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基于昭觉县竹核乡温泉村的田野调查

2020-11-03宋慧娟

关键词:经营户温泉彝族

宋慧娟

(1.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乡村旅游是造血式扶贫中最有效的手段,乡村旅游促使大规模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发生,促进地区市场的发育,并逐步实现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提升地区的“造血机能”,实现扶贫脱贫[1]。2015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大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力度,到2020 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 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 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大小凉山彝区作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学界与媒介的关注。根据《四川省旅游扶贫五年行动计划》《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大小凉山彝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对象是155 个贫困村、9622 个贫困户和34589 个贫困人口,即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来对症施治的村子数量占8%,带动该区近10%的人口脱贫。2017 年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四川凉山在内的三区三州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提出要中央统筹重点支持“三区三州”;2018 年6 月,《“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三区三州”的旅游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大小凉山的旅游扶贫工作仍是关注重点。大小凉山彝区农业人口集中在海拔2700m以下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游客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的优势并未完全发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对制约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症结进行深入的探讨意义重大,对大小凉山彝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有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一、文献回顾

民族地区多位于远离城市的乡村,集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于一体,是民族学家和旅游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民族村寨的社区问题研究,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开发和传承的研究,乡村旅游中产业融合的研究,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研究,以及近年来关注很大的乡村旅游的扶贫研究。陈秋华、纪金雄(2016)提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不断反馈、开放运行的有机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张春美等(2016)探讨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2];王慧(2017)以旅游扶贫为背景,分析旅游扶贫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及“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3]。王耀斌等(2018)以扎尕那村为案例,研究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问题。蒋佳霖(2019)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案例地,提出“健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科学管理、扶贫效果评估机制,有效提升扶贫效果”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建设路径[4]。可见,现有研究多立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其机理、路径、模式进行普适性的探讨[5],随着扶贫的推进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转向案例研究,通过对案例点多方法、多视角的研究来揭示乡村旅游的扶贫本质,值得注意的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质性研究仍显空白。

二、研究设计与案例点情况

1.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在国家扶贫攻坚的大战略下,对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探讨乡村旅游对贫困村的带动作用,所以本次案例点的选择遵从三个标准进行筛选。第一,“已经具有乡村旅游接待,进入性较好”的乡村地区;第二,根据《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规划》(2016-2020),选取乡村旅游的发展能辐射贫困村的地区;第三,通过网络的推荐,经过语义分析,确定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地区。所以本次研究的调研点最终选在昭觉县竹核乡大温泉村。

本研究属于质性研究,课题组前期通过和当地相关旅游部门进行深入交流,掌握了大温泉村的基础情况,获得了现场访谈需注意的地方性知识和经验性意见。课题组于2018年8月17-18日两天在大温泉村进行实地调研,考虑到民族村寨的特殊性,问卷的发放会引起村民的不适性和规避性,所以本次调研以访谈为主,结构式访谈、非正式访谈与深度访谈3 种形式的结合,对大温泉村的乡村旅游经营户、社区居民、到访游客进行了调研,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田野点基本情况

昭觉县的竹核乡大温泉村位于昭觉县东南部,平均海拔2000 米,是典型的二半山区行政村,距县城14 公里,离州府西昌市大约120 个公里,在宜宾至西昌的132 省道上,交通便利。大温泉村约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43.3 亩,林地面积3800亩。全村总户数共458 户、2482 人,全部为彝族。全村精准识别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02 户,2015 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3150元。

大温泉村以温泉、罗非鱼和稻米盛名,其中竹核温泉远近闻名,温泉可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温泉,二温泉之间相距约1 公里,可进入性好。经过专家的研究,温泉流量大、温度高、清亮无味、无污染、可饮用、水质特别好,洗浴温泉还可防治皮肤病等。罗非鱼是当地的特产,必须用温泉养殖才能存活。

大温泉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来源。处于高寒山区,常年平均气温较低,“望天田”收成靠天的问题突出。全村人均耕地0.66 亩,耕地中68%属于瘦薄地,对土豆、荞麦、玉米等传统农业依赖性大,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无特色产业,种植养殖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产量少、商品率低,无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拉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产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缺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按照《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规划》(2016-2020),依托大温泉村的温泉资源,不仅要带动本村的发展,还要带动竹核乡其他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村:火洛以打村、热口哪打村、莫洛村、拉牙村、拉牙村、惹尼村,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脱贫。

