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2020-11-02孟庆东
[摘要]高职院校着力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校园教育、产业结构、社会氛围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实现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育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涵养浓厚的劳动情感、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的劳动教育目标,文章提出要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建设教育载体,营造教育环境,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孟庆东(1981- ),男,山东宁阳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STQ2020030021,课题主持人:孟庆东)和2020年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课题“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和成长环境优化研究”(课题编号:WXSK20-B-16,课题主持人:孟庆东)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103-05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明确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需要贯彻中央要求,积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國梦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价值旨归——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政治价值。人通过劳动成为人并创造世界、解放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劳动的外在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本质从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号召广大青年“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立足本职、努力劳动。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由之路。
2.思想价值。大学时代是青年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前高职院校的“00后”青年学生是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住民”,但网络上充斥着明星“天价片酬”、网络红人“大赚快钱”和“一夜暴富”的“故事”,给青年学生的“三观”培养带来巨大冲击。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世界”的另一面,在“流量”关注不到的地方和“镁光灯”的背后,还有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默默维系着社会的运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是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根本力量,并努力成长为有思想、有本领的新时代劳动者。
3.教育价值。教育是把人类创造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并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精神财富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也是对人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本身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将学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育人功能的融合,保证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4.社会价值。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前高职院校部分青年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排斥劳动、攀比享乐,与“时代新人”的要求相去甚远。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可以将青年学生从非正常校园生活中唤醒,重新树立人生目标,校正青春航向,获得终身受益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导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其干扰因素分析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问题的出现,正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社会化反映。第一,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更谈不上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第二,实施劳动教育缺乏必要的内容设计和规范的评价标准,导致高职院校往往以象征性的体力劳动代替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或简单将课程学习中的实习实训等同于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第三,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投入普遍不足。有效实施劳动教育,需要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实践平台、充足的师资队伍等保障条件,但现实中,这些保障条件大都因为缺乏充分的投入而长期缺失,导致劳动教育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意见》明确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因此,无论是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劳动态度的矫正,还是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成果的珍惜等,都需要高职院校系统性地加以重视和改进。
2.多重干扰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不明显。首先,从校园教育角度看,为升学考量而采取的“成绩代表一切”的功利化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劳动教育严重缺失,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基础;步入大学后,成体系的劳动教育非但没有及时跟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和校园生活中“代排队、代取号”等“代经济”的盛行反而进一步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使“劳动”离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远。其次,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随着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使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丰富,并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实现“机器换人”产生了预期误解,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了进行体力劳动的必要。最后,从社会氛围角度看,一方面,国人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偏见痼疾难除,父母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所谓“白领职业”而不是“蓝领职业”,使劳动教育缺乏社会土壤;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充斥网络空间的各种不劳而获的造富神话、网红“流量变现”等看似轻松的成功套路,使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一步步被蚕食。另外,在我国现行招生录取模式下,就读高职院校往往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无奈之举,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愿望不强,缺乏接受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
三、目标诉求——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成果期望
1.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高职院校要通过实施系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确“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即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人类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必需的实践活动,从而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接受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在劳动实践中追求获得感和幸福感。
2.教育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高职院校要通过实施系统的劳动教育,着力矫正学生中存在的眼高手低、轻视劳动、逃避劳动的现象,矫正“凡事皆可代、万物皆可买”的“消费主义”思维,从打扫寝室卫生、清洁实训现场等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做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增长本领才干,从而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
3.引导学生涵养浓厚的劳动情感。高职院校要通过实施系统的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创造、尊重劳动成果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做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系统性地实施劳动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技能,也是保障学生个體走上社会后立足岗位、安身立命的根本。高职院校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成长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合格劳动者。
