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读思达”教学策略框架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

2020-11-03彭有姬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读思达表达阅读

彭有姬

摘要:在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绘本书”、巧借“阅读角”、激活“旧经验”、走进“活动园”等多种方式融合应用,积极建构阅读、思考、表达的学习框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阅读;思考;表达;教学策略

认知加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三个环节。“读思达”教学策略是在认知加工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具化为“阅读—思考—表达”三部曲,旨在让认知内化为核心素养。这是一种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策略,即“认识输入(阅读)—认知加工(思考)—认知输出(表达)”这样一条主线。“读思达”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应如何运用呢?笔者就以本为本,立足课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性做法。

一、解讀“绘本故事”,延伸式应用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第八课《大家的朋友》第一个话题“认识我们的朋友”时,让学生通过看、说、演的形式,较为充分地了解生活中的公共设施。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公共设施便利的特点,笔者让学生阅读绘本书《小叮当的旅行遭遇》,并设置了两项活动任务:1.请你展开想象,小叮当在旅行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2.在小组内接续故事,要求四人为一组,组长牵头讨论,各组选择一位同学做代表发言,交流感受。通过绘本书的阅读感知,小组续编故事引发共鸣,学生们切身体会了生活中所有公共设施(大家的“朋友”)的重要性,由己达人,引发了对社会现象及问题的思考。“读思达”教学法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打造了灵动的课堂。

又如在阅读绘本故事“智捉小偷”这个环节,教材中有一幅图片“陈宇小朋友打电话报警”,我们要看到文字、图片背后更多方法层面的思考。学必思,思必言。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在报警过程中清楚地表达才是关键。所以,笔者适时引出问题:“如果你是陈宇,你会怎么向警察描述?”学生描述后,再从接警员的角度领会“如果是你接到报警电话,你能很快找到小偷实施盗窃的具体位置吗?”通过图片—想象—情境,学生能很快明白,报警时要讲清楚的几个要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大致经过,随时和警察保持通话联系等。就这样,随着活动的写、说、听,学生自身的经验得到了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安全教育,教在一时,用在一世,只有真正让孩子自主体验与感悟,才能入心、入脑、践行。

二、巧借“阅读角”,挖掘式应用

阅读是否有所收获不在于阅读量的多少,关键看有没有启发思维。因为思考是一个需要动脑的过程,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发现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形成一套极具个性的思维方式。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学生最需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如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时,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课余生活,周末郊游、去书店看书、打球、跳舞、摄影等。根据学生的表达,笔者发现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的。于是,笔者适时让学生打开阅读角“我给外国客人当讲解员”“社区助读小组”。学生阅读后,进行反思:阅读角中的两个小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的活动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经过阅读后的思考与交流,明白了这些课余生活虽然不一定与兴趣爱好有关,但它提供了给外国客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平台,它能帮老人解决实际困难。这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课余生活,这样的课余生活还能培养小学生从小就学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阅读如果仅停留在表层,没有进行思辨,学生的学习就毫无意义,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更让学生心服口服。

又如《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一课,教材举例介绍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天文学发展的成就。其中关于甘石星表的知识,教材中呈现的短短的四行字,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基于“读思达”教学法,可以布置延展性的阅读思考:伽利略是在什么时间发现了木卫三?除了木卫三,你还知道哪些卫星?学生借助网络,通过在线查找资料,明白了木星和它的四颗大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7世纪初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的,我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在此前约2000年前就观测到了它。通过这样的阅读、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时,不仅有发现的新奇,而且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及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的地位,自豪感油然而生。“读思达”教学法让课堂无限纵横,打造了有深度的学习型课堂。

三、激活“旧经验”,解决式应用

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情境教育的素材十分丰富,利用好、发挥好这些素材资源的作用,可以让课堂有温度、有深度。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角色体验和角色互换,走进情境,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发思辨。有位教师执教《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学生在小组学习时引发了一个关于植物角设计的讨论:装扮教室多余的绿植摆在教室内,还是摆在窗台外?有的学生认为绿植是给别人看的,应该放在教室外面;有的同学认为绿植放在哪里,首先要考虑安全,先讲合理再谈美观……当学生说出“制定安全措施、警示语、提示语”时,说明学生在考虑问题情境时,有了安全意识;当学生说出“绿色、健康、有益视力”时,说明学生认识到了事物存在的合理性。由思考、讨论到动手动脑,有创意地解决了问题,也合理地装扮了“我们的教室”。以情境教育素材资源活化课堂,建立起生活经验与思辨能力提升的桥梁,使课堂向纵深延伸,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情境。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党史、革命史、国史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为了拉近教材情境与学生已有认知的距离,我们不妨运用角色体验。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学生通过教材中提供的三幅图片,体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适时引入课前学习任务:走访身边的老人或亲人,了解还有哪些变化?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纷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和巨大变化,在为祖国点赞的过程中,多视角、多领域地感知祖国发展与变化的信息,德育渗透无痕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走进“活动园”,实践性应用

教材中的资源大部分来源于生活,能把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清楚就是一种具身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小调查、小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辨能力。笔者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第二个板块“广告都可信吗”时,布置了一项小调查任务:(1)你在广告的宣传下,买过东西吗?(2)你喜欢广告中的什么?(3)你买的东西和广告宣传有差距吗?(4)你觉得广告对你有什么影响?(5)你如何判断广告宣传的真假?在反馈交流环节,学生们发现,广告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就是因为它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商家为什么要做广告?就是因为利益使然。通过这样的小调查,学生能够冷静地思考广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购买商品。

活动园中设计的实践活动,有时看上去简单,但如果放置在生活的背景下,就变得不简单了。例如《心中的“110”》一课,在“如果你独自一人在家,发生下列情况,该怎么办?”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人分别扮演四种角色应对陌生人来敲门。其中,快递员这个角色,在网购时代会经常遇到,这恰是对孩子警惕性的考验。从课堂观察中,从学生与陌生人的对话过程中,笔者得到的感受是:当陌生人变换不同的快递物品时,大多数学生都会上当。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安全教育时时讲,现实生活中被骗的案例却时有发生的原因。这样的生活再现,让课堂连接起了课内、外联系的桥梁。“读思达”教学法,打造了应用型课堂。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阅读、思考、表达像一条线,串连起了整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指向的是深度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力,是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能力提升。

(本文为“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

[1]程晓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名师在线,2019(19).

[2]邹建琼. 渗透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情景创设[J]. 贵州教育,2018(15).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读思达表达阅读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