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刍议
2020-11-03冯唐彪
冯唐彪
摘要:从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很少有教师运用趣味实验开展教学,只是单一地教授给学生知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由此,教师在教学上要将化学理论知识点和化学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并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本文分析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探究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趣味实验;初中教学
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趣味实验。教师需要将枯燥的知识点和趣味性的化学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过程中,更愉快地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趣味实验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
一、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教学效率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趣味化学实验,能为学生展示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同时,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地加深思考,比如对实验原理进行猜想,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忆。由此,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和趣味实验进行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趣味实验教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为沉闷的课堂气氛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课堂趣味实验的引入让学生能对教师实验时的动作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的学习热情。
二、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应用科学技术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地展示化学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将难以直观演示的实验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能完善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比如教師在对《氢气相应性质》进行教学时,因为氢气燃烧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爆炸的现象,此时为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安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应用科学技术,为学生播放氢气性质的视频。通过实验视频,学生能认识到氢气的特点,氢气在燃烧过程中呈现的蓝色火焰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爆炸的过程会增添实验过程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观察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
(二)选取生活化实验
教师在课堂中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以此提升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比如教师在对《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准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燃烧物品,比如火柴、打火机等,并针对这些生活物品分析不同物品的燃烧条件。其中,火柴在封闭条件中无法燃烧,而打火机能燃烧,通过这两种物品燃烧条件的对比,能得出燃烧中的化学反应,总结燃烧的条件。教师选取生活化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产生深入的理解认识,并培养其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习惯。
(三)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
教师应当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见识到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以此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全面了解金属活泼性的知识点以及不同金属活泼性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的实验:准备四只试管,在每只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分别加入每只试管铜、铁、锌、镁不同的金属物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实验下四种金属产生的不同反应程度。在教师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实验进行细致观察,加深其对不同金属对应的不同活泼性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对不同金属反应的激烈程度进行排序,以此加深其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利用鲜明的色彩
教师应该应用趣味化学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反应产生的鲜明颜色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比如教师在对“碘能使淀粉变蓝”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变蓝的面包”小实验,让学生将含碘的食盐水滴在面包上面,让学生观察现象。此时,白色的面包慢慢变成蓝色,这个现象十分神奇,该实验的原理是食盐水中的碘与面包中的淀粉发生反应,使面包变成蓝色。这个趣味小实验能加深同学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记忆反应方程式。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进行相关的实验,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这门学科,也能让学生直观地获得化学知识点。教师要意识到运用趣味实验辅助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该手段解决传统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化学趣味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和兴趣,让其对化学原理和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以此调动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徐拴生.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资讯,2020,18(36):112-114.
[2]侯国斌.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教育观察,2020,9(07):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