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例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表现及文献复习
2020-11-03马秋红向永华
马秋红 金 科 向永华 李 理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易位性肾癌,是肾癌的一种少见亚型,2004年首次于世界卫生组织肾癌病理组织学分类中出现,2016年被纳入家族性MiT易位性肾细胞癌[1]。Xp11.2易位性肾癌较罕见,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中女性多于男性,儿童患者中男女性差别不大,儿童肾癌中约1/3为Xp11.2易位性肾癌[2,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例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童2例,女童1例,年龄分别为2岁1个月、9岁8个月、2岁9个月。临床表现:2例出现无痛性血尿,1例腰部及腹部疼痛。3例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灶后病理证实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
二、 CT检查
采用飞利浦64排Brilliance双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膀胱水平,行肾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100 mA,层厚层间距5 mm,螺距1.5。动态增强扫描时自肘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碘对比剂碘海醇(300 mg I/mL),1.0~1.5 mL/kg,流速为0.5~2.0 mL/s。利用系统重建软件行冠矢状位图像重建。
三、图像分析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儿童腹部专业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当诊断意见不一致时,由两名医师协商决定。重点观察病灶的部位(右肾、左肾或双肾)、大小(最大横截面测量)、形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CT值>130 HU)、出血(CT值50~60 HU)、囊变坏死(CT值0~20 HU)、强化程度方式(皮髓质期强化较平扫CT值增加10~20 HU为轻度强化,增加21~40 HU为中度强化,>40 HU为明显强化)以及转移情况等。
四、病理检查
肉眼观察:肿瘤切面多呈灰白、灰褐色,质软,局部可见出血、坏死、囊变等。部分肿瘤与肾实质边界欠清晰。镜下: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大部分为胞浆透亮癌细胞,部分为嗜酸性颗粒状胞浆,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乳突状和假乳突状,核仁大且明显,瘤巢区域见砂砾体,伴出血坏死。免疫组化:TFE3(2+)、Ki-67(5%+)、Vim(3+)、CK(区域+)、INI-1(3+)均阳性。1例EMA(灶+),1例CEA(灶+),1例CD10(3+),2例CyclinD1(2+)(图1)。
五、文献检索
通过检索万方、CNKI、迈特思创、Pubmed数据库,检索关键词: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11.2 translocation/TFE3gene fusion)。剔除成人(>18岁)病例及无法获得临床、影像学资料的儿童病例,共检索出16例。
结 果
一、本研究及文献病例CT表现
19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右肾10例,左肾9例,19个病灶大小不等,最大横径为2.1~17.2 cm,平均5.7 cm。4例位于肾髓质内,14例位于肾皮髓质内,1例位于皮质。12例呈类圆形,7例呈不规则形,部分可见分叶。CT平扫8例呈稍高密度(8/15,53.3%),7例呈等低密度(7/15,46.7%);12例出现钙化(12/19,63.2%);10例合并出血(10/19,52.6%);16例出现囊变坏死(16/19,84.2%)。4例MRI检查示T1WI及T2WI均呈不均匀信号,1例中度不均匀持续强化,1例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CT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强化不均匀,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肿瘤实性部分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肾皮质,6例肿瘤实性部分皮髓质期及延迟期呈渐进式持续强化(6/16,37.5%),8例肿瘤实性部分皮质期强化高于髓质期,延迟期强化稍低于髓质期,强化程度呈逐渐减低趋势(8/16,50.0%);2例各期强化无明显变化(2/16,12.5%)(图2~图4)。13例见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征”(13/19,68.4%)。10例出现腹膜后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0/19,52.6%),部分淋巴结可见钙化,1例肝脏受累,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4例腔静脉受累,1例2个月后子宫转移,1例死亡(表1)。
表1 截至2019年11月文献报道的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影像学表现Table 1 Computed tomography manifestations of pediatric Xp11.2 translocation RCC reported in literature up until November 2019文献来源例数性别年龄部位形态钙化出血坏死囊变CT表现平扫增强MRI表现淋巴转移随访1本研究1男2岁1个月左肾髓质不规则-+-稍高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11个月2本研究1男9岁8个月左肾皮质类圆形--+等低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3本研究1女2岁9个月左肾髓质类圆形++-稍高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7个月4Koo等[4]1女17岁左肾皮髓质类圆形+-+等低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69个月1女8岁右肾皮髓质类圆形+++-明显不均匀强化-+31个月5He等[5]1男9岁左肾皮髓质类圆形-++稍高密度轻度持续强化---1女15岁右肾皮髓质不规则+-+等低密度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6 Liu等[6]1女15岁左肾皮髓质不规则-++--信号不均匀+-7Kato等[7]1男18岁右肾皮髓质类圆形-++稍高密度轻度持续强化信号不均匀--8Wang W等[8]1女15岁左肾皮髓质不规则-++--信号不均匀,中度持续强化+腔静脉、肝脏受累死亡1男13岁左肾皮髓质不规则+++--信号不均匀,明显持续强化+腔静脉、颈部受累2个月后子宫转移1男16岁右肾皮髓质类圆形+-+稍高密度中度持续强化-+腔静脉受累-9张雪等[9]1男12岁右肾髓质类圆形+++稍高密度中度不均匀强化---10魏维等[10]1男16岁右肾皮髓质类圆形+--等低密度中度不均匀强化--36个月11尼玛等[11]1男11岁右肾皮髓质不规则+-+稍高密度轻度不均匀强化-+腔静脉受累-12杜昕等[12]1女3岁右肾皮髓质类圆形+++稍高密度轻度持续强化---1女12岁右肾皮髓质不规则+-+等低密度中度持续强化---13于洋等[13]1男13岁左肾皮髓质类圆形+-+等低密度轻度不均匀强化---1男10岁右肾髓质类圆形--+等低密度轻度不均匀强化--- 注 -:文章中无具体相关内容或无合并相关信息
