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为例

2020-11-03张小辉

关键词:就业率应用型毕业生

王 超,张 陈,张小辉

(沈阳工程学院 a.机械学院;b.工程训练中心,辽宁 沈阳 110136)

一、机械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学院依据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明确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充分考虑国家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转型发展作为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从事一线的生产技术,并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1.重构基于OBE理念人才培养体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服务于学校整体办学目标,发挥行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秉承“人才培养职业化,专业建设模块化,教学方式项目化,实践教学真实化,校企合作深度化”的专业建设理念,对接岗位群职业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专业围绕学校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面向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需求,服务机械行业,特别是能源电力行业,培养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围绕能源电力行业特色,面向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需求,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举措如下:

(1)对接职业标准,构建“三对接一贯穿”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育人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的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依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形成“强化设备操作、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基本技能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突出产品设计,拓展创新创业能力的机械设计仿真模块;着力培养一定复杂程度机电产品的设计及制造能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块;强化电厂及能源装备运行、维修维护能力的能源装备模块,体现全程贯穿“责任关怀与素质教育渗透”三对接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

(2)对接生产过程,实现实践教学真实化。依托沈飞公司、沈阳鑫通公司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内教学工厂。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仿真加工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工程实践效果。实现小型生产进课堂,利用省级跨专业实验实训平台模拟企业生产组织和运行,为鑫通公司、斯诺泰公司等企业加工实际零件,锻炼学生工艺设计和加工能力。

(3)依托技能平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依托现有实践实训平台和实践实验中心进行数控车床、铣床的中级工和高级工以及制图员的鉴定培训及考评,并将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条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建立创新工作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摩尔创客、三维度迪等共建创新创业基地。企业教师到学校培训学生职业技能,学生为企业进行工程服务,学生自主创新,教师做指导。与企业合作举办创新设计大赛。

(5)引领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开展以“OBE”为导向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OBE 课堂设计、实施及评价模式,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如利用互联网移动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所有课程全部实行N+2考试方法改革及OBE评价模式。

2.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校办学生存的底线,要从服务社会需求角度出发,以“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为终极目标。专业建设通过提升专业内涵,进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把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把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学科建设,就无法做好专业建设,无法提升专业内涵。机械学院把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首先,思想观念上认识本科专业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在组织上实现结合,改变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再次,实现学科建设主体与专业建设主体的融合;最后,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把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情况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

3.人才培养举措——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承担着培养机械类人才的责任,面临转型发展的新契机、新挑战,本专业从深层次理解转型发展的内涵,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经验,结合辽宁省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探索新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入手,抓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质量保障等关键环节,提升内涵建设,积极探索育人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的“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对接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人才支持。

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开启了“订单式”“校中厂”“校外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零距离;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服务企业、社会,提高人才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学院先后邀请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斯诺森汽车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沈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等10 余家装备制造行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才能使培养的人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能适应社会竞争。其中,学院与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订单式培养”,每年输送20 余人,约占全院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与南京斯诺森汽车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如图2。

图2 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举措

学院不断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就业工作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推进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明确了“学校统筹、院系主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领导、就业负责人和全体老师“三层级”责任体系。

(1)坚持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学院设置招生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从学生入校之初,便通过讲座报告、形势与政策课程、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规范。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多次组织就业指导讲座或班会,指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专业基本理论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高,并从简历制作、就业信息收集、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

(2)坚持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学院要求全体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用人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了人人关心就业的良好氛围。构建了由就业总指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全员化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为学生签约优质单位提供有力保障。

(3)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利用各种资源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除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外,学院还联系了一些优质的装备制造企业,如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斯诺森汽车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沈阳多元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就业。学院与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如沈阳机床集团、沈阳华润热力有限公司、沈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等,建立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

(4)就业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机械学院近三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逐年提高,2017年优质就业率为85.05%,2018 年优质就业率为87.90%,2019 年优质就业率达到90.18%,机械学院优质就业率在学校位于前列。2017~2019 年初次和年终就业率如图3。

图3 机械学院2017~2019年初次和年终就业率

三、2017~2019届毕业生流向分析

毕业流向广泛,职业发展顺畅。分层次、多维度、系列化地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本专业就业去向呈现出地域分布广、行业涉及面大的特点。通过对2017~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表明:学院每年有50%左右的毕业生到装备与制造行业就业;依托学校电力行业背景,接近20%的毕业生到能源与电力行业就业;8%左右的毕业生升学,5%左右毕业生到现代服务行业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55%的毕业生就业于国企或央企,40%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单位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民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毕业生在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仍占主流,大部分南方学生选择生源地或其附近就业,到中部和西部就业的比例较以前有了提升。其他毕业生分别以项目就业、自主创业、出国等形式就业。本专业就业率平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来看,很多毕业生3~5年成长为专业技术人才,5~8 年成长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力量。2017~2019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百分比如图4。

图4 2017~201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百分比

机械学院秉承凝练特色、铸造品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路径,积极探索“三对接一贯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力争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助推毕业生稳定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率应用型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