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优化研究

2020-11-02周丙洋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摘要]当前的产教融合改革在国家层面可谓高位推动、力度空前,然而,从现实的角度理性审视,高职产教融合尚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从供给侧、需求侧、宏观环境、微观落实等视角深入剖析发现,“共享难”是制约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优化的关键瓶颈。因此,要理性面对高职院校共享资源和能力不足、企业共享意愿和动力不强、推动共享实现的政策落地难、促进成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不健全等困境,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树立开放系统思维、协同思维和整体优化思维,引领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路径优化。契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产教融合优化框架路向,应以共用共享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共赢共享目标指引为方向,以共治共享机制优化为关键,以共建共享价值导向为核心,以共存共享政策协同为重点,构建深度融合的产教共生系统,促进高职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共享难;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优化路径;共享发展

[作者简介]周丙洋(1980- ),男,河南扶沟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在读博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下江苏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a/2016/03/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012-08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教融合迎来了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整体推进的重要机遇期。但是,从实践理性和生态系统视角审视,国家宏观政策到地方落实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障碍,多元主体产教融合的共识不足,高职产教融合还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两端发力不均、合而不深、合而难融、机制不畅等问题。从主体行为动机的角度剖析,“共享难”是影响高职产教融合和各参与主体动力的重要因素,是制约高职产教融合推进成效的关键瓶颈。因此,要切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首先必须破解“共享难”困境,大力优化产教融合的生态系统。

一、当前高职产教融合中的“共享难”困境与症结

(一)供给侧视角:高职院校共享资源和能力不足影响产教融合深度

当前,作为产教融合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共享资源和能力明显不足,与产业需求侧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对企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小。

第一,可共享的科技资源及师资研发实力不足。高职院校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管理咨询水平不高是一个“陈年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面对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的利好政策,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将更加“摊薄”,生师比不达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过低等问题也仍然存在。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不仅专业能力与水平不能适应产业升级、技术发展的要求,无法支撑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严重的缺编问题。《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200多所院校专任教师到编率不足80%,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30∶1,既难以有效保障专业教学质量,也制约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对各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服务贡献表”的综合分析,2018年全国75%的院校社会服务收入不到100万元,其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0元的占40%。技术服务能力总体欠缺的现实,成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最大短板。

第二,可共享的毕业生人才资源质量和层次与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发展需求有差距。由于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高职院校为产业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规格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等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需求。2018年吉林省发改委组织的深化产教融合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在职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一项,选择非常满意的占比为16.94%,而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却占28.47%。

第三,可共享硬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便捷性不高。高职院校可共享的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实训场地、设施设备、会议场馆、教室、运动场馆等。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积淀普遍薄弱,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生均拨款长期以来较低,硬件资源条件的现代化、先进性水平并不高。再加上师生数量较多,除假期和周末之外,资源普遍紧张,可共享的时间有限,对企业的贡献度和吸引力不大。

(二)需求侧视角:企业共享意愿和动力不够影响产教融合效度

产教融合需要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端发力、动力平衡,整体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但长期以来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导致需求端乏力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校企合而不深、合而不融成为普遍现象,部分院校的合作甚至只停留在签订协议层面,企业参与不足,更谈不上深度融合。《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239所院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低于1000元,其中143所院校无兼职教师课酬。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企业人才培养参与度还很低,校企合作深化的路还很长,距离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还很远。深入分析,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企业的共享意愿和动力不足。

从本质属性的角度分析,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共享的意愿和动力由成本收益核算结果决定。从校企合作的历史实践看,企业投入设备、奖学金和人力资源成本,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或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意在获取数量充足的优质劳动力资源。但现实情况常常是事与愿违,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95后”和“00后”,他们参与企业教学享用先进设备和到企业实训实习的意愿一般都是积极的,而到就业时其自主选择的个性就表现出来了,一个班往往只有個位数的学生愿意到合作企业就业。同时,正处于学习期的学生一般技术技能水平还达不到技术性岗位的要求,只能适应操作性、重复性劳动岗位,即使到企业短期顶岗实习实训,也难以达到企业的熟练性、技术性要求,难以满足长期生产的需要。只有劳动密集型、技术技能要求低的企业对实习学生需求较大,但这类企业提供的岗位又难以达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要求。另外,如上所述,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科技研发能力有限,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很难获得相应的科研支撑,解决技术研发问题或共享科研成果,往往投入大、收益小,共享的意愿和动力不足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宏观环境视角:推动共享实现的政策落地难影响产教融合力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从宏观上来看,国家产教融合政策落地难恰恰是推动共享实现的核心制约因素。2019年10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印发后,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部分地区发展“见物不见人”,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客观来说,“当前产教融合改革导向非常明确,但是落到实施层内,各部门各行业前期各自出台的各类政策,彼此之间的衔接性、贯通性还没有打通,还没有形成需求导向、贡献导向的合力”①。