三、研究过程

1.对经营户的调查

截至目前,依托温泉,全村现有大小温泉农庄五家,修理厂两个,水泥厂一个,依托大温泉,现修建有四季皆宜的游泳池5 个(1000m2),牛洛河河岸有占地达27 亩的养鱼池;依托小温泉,下游也建有养鱼池7、8 亩。五家农庄分别分散在公路的两边,在地势上都是在温泉水的流向方向上,并且位置相对集中。对经营户的调查主要涉及经营业务范围,基本经营情况,经营主的基本情况,经营雇佣规模,雇佣人员的基本情况等,基本信息参考表1。

首先选择多个副点(一般3~5个),且保证每个点能有效的控制一定的汇水域范围;野外根据地形判断,如果所有副点控制的汇水域之和无法达到主点控制的汇水域,继续在每个副点的上游选择副副点进行采样,要保证副副点不能重复副点所控制汇水域范围(图3),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采样点采集的样品组合起来能有效的代表主点控制汇水域范围里基岩的地球化学成份。这样才能确保每个样品的代表性,获得质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表1 五家经营户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五家农庄以罗非鱼为特色进行餐饮接待。100%的游客到访都是为了品尝罗非鱼。罗非鱼的批发市场价是20-30 元/斤,在餐饮户的熟食售卖中,是按每斤30-35元进行售卖,所以五家经营户均开发有自己的养殖池,在餐饮经营的同时进行罗非鱼的售卖。

五家经营户同时提供相应的温泉服务,温泉服务分两类,第一类温泉服务是公共温泉服务,即分为男女两间公用的温泉池,能容纳20-30人;第二类温泉服务是私人温泉服务,即搭建了固定的房子,提供自己洗浴的温泉池,能容纳2-3 人。价格上每一家浮动不大,基本上都是在消费餐饮的基础上,象征性地收取10-20 元/人的温泉消费。可见,经营户主要的消费仍以餐饮为主,温泉消费仍是属于辅助性。再次,温泉服务到下午6 时就停止对外营业,经营户对此的解释有两类,有经营户说“每天都要打扫温泉池子,所以6 时停止营业,完全清理完接近9 点”。有经营户说“如果晚上营业,就有本地人会来泡温泉,本地人泡温泉习惯会让经营持续到半夜,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由于对温泉水的依赖,五家经营户都是自己引入技术和设备,从温泉口接入管子,将温泉水引入到自己的经营地盘,以供应罗非鱼的饲养和温泉消费的需求。五家经营户都彼此知道对方,尚未有因为温泉水使用而出现的正面冲突。原因可以归结为五家经营户所利用的温泉只占了温泉总量的1/3,仍然有2/3的温泉水流入地下水,属于未利用状态。

五家经营户中,仅1 家能提供住宿接待,且房间仅1 间,条件简陋,只配置了2 张床,价钱相当于县城的宾馆价格。询问不进行住宿接待的原因,一是餐饮业务繁忙,不再考虑其他经营;二是消费的客人多为过路客,住宿需求少,即使有住宿需求都会选择开车20 分钟到县城。从经营的时间来看,五家经营户已在本地经营至少在10 年之上。经营初期,以汉族人开发为主,现在的经营户中,仅一家是彝族人经营,是去年从原汉族经营户的手里接管。五家经营户的经营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性,白桦林休闲苑是当地最有名气,是接待量最大的经营户。白桦林的雇员以汉族人为主,特别是厨房的人员基本为汉族,有4-5名长期的彝族雇员,主要是解决接待过程中的语言沟通问题。温泉度假村的规模最大,其中的雇员以彝族为主,雇用临时工的现象较为明显,在访谈的过程中,有3 名女性雇员能用流畅的汉语进行访谈,其他雇员比较回避。3 名女性雇员明确表明了自己是高中生,利用暑期时间来做临时工,待开学后返校。其他雇员均为本地女性,由于家里的农作,打工的时间不定,所以每天在开始营业后,都要进行人员到岗情况的清理。其他三家的雇员也是以当地彝族为主,人员较为固定。