四、策略选择——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1.突出重点,厚植优势,进一步充实劳动教育内容。要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精心遴选和持续充实,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实现。一是将家国情怀教育纳入劳动教育。当代高职院校青年学生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美景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而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高职院校要通过新时代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确,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仅是个人生存之需要,更是民族振兴之所系。二是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劳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节俭、善良等优良品质,都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在劳动教育中强化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尤其是劳动美德,并和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道在创新创造中将劳动美德发扬光大。三是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劳动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新时代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差不多文化”“快餐文化”的影响,自觉涵养职业精神持之以恒、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觉成长为执着工作、敬畏职业、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新时代劳动者,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中国速度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提档升级。四是将榜样感召教育纳入劳动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最可亲、可感、可信的榜样,是学校长期办学历史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尤其是其中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立足平凡岗位创造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等校友典型。高职院校要对此深入挖掘梳理,通过其榜样的力量感召,引导学生热爱专业、钻研专业、认真学习、报效祖国。
2.协调配合,同频共振,进一步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构建务实高效的高职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必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革新。一要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应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整体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师资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未来就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劳动技能、劳动法律、劳动防护等方面的系统教育。二要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涵养浓厚的劳动情感、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都需要在劳动实践中完成。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除了一般的自我服务、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走访、现场教学、工学交替、跟岗实习等,通过由浅入深的岗位体验和锻炼,为将来真正参加社会劳动奠定基础。三要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亲和力。要推进劳动教育回归日常、回归生活、回归真善美,使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探索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感、成就感、幸福感,将被动劳动转化为基于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内生行为。如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一系列精美的金属工艺品加工方案,指导学生加工出自己专属的产品,使其在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和劳动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将冷冰冰的机床变成心爱的“伙伴”,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3.整合资源,协同推进,进一步建设劳动教育载体。建设一批能够有效承载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优质平台,是当前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一要着力加强劳动教育“三全育人”载体建设。高职院校应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学习生活各方面,凝聚工作合力将劳动教育打造成浸润式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专门内容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基因,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造精神等,实现以劳树德;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对从事劳动生产的恐惧、消除对产业工人劳动内容的偏见和误解,从而更好地促进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以劳增智;将劳动教育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把劳动作为强健体魄、健全心灵、磨炼意志、创新创造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为将来从事社会化劳动打下健康的身体基础,实现以劳健体;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并通过劳动创造美的自觉,实现以劳塑美。二要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工程实践”载体建设。工程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工程实践就是进行企业生产场景下的实习实训。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程实体、工作环境、工艺流程、岗位任务、职业氛围,让学生在这些课堂上训练职业技能、感受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设备大多落后于生产实际,但更新成本较高,需要借力产教融合政策和集团化办学优势,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与合作企业、同类兄弟院校共建共享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工程实践”基地。三要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宣传载体建设。高职院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面对面”“优秀校友访谈”“身边的劳模”评选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宣传活动,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要将传统宣传阵地与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研究传播技术与受众心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劳动教育宣传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4.瞄准靶向,精准发力,进一步改善劳动教育环境。高职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建立大中小学贯通式劳动教育体系。中小学要落实《意见》的要求,认真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真正做到“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着力开展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劳动教育;家庭要重视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形成学校和家庭协同一体开展劳动教育的氛围。二是要加强网络传媒的内容生产引导。针对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广泛使用网络传媒的现状,要生产创作更多以宣传歌颂普通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并着力改变网络阵地上信息产品“泛娱乐化”和“消费主义”的倾向,深度挖掘吸引青年学生眼球的正能量“超级IP”背后的业务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支持、客户群体维护等“流量变现”幕后的奋斗故事,在青年学生受众广泛的网络平台上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三要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高职教育是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的类型教育,只有真正解决了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不高、发展方向单一、工作环境艰苦、收入缺乏竞争力等现实问题,才能使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拥有理直气壮、令人信服的氛围,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稳定的职业发展预期之下更专注于技能的习得与提升,从而进一步解决支撑“中国制造”的技术工人匮乏、技术传承出现断层的问题。四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和监督。要通过强有力的评价和监督杜绝高职院校因为内在动力不足而产生的对劳动教育应付了事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过程和结果纳入其中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等的重要参考;针对高职院校,要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将劳动教育实施和开展情况纳入其中并作为对学校进行办学治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169.
[2]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3]孟庆东.新时代高职院校“适应双岗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0(2):76-80.
[4]王亞南.年轻人不愿进工厂是职教发展的最大危机[N].中国教育报,2019-10-22(9).
[5]魏东红,王丽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之劳动教育探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