丁小勇,易贤楚,仓宝成,崔素娟,郑喜灿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 心胸外科,河南 郑州 450042)
我院野战方舱先后参加了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以及多次重大保障任务。在历次任务中野战方舱快速机动至部署地域,迅速连接展开,在救治伤病员中展现了巨大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伴随执行任务的实战化、多样化,发现野战方舱医院重伤救治组病床单元(由多功能病床和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急救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电动负压吸引器组成)存在展收时间长、使用不便及储存分散等问题,我们对方舱医院重伤救治组单元床进行了改进,经训练验证,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重伤救治组作为野战方舱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军现行救治阶梯下的早期救治机构[2],其救治伤员的病床单元主要由多功能病床和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急救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电动负压吸引器组成。展开后病床单元布局为:病床采取头尾对接式布局,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放置床头设备箱上,急救呼吸机竖立放置于心电监护仪旁侧,输液泵、微量泵固定床头右侧输液架上,电动负压吸引器放置于床头左侧地面。
1.2 方法
1.2.1 箱仪一体化改进病床单元 设计一个长120 cm、宽80 cm、高85 cm多功能滚塑箱,厚度为5 cm,分为箱体、箱盖、隔板及急救设备4部分。箱体长120 cm、宽80 cm、高60 cm;箱盖长120 cm、宽80 cm、高25 cm;隔板位于箱体与箱盖之间,内嵌于箱体,分为A隔板和B隔板两部分,A隔板规格为长75 cm、宽70 cm、厚度5 cm,B隔板规格为长35 cm、宽70 cm、厚度5 cm,2块隔板可取放,承受质量≥150 kg,箱体外部与箱盖对接处设置14个旋钮式固定装置、箱体四周合理设置8个提把,便于人工搬运,将改进的箱仪一体多功能滚塑箱称为重症伤员病床单元,总重量为(28±0.5)kg,野战环境下携带方便。设计的多功能滚塑箱采用独特滚塑工艺,结构坚固,气密性好,具有良好的防潮、抗压、抗振和堆码性能,且符合军用设备(GJB2711.1-1996、GJB2711-1996、GJB2711-1996、GJB2711.13-1996)试验要求。重症伤员病床单元展开可组建成长240 cm、宽80 cm、高60 cm的重症伤员救治平台,对伤员实施救治、监护。
1.2.2 模块化布局病床单元 改进后重症伤员病床单元主要由病床模块和设备模块组成。病床模块由箱盖、A隔板及箱体构成,长200 cm、宽80 cm、高60 cm。箱盖内有2条可展收及固定“U”型支撑架,轻钢材质,直径2 cm,支撑架顶端和底端宽70 cm,高55 cm,承受质量≥150 kg,箱盖为病床主要构成部分;设备模块由B隔板、设备平台和急救设备构成,设备平台由2条支撑架、上层平台、下层平台、输液架(可伸缩)、泵架(可收展)构成,为铝合金材质,支撑架底部可与隔板固定、拆分;设备模块布局,上层平台为心电监护仪、下层平台为除颤仪、输液架上固定输液泵、泵架上固定注射泵、急救呼吸机位于设备平台底部B隔板上面,电动吸引器放置于床头地面。见图1。
1.箱体;2.箱盖;3.支撑架;4.A隔板;5.B隔板;6.心电监护仪;7.除颤仪;8.急救呼吸机;9.输液泵;10.输液架;11.微量泵;12.固定装置;13.电动负压吸引器
1.2.3 撤收后设备集中存放于箱内 重症伤员病床单元收拢后救治设备集中存放于多功能滚塑箱内,存放位置分箱体内存放和箱盖内存放两部分。箱体内存放布局,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急救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输液泵、微量泵、设备平台;箱盖内存放“U”型支撑架、床挡、电源线及其他附件。为保护箱内存放的急救设备免受震动和冲击,在箱体内壁和设备间隔处放置一定发泡倍率的聚氨酯缓冲泡沫,泡沫外形可随设备外形切削,对箱内存放设备形成了可靠的缓冲和保护[3],并设置固定带固定。
2 结果
2.1 展收时间显著缩短 选择60名医疗队员,随机抽取两人为一组,共30组,每组医疗队员均分别展收原有重伤救治组病床单元和改进后重症伤员病床单元,并记录展开、撤收作时间。展开时间为从取病床单元第一件设备至所有抢救设备接通电源,撤收时间为从撤病床单元第一件设备至最后一件设备存放到指定位置。结果显示,改进后重症伤员病床单元展开时间为(6.06±1.31 )min、撤收时间为(5.10±1.10)min,明显低于原有重伤救治组病床单元的展开时间[(15.45±2.25)min]和撤收时间[(16.21±2.43)min](均P<0.05)。
2.2 模块化布局有助于提高救治效率 通过优化设备组合和模块化布局,解决了原有病床单元急救设备布局零乱、使用不便等问题,提升了抢救设备集成能力。调整病床单元摆放位置,将头尾对接式摆放调整为并排式布局,调整后病床间距为1 m,即使遇批量伤员救治也具备足够空间开展抢救;病床床头采用卡位装置可实现床头多种角度调节,满足重症伤病员不同体位需求;设备模块把急救设备集中于床头,在实施抢救、治疗和监护时,操作方便,衔接紧密,使救治过程忙而不乱,如:心电监护仪布局上层平台不易被遮挡,利于观察监测数据;除颤仪布局下层平台取放方便、操作便捷;急救呼吸机靠近伤员头部便于连接通气及氧气治疗;输液泵和微量泵布局设备平台两侧便于快速连接近心端静脉或骨内通路进行给药、补液[4]和方便更换药液。科学布局有助于保证救治的专业性与连接性[5],符合救治需求,更有利于提高伤员救治效率。
2.3 箱仪一体实现设备集中存放管理 重症伤员病床单元收拢后变换为一个储存箱,可将急救设备及附件集中存放于箱内,改变了原有床单元分散装存的方式。将急救设备集中存放,定位、定量,不会导致储存混乱、丢失,便于管理;根据存放设备形状设计相对应的容置槽和固定带,并在箱体内壁和设备间隔处放置一定发泡倍率的聚氨酯缓冲泡沫,有效地避免了设备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受到震动冲击,起到良好保护作用。
3 讨论
改进后的重症伤员病床单元紧贴实战需求和救治要求,从改进病床结构、调整设备布局、优化救治功能等方面入手,缩短了病床单元展开时间和撤收时间,可快速展开并投入战伤救护,提升了救治能力;在实施抢救、监护及应对伤情变化时,确保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输液泵、微量泵等急救设备快速衔接、准确应用,以免延误伤员最佳救治时间[6]。通过优化救治设备组合和模块化布局,提升了急救设备集成能力,保证急救设备在各个救治环节起到精准对接、高效应用,为伤员救治赢得时间[7],降低战损减员率[8]。收拢后集中存放急救设备于多功能滚塑箱内,定位、定量,不易丢失,便于管理;同时,采用多功能滚塑箱以及聚氨酯缓冲泡沫和固定带对存放设备进行存放、缓冲和保护,具有良好的防潮、抗压、抗震和堆码性能,可满足机动、空中、海上运输。改进后的重症伤员病床单元先后参加了多次卫勤保障任务,未导致一例非战斗减员,在实训中充分突显快速展开和救治高效的特点,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提升了重症伤员救治成功率,为伤员及时后转及后续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