一方面,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的各类政策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愿景美好、期待已久的重大制度到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操作层面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实施,只开花不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偏重于宏观引导,以鼓励和倡导性为主,规约的强制性不够,而地方的配套实施办法和细则又迟迟没有出台,地方相关部门无法跟进落实,导致“财政+金融+税务+土地”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停留在纸面上,难以落地实施。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定位和综合改革措施的认知还不到位,产教融合综合改革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传统的“教育的事情教育部门管”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由于认识的偏差,即使地方出台了相关制度,大多也偏于空泛和无力,对高职院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共建共享的支持引导力度不大,无法有效激发企业的参与动力。这在客观上形成了“高位积极倡导、下位空泛乏力”的现实政策生态环境,产教融合的外部激励、规约和保障制度的空转和缺位成为推动共享实现的核心困扰。

(四)微观实践视角:促进成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不健全影响产教融合强度

机制是指相关方和要素间的关系结构和运行方式,高职产教融合的共建共享机制是指多元主体间共享合作成果和共有资源的相对稳定的分配方式和配置方法。由于共享机制的不健全,高职产教融合中的共享层次和深度不够,利益相关方参与动力不足,投入资源相对偏少,导致产教两端长期处于关系松散、融合水平不高的状态。

第一,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产出体系,无法保障预期收益的有效达成和合理分配。高职产教融合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其中院校和企业是主体。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投入主要是政策供给,行业的投入主要是信息和组织协调,高职院校的投入主要是场地、设备和人力资源。各参与方投入之后,产出的可共享资源分配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培养的人才和产出的科技成果,难以稳定地保障规格和质量,分配具有随机性和流动性。

第二,缺乏共享资源建设的长效安排,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体制内的行业组织受任期、认识、权力等因素制约,往往更注重眼前的政绩和社会影响,对高职产教融合的长期发展缺乏耐心和投入。企业行为主要基于成本收益的计算,社会责任感无法激发持续的参与动力,而深度的产教融合要产出高质量的可共享创新资源和成果,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作为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合作对象的中小微企业一般无力承担,也不愿意承担,他们往往更加注重短期利益,以获取廉价的实习劳动力和稳定的毕业生为主要诉求。

第三,没有建立实体化运作载体作为共享的依托,难以实现产教两端的一体化推进。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靠领导关系对接,靠契约形式落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自主权有限、顾虑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由于教育市场准入规则、交易规则、退出机制和投入回报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未能共建产权清晰的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载体,导致产教两端一体化应用开发、成果轉化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推进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一直停留在探讨阶段。

二、共享发展理念及其对高职产教融合的启示

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上以共享发展作为目标方向和价值归宿,既体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追求,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不仅包括目的旨归,还涵括过程共建要求,过程共建的结果由建设的主体共享,契合了系统科学的逻辑思维。因此,共享发展理念为高职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导,产教融合的过程就是跨界协同、共建共享的过程,就是开放系统思维、协同共建思维、整体优化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过程。

(一)基于共享发展的开放系统思维,引领高职产教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与功能衔接格局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跨界整合的复杂过程,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最终总体形成高职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格局的系统工程。“现代系统理论强调,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等,在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需要针对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调整和选择,使内部子系统潜在的发展能力充分释放出来。”②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符合系统的基本特征,作为系统主体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方进行信息、资源、技术、技能、人员等的交换和交流,并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变迁和产业发展环境及规律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这样产教融合系统相关子系统的潜能才能不断得到释放,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推进高职产教融合发展,必须树立开放的思维、系统的思维,不能在高职教育体系内部孤立地谋划发展和合作,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系统化构建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功能衔接、紧密有序的产教融合格局。

(二)基于共享发展的协同共建思维,倡导高职产教融合利益相关方共建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要求成果共享的前提是过程共建,要求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相关方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只有通过相互协调、联动合作、互相支持的协同过程,才能实现基于共享发展的产教融合发展目标。因此,在高职产教融合实践中,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树立协同思维。高职产教融合利益相关方通过协同建设,融合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资源要素,共同建设设备同步更新、技术先进、合作共享的平台基地;通过协同创新,融合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创新要素,激发合作共享的强大动力;通过协同育人,融合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持续及时对接,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动态协同,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等产业要素对接协同,建立健全高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促进校企双主体育人和产教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基于共享发展的整体优化思维,注重高职产教融合成果共享的广度和效度