2.对社区居民的调查

针对社区居民,主要围绕旅游认知、旅游参与意愿、旅游资源(温泉资源)认知及对经营户的态度感知展开。由于彝族有聚集聊天的习惯,所以调研以群体性访谈为主,辅以家族的集体劳作和休息访谈。本次调查中的统计以户为单位,仅涉及35 户(家庭住址距离温泉约10 分钟路程),约109 人,形成的基本观点参考表2。

表2 社区居民的旅游认知一览表

在对旅游的认知中,村民都表示听说过旅游,因为当地一直都在传闻通过开发温泉来发展旅游,但问及旅游的具体看法时,大家都认为现有的五家经营户就是在从事旅游,即“做好饭给外来的人吃”,更具体就是“把罗非鱼卖给过路的人来吃”;同时也表示如果开发旅游,自己也愿意加入,至于如何加入,也没有具体的指向性。

问及开发温泉的问题时,当地的居民有两个极端的观点,因为在当地开发乡村旅游,关于温泉水的利用,传统的以女性为代表的观点比较保守,表示不会去开发温泉,表示“以前的传说中温泉水不能喝,不能随便去触碰”。另一部分观点,表示出了积极开发温泉的意愿,但是开发温泉是需要技术和金钱,表示“我们彝族人不如你们汉人脑袋聪明,要开发还是要汉人来开发,你们懂技术,对于你们来说就很简单,但是我们很愿意提供农田等资源来合作,到时大家都可以挣钱”。

在对五家餐饮户的看法,当地的居民都表示“经营户挣到钱”,大都无特殊看法,但认同餐饮户的经营方便了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享用温泉和购买罗非鱼。除此之外,通过走访和观察发现村子里并未有其他针对游客的商业活动。在白桦林休闲苑的50 米距离处,有三家以零售业为主的商铺,其中仅有一家表示受惠于农家乐的经营。这家老板是20 多岁的年轻男性,自己表示是村里少有的初中毕业生之一。主要经营副食等小商品,售卖的对象主要面向当地居民,由于位置直接在休闲苑的门口,大量的外来人群带来了对饮料的需求,表示矿泉水、脉动等饮料的销售很好,相较于另外两家商铺,生意很好,但是他并不认同这是旅游经营,也没想过有意识地增加饮料的种类数量,即针对外来的客源来改变商品的结构。

3.对游客的调查

由于毗邻公路,到大温泉村的游客都是自驾游客,以家庭或朋友为单位团体,针对游客并没逐一发放问卷,只是对每个单位团体的人群,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基本情况”“消费的计划性”“消费的具体项目”。由于调研期间是非周末时间,本次访谈涉及人群仅200 余人。其中来此消费的人群都是有计划性的,都在自己的行程中安排了在该地的餐饮消费,客源构成参考图1,其中以来自凉山州其他地方的客源居多。

图1 温泉村客源占比图

除了餐饮消费,来此的游客中仅有30%会享用温泉服务,而此类人群以彝族人群为主。当问及游客为什么不享用温泉服务时,呈现了以下几种集中的观点,“此地就是一个吃饭的中转站,没有其他可以看的,不考虑长时间停留”;“大白天洗温泉不合常理,应该晚上泡了温泉后休息”;“凉山州其他地方有条件成为成熟的温泉旅游地”;“这个地方以前吸毒艾滋比较集中,彝族人来洗温泉的较多,有顾忌”。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昭觉县竹核乡温泉村的实地考察,发现通过20 余年的发展,本地乡村旅游借助于区位的优势,形成了一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带动效应和经济效应并未完全释放,仍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

大温泉村是彝族村寨中的代表,但是其暴露的问题是整个大小凉山彝族村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共性。基于旅游经营户、当地村民、当地游客的角度,我们再次归纳问题的核心,从现象出发,层次递进式的深挖,对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深度解读,见图2。

图2 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深度解读图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大温村的资源特色是温泉,温泉具有观赏、养殖、药用、休闲功能,是良好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巨大,但是当地开发中,区域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和引导,开发户各自为营,单靠己力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温泉开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温泉的功能特色并未被开发,开发利用率低,优势资源的价值不能有机释放。