讨 论
一、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临床上Xp11.2易位性肾癌非常罕见,本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女性,而其他常见类型肾癌主要发生于成年人[14]。有研究者发现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儿童时期化疗史有关,但本研究病例均无化疗史,检索文献中有1例因淋巴瘤化疗时发现右肾占位[4,15]。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肉眼无痛性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部分为偶然发现,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儿出现无痛性血尿,8例表现为腰痛及腹痛,4例触及腹部包块,1例尿失禁,1例因病毒性脑炎住院、1例因肺炎住院,与文献报道相符[16]。
二、CT表现及特征
①形态及部位: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多起源于肾髓质,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瘤体大时突破包膜向外生长,边界尚清晰,即“假包膜征”[17]。瘤体较大时可压迫邻近血管。4例病变中心位于髓质内,14例位于皮髓质,1例位于皮质。②密度:Xp11.2易位性肾癌平扫时多呈稍高密度影,此征象可作为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这可能是因为肿瘤内含丰富蛋白或伴有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本组病例中有8例平扫密度稍高(8/15,53.3%),与文献报道相符[18]。7例呈等低密度影。③钙化:Koo等[4]报道肿瘤中心及周边点状、斑片状钙化灶可提示Xp11.2易位性肾癌,钙化形态可表现为沙粒状、弧形蛋壳样及星芒样等多种形式,其钙化率高于其它亚型肾癌[19]。另有文献报道当儿童或青少年患肾脏肿瘤,平扫瘤体呈稍高密度影且出现钙化灶时,应高度怀疑Xp11.2易位性肾癌。本文中共有12例出现不同形态钙化灶(12/19,63.2%),此征象与文献报道一致[5]。④囊变与坏死:瘤体体积较大时易出现囊变、坏死,瘤体较小时囊变、坏死少见。本组囊变坏死较多见,其中有16例出现囊变坏死(16/19,84.2%),笔者分析可能是由于Xp11.2易位性肾癌轻中度血供较多见,瘤内更易出现坏死,此征象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20,21]。⑤强化方式:增强扫描示实性部分均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各期强化程度均较正常肾皮质低,其中轻中度强化10例,明显强化6例。本文中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方式主要有三类:第一,6例肿瘤实性部分皮髓质期及延迟期呈渐进式持续强化(6/16,37.5%)[15,18];与卢伟光等[22]报道的“快进慢出”、渐进式强化方式相符。第二,8例肿瘤实性部分皮质期强化高于髓质期,延迟期强化稍低于髓质期,强化程度呈逐渐减低趋势(8/16,50.0%),与张旭婷等[23]、Chen等[24]报道的强化方式类似,本院3例肿瘤均属于此类型强化方式;第三,2例动态增强各期强化无明显变化(2/16,12.5%)[10,13]。有文献报道囊实性肿块不均匀强化,呈结节状、分隔样强化[25]。笔者分析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强化方式多样,但以轻中度强化为主,主要原因可能与肿瘤内轻中度供血模式、肿瘤细胞的成分及排列有关,此外可能还与CT检查仪器及参数有关。延迟期肿瘤边界清晰、呈“假包膜征”改变,此征象可作为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又一重要诊断依据。本文中有13例出现该征象(13/19,68.4%),与文献报道一致[26]。⑥MRI表现:检索文献中有4例肿瘤MRI信号不均匀,T1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提示瘤体内出血,可能与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关,增强呈不均匀渐进式持续性强化改变[6-8]。⑦转移情况:Xp11.2易位性肾癌易出现转移,以淋巴结转移多见,预后较差,当儿童或年轻女性肾脏肿瘤出现转移时可提示该病[6,8]。本组病例中10例出现腹膜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并部分淋巴结钙化,1例肝脏受累,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4例出现腔静脉癌栓,当有癌栓形成时则提示预后较差,1例随访2个月后出现子宫转移,1例死亡[27,28]。
三、鉴别诊断
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主要需要与以下肿瘤鉴别: ①肾母细胞瘤:其是儿童肾脏最常见的肿瘤。影像学上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与肾母细胞瘤难以鉴别,最终依靠病理检查来鉴别。前者发病年龄一般较后者大,前者常因血尿发现,后者常因触及包块而发现。平扫时前者密度稍高,且钙化更常见,动态增强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呈渐进式持续强化或延迟期强化程度稍减低,强化程度一般高于肾母细胞瘤。②乳头状肾细胞癌:儿童中极少见,为乏血供肿瘤,增强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肾皮质,强化程度低于Xp11.2易位性肾癌[29]。③肾透明细胞肉瘤:比较罕见,2岁为发病高峰期,易发生骨转移。液化坏死范围更大、更常见,血供丰富,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呈云絮状、虎斑样改变[30]。④肾横纹肌样瘤:为高度恶性肿瘤,较早发生转移。肿瘤主要位于肾中心且易累及肾门,呈膨胀性生长,包膜下积液,呈分叶状改变,常伴有颅内肿瘤。
综上,儿童Xp11.2易位性肾癌临床上罕见,若儿童肾脏肿瘤主要位于皮髓质内,平扫密度稍高,钙化多见且形态多样,有出血性坏死囊变,增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且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呈渐进式持续性强化或延迟期强化程度稍减低趋势,出现淋巴结转移,应考虑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