基于共享发展的高职产教融合追求的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必然强调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其思想精髓是结构决定功能、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指出,系统作为有机整体的形态存在,发挥整体性功能,其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内部子系统之间和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和特定优化机制,可以让系统显示出各个孤立部分所不具备的特质和功能,并且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实现系统整体绩效的最大化。基于共享发展的高职产教融合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各利益相关方通过有机衔接、协同合作、成果共享可以实现高职产教融合系统的整体优化,促进高职产教融合价值的创造。要树立整体优化思维,高职产教融合必须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合理利益诉求,不应只关注单方面的利益最大化,而应充分考虑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激发参与各方的内在动力。在整体优化的过程中,要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追求,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辩证关系,注重成果共享的广度和效度,促进产教融合的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共享发展的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现代化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构建开放创新复合多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美国学者欧德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空间分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高职产教融合系统符合生态系统的规律性特征,也是一个基于多元主体要素的空间分布、能量流动和资源循环的生态系统。具体来说,“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是多元主体之间合作所形成的资源共享和循环的功能单位,可将其视为在一定区域和产业范围内,主要在企业与院校之间及其发展生存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资源的交流共享、内生升华、转化应用而相互影响、作用的有机整体”③。从共享发展的视角出发,要优化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应该以共用共享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共赢共享目标指引为方向,以共治共享机制优化为关键,以共建共享价值导向为核心,以共存共享政策协同为重点,从打造高质量高职资源生态供应链,激活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动力系统,构建深度融合的产教共生系统,创新产教融合的实体化载体建设,整体优化共性制度供给环境方面重点着力。

(一)以共用共享能力建设为基础,打造高质量高职资源生态供应链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在特征。同样,作为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单位,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和产业需求侧的企业之间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循环也是系统的基本内在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共享资源和能力不足是导致产教融合层次和水平不高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优化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首先就要树立开放系统思维,以产业需求为引领,以共用共享能力建设为基础,打造高质量高职资源供应链生态。

一是大幅度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技研发和管理创新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要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坚持引培并举,在强化现有教师的学历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培养的同时,尽可能地提供有吸引力的待遇条件,从行业、企业引进科技研发能力突出的技术技能骨干和经验丰富的管理骨干到高职院校任职,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整体师资实力;要提升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發服务、引领技术前沿发展的能力,促进高水平科技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要素供应链,支撑产业高端化发展。二是提高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要素整合能力和协同育人能力,促进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践,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研发型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人才供应链。三是提高高职院校硬件资源建设层次、质量和水平,与企业共用共享。高职院校要通过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按照系统设计、标准提高、功能提升的原则,建设和改造有现代化气息、先进便捷的设施设备、实训场地、教室、场馆等可共用共享的硬件资源,形成硬件资源供应链。四是与行业领先企业协同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先进技术标准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和职业标准体系,与行业企业职工学习培训共用共享,形成学习培训资源供应链。通过创新能力和创新要素供应链、人才供应链、硬件资源供应链、学习培训资源供应链的系统整合和有机融通,形成高质量高职资源生态供应链。

(二)以共赢共享目标指引为方向,激活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动力系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认为,主体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因素是内部需要。这一理论启发我们,从内生性角度研究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因与切实需求,更符合企业行为逻辑与参与过程的内在必然性,也是破解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难题的逻辑起点。”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产教融合是加速汇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设科技和人才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机制”⑤。从国家战略的宏观视角来审视,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以共赢共享目标指引为方向,能够化解高职教育闭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急缺高技能人才支撑的困境,同时整合双方的科技研发人才和技术技能积累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为产业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汇聚动能。这既能促进高职产教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也能彰显高职教育和产业这两类主体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无论从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来看,还是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来讲,开展协同创新都是融合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动力要素的理想选择。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将创新要素融入产业链,把高职院校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以及培养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推动力,与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要素相结合,可以形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驱动力。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将创新要素和需求要素融入教育链,把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动态信息、技术进步、工艺流程改造、产品研发、人才需求等转化为高职教育的创新资源和动力,双向整合、互相激励、协同推进,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链,既可以有效解决各自发展中的难题,又可以增强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

