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2020-11-02谢孝乐常国良
谢孝乐 常国良
内容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分析了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现存困境,进而提出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育层次结构;中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提升中职院校办学条件,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深化产教融合,职普相互沟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和产业大军。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发展中职教育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经济建设大军,伴随着经济发展崛起的新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发展中职教育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纽带,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改善民生、社会经济深远持久发展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灵活适应岗位需求变化,身居一线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增加。首先,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严重冲击了中职教育。部分省份的毕业生仍依照中考成绩分流,未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被迫分流到职业院校,中途辍学者多,生源群体较小;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背景下形成的独生子女,学龄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预测: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比2009年增加近3290万人(不包括存量缺口930万人)。
(二)社会地位低下
受“读书为官”、“学而优则仕”封建思想的“洗礼”,对中职院校的认识有偏见。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大都从事加工制造、服务性等行业,薪酬较低,无法获得更为体面的工作岗位,过早进入社会,进行人生选择,是一个不成熟的决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大学、高学历好就业等社会意识潜移默化、根深蒂固。同时办学质量难以提高,高学历教师占比较低。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一)生源现状不容乐观
1.生源数量不足
随着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为了改变命运,自强不息,升入理想高中,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下降。由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薪酬水平,就业前景不太理想,深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氛围不够,一部分生源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充任“现代学徒制”角色,不断给自己“充电”,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
2.生源质量不高
受“普高热”的影响,生源质量下降。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成绩未达标的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自制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加以组织与领导。部分学生中考分数甚至徘徊在200分左右,对专业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一部分学生为农村贫困人口、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长期不能同父母居住一起,思想行为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国具有知名度的职业院校数量较少,社会影响力较小,认可度低。
(二)办学条件亟需提升
1.办学基本条件有待提升
中职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发展,部分院校的基础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办学规模小,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落后,设施条件滞后,校舍、食堂及其建设资金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2.“双师型”教师短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相应出台,提出要组建一支专兼结合、技艺精湛、知行合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繁杂,实践学习时间少、机会少。虽然已获得“双证”,但是较少进入企业“充电学习”,实践技能不足;未能与企业达成协议,聘请能工巧匠充任兼职教师,进入教室、车间指导,他们给予学生手把手的指导,丰富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仍缺乏“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双师型”教师,“学无止境”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中。
(三)课程设置与产业岗位需求未能深度融合
中职院校面临着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无法高度融合、中职教育的发展未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课程设置层次较低,特色优势专业不明显,门类单一,与企业及市场需求结合度不高;学科课程目标模糊,不能反映学科本质与价值;办学模式传统,需融入多样化、多元化特点,“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缺乏长效机制;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较差。部分专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部分重点专业设置滞后,难以维持重点行业领域发展。
(四)普职融通不畅
普通高中专注于“学术”层面,学生通过升学考试,考入理想高中,通过扎实的文化课学习,圆大学梦。职业高中专注于“技能”层面,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的技能理论知识学习,更好地指导实践。学生掌握熟练的初级应用技能,通过升学考试或中高职一体化升学模式,顺利升入高职院校。普职融通不畅,导致普通高中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高中重实践轻理论。
三.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增加生源数量,提升生源质量
如何扩充中职院校招生规模?第一,与高等职业院校紧密衔接,调高升入高职的比例,确保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大致相同,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升学模式。第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吸引更多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入学;第三,完善校企合作、職教培训中心建设,实行“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第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求“完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相关的资助补贴政策,受益群体包括农民、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推广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 的要求,完善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特别是招收大龄应届毕业生接受非全日制的资助政策,加大惠民政策落实力度,鼓励受益群体接受中职教育。
提升生源质量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以H市为例取消中考复读政策,认为初三复读生挤占了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加剧大班额和入学矛盾;损害了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加剧升学竞争,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扰乱了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秩序。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若不能及时就读高中学校,导致职业高中“招不满”“吃不饱”,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给教育人口信息核查带来不便。第二,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学习。
(二)改善办学条件
1.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部分地区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改善现状,如扩建职业院校,建设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等。如广西省扩建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等、天津实施了提升产业转型能力和办学能力项目、河北建立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动态管理机制等。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实验基地建设,改建校舍、食堂,资源配给充足。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对特殊群体实行资金帮扶,免费接收中职教育。
2.以“双师”为核心,优化师资结构
首先,完善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将亲身体验传授给学生,实现《关于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意见》中所明确提出的,“2年内专业课教师,至少安排2个月的时间深入企业亲身实践、下车间深入学习”。其次,聘用“高级技工”、“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给予编制政策,形成“促合作、共进步”的长效机制,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师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2016年国家成立了专项师资资金。最后,教师要具有“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的终身学习理念。
(三)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深度融合
提高中职院校课程设置层次,突出特色优势专业,专业设置门类多样化,密切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市场监测,建立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数据库,定期对产业发展趋势和专业设置监测研究,形成监测数据。每年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招生计划以及中职学校招生前,对比数据库形成建议性报告。调整缩减富余专业,避免“产能过剩”使学生无施展空间。深入贯彻“十三五”规划,针对三次产业的战略调整,分析传统优势和高新产业发展的现状,立足学校实际,提升专业优势,适时增设新兴专业和紧缺专业,提升重点、紧缺专业契合度。
(四)发展综合高中,开展现代学徒制。
欧洲很多国家大都采用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适应高中教育的发展与变化。目的培养综合性人才,升学为主,就业为辅。一方面学生具有夯实的文化课知识,另一方面需达到专业技能标准。按专业类别实行招生计划,采用普通高中教材传授知识,毕业考试通过颁发证书,自由报考升学院校,自主就业。
企业主要进行加工制造,职业教育资源企业融入较少,中职教育资源富足。学龄人口断崖式递减,职前中职教育规模势必缩小,从职前向职后延伸大势所趋,发挥企业作为“车间教育”的作用,把中职教育改革与开发企业技术技能人力资源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企业或市场学习,年龄尚未成年,无法签订劳动合同,暂且积累“实践”经验。学校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对于成绩不理想又不愿意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实行2-3年企业“学徒”生活,把企业工作场所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现代学徒制,完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静森,赵玉林,朱卫平.四川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契合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
[2][5]耿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困境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4).
[3]曹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多维度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1).
[4][6]陈灵超,涂三广,董宏建.数据视域下中职师资培养的现状、成因及發展策略[J].职教论坛,2019,(01).
(作者介绍:谢孝乐,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常国良,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