2.旅游产品设计的问题

依托温泉资源,大温泉村只开发了涉及“吃”和“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产品单一,整合当地资源的旅游产业链并未形成,“旅游+”的业态缺乏,集民族特色和乡村风光于一体,涉及多旅游要素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待进一步开发。

3.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

单纯依靠物质资料提供脱贫的大部分群体仍处于相对贫困境地,缺少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机会和能力[10],这是贫困的内生问题,要依靠教育、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目前,大部分彝族村寨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现在彝族村寨村民的教育程度基本以初中毕业为主,受传统的习俗和生活的制约,仅有小部分人会继续接受高中、大学教育。受制于传统的观念和教育程度,当地居民对旅游经营的理念薄弱,缺乏与之匹配的知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陷于贫困的恶性循环,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带动效应微弱,除了吸纳当地的基础劳动力,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之外,旅游的惠民功能并未发挥。

4.旅游地形象的问题

凉山彝区在历史上曾经因为艾滋病和毒品问题而引起重大关注,虽然“支部+协会+家族”禁毒防艾领导小组树立了典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遗留的“刻板印象”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仍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整个区域乡村旅游和游客之间的历史鸿沟,需要时间来改善。因此,开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必须另辟新路,打造全新的旅游形象,展现彝族村寨的新风貌。

五、问题对策

1.政府引导,规划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彝族乡村旅游开发来看,由于长期处于自发发展阶段,缺乏合理、科学的旅游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理念,在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资源未被有效整合,造成资源不能有效集聚发挥优势,资源浪费和无效开发的情况在所难免。因此,政府要从宏观和区域层面进行引导,以规划引领发展,以整体发展观来统筹发展,引导当地旅游企业的良性健康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参与式发展,从而实现旅游的联动效应,发挥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和富民功能。

2.围绕旅游要素,整合地方特色,打造旅游产品体系

由于各地自然、人文条件有差异,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可能有统一模式,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自身的特色,对资源本身进行深度挖掘后构建自身的旅游产品体系。倡导“一村一品”的特色化发展,准确把握当地区位、交通、资源、文化、民俗等优势,打造特色性的旅游产品,突出差异性。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消费的习惯,打造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遵循旅游产品层次的理论构建性本土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形成当地核心-形式-延伸层面互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

3.推动长期教育,引入短期培训,补齐发展短板

长期教育不足将严重制约村民的发展动力。因此,从长远来看,要积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区域的特殊教育政策,鼓励村民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扶持政策。“9+3”免费教育计划、“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针对性的教育优惠都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区域整体教育发展水平,要加强村民对教育的直观认识。

再次,针对目前的村民现状,引入短期培训机制,短期培训以见效快、操作性强的绿色餐饮培训、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汉语言培训、新村民培训为主,旨在让村民在短期内获得具体的操作技能,通过培训能胜任乡村旅游接待的岗位。

4.移风易俗,重塑新农村新形象

彝族直接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跨越到现代社会,其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长期的积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改变固有的习惯。目前,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四个好”目标的推进,陈规陋习逐步改变,以“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的理念引领村寨的发展,以生产、生活、生态的理念打造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新型农村是重塑区域形象的关键。“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四有公民”等项目的长期持续推进任重而道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充分调动和激发各方力量,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显著带动乡村社会面貌的改善和人文素质的提升,真正实现乡村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全面发展与振兴[11]。

六、结语

乡村旅游是解决大小凉山彝区脱贫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关注于彝族地区乡村旅游中发展的问题,从旅游精准扶贫的视角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手段。不同于其他研究,本文选择了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域进行研究,通过层次的推进,发现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真正症结之处,针对问题,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为主,大部分资料来源为口述,故研究的准确性尚待提高,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区域特色,在定性的研究中渗入准确的量化指标和模型,能够提高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猜你喜欢

经营户温泉彝族
KAI BEPPU温泉酒店
彝族海菜腔
◆连云港:推动农药经营户健全电子台账 实现农药市场“说得清管得住服务好”
随州市命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营户
深入市场调研,推进“以展荣市”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铭湖温泉
铭湖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