(三)以共治共享机制优化为关键,构建深度融合的产教共生系统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基于互益性是生态系统内共生主体和谐共存、恒久服务的必然要求。”⑥高职产教深度融合也是一个共生系统,能否形成各集聚主体间的互益共生生态与共治共享机制密切相关。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高职教育经过新世纪以来的规模化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供给的扩大,也加剧了产教供需两侧的结构性矛盾。总体来说,在高职产教融合系统中,高职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产业技术和模式创新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一直处于“跟跑”阶段,产教两端处于“点对点松散合作”状态。因此,迫切需要以产教融合打破高职教育的封闭式办学格局,形成服务发展、开门办学、开放共建、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以共治共享机制优化为关键,构建深度融合的产教共生系统,使高职院校与产业体系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抱团跑”,为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完善共同治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由行业、企业作为重要主导的理事会,共同决策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社会培训服务等重要事项,与产业发展体系协同目标、协同资源、协同共享,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校企人才资源为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其次,在共治共享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强化产教共生系统创新要素、人才要素、资源要素的集聚合力和增值效应。通过高职院校辦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办学核心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再造等,校企以共生思维形成价值共同体,将产教共生系统内的信息、数据、知识、技术、人才、课程、产品和服务等打造成与区域产业体系有机衔接的创新资源供应链,共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增加融合发展的红利和共生发展的效益。

(四)以共建共享价值导向为核心,创新产教融合的实体化载体建设

纵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目前主要有“低、中、高”三个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是“点对点”参与模式,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学校承担企业的研发项目等;中等水平是“面对面”的项目渗透模式,如引企入教、校企互聘、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主要围绕人才培养形成合作域;高水平的合作是“一体化”融合模式,如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等。其中,高水平的“一体化”融合模式是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这种模式下可建立集聚人才培养、技术转让、项目牵引、研发合作等功能多元复合的市场化运行载体,是合作层次最高、最为紧密的长期模式,也是企业可获得稳定预期利益的一种共建共享模式,最能激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高职院校要在共享理念指导下跨界整合,联合利益相关方,融合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资源要素,以共建共享价值导向为核心,进行协同建设,不断提高和升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高职教育系统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人才、教育培训设施设备场地、大批量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应用型科技成果等资源,产业系统拥有先进敏捷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与市场同步的最新设施设备、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工艺、高水平管理和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资料。这两者在共同目标追求下集聚双方各自拥有的优势资源,同时融入信息、知识、文化等软要素,协同建设共享共用的设备持续更新、技术技能持续积累、管理理念水平持续改进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资源互通平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通过这些实体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产教融合载体建设,将产教的多元主体、多维要素、多重环节进行链式融合,集合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形成创新生态,实现优势互补、功能整合、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生产要素聚合效率和效益,将高层次的产教融合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五)以共存共享政策协同为重点,整体优化共性制度供给环境

制度既是导向,也是规约,是产教融合两端的指挥棒和驱动力。深化和优化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要以共存共享政策协同为重点,加快产教融合微观层面的关键共性制度供给,整体优化共性制度供给环境,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加快从低、中层次的校企合作走向高层次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共性制度保障。

一方面,以制度创新、共存共享为导向,实现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具体化,突破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壁垒和障碍。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和协同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对接,厘清制度盲区和无法落实的根源性问题,建立正面和负面清单制度,定期梳理发布“财政+金融+税务+土地”组合式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清单及问题清单,强化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落实落地。

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基于共存共享发展导向的产教融合生态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分类设定,体现导向性、多元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结果要纳入政策反馈和更新,作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综合发展考核依据的一部分,强化督促落实和优化改进。此外,还可以借鉴德国的协调性生产体制经验,优化产教融合共存共享政策的协同实施。德国的协调性生产体制“强调依赖政府与行会的协调作用”⑦,减少多元主体的趋利有限理性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影响,形成有序有效的制度执行环境和市场环境。产教融合的多元主体很难自发产生共存共享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协调和引导,规避市场失灵、政策失灵现象和政策激励下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促进制度环境的整体优化和制度导向效应的持续强化。

[注释]

①唐景莉,徐梦阳.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初心和使命——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17.

②薛伟江.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J].先锋,2016(2):28.

③霍丽娟.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9.

④林丽超,陈兴明.如何激发企业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9(7):71

⑤徐梦阳,李广平.产教融合这一年:从制度创新到国家战略|2019大盘点[EB/OL].(2019-12-11)[2020-03-10].http://www.csdp.edu.cn/article/5643.html.

⑥吕银芳,王志远,祁占勇.生态链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及其创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9(19):64.

⑦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9.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修南.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与对策——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9(6):10-14.

[5]陈星.以市场为中心的共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改革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9(23):56-63.

[6]詹华山.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5):5-12.

[7]董彦宗.产教深度融合型生态圈的构建路径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57-60.

[8]王洪飞.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的策略与路径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9(12):42-45.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生态系统优化路径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