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海外传播

2020-11-02张廷玉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京剧

张廷玉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中面临认知差异、翻译困境和认知负荷等诸多不利因素。虽然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相关工作者采取了策略,但也存在表演自主性缺失、传播片面性和沉溺“他者”视角的问题。本研究以京剧在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为例,通过梳理相关问题和原因,期望能够探求出新的方法来促进京剧文化符号在海外的传播,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能够在海外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京剧;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030-0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京剧在这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目标,而京剧及其蕴藏的特有中国传统符号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重要途径,受到各界关注。然而,京剧在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中西方观众对各种符号的解读,如脸谱、唱腔和色彩,十分不同,这便会造成认知差异;另一方面,翻译者主要以中国人的思维翻译京剧台词,并未平衡目标语受众的习惯和审美倾向与原有文化的差异,翻译策略上执着于再现原文的异化策略。甚至,京剧演出时出现了“不说话”的现象。再者,西方观众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解读京剧时会产生认知负荷,这也降低了京剧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1]。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京剧在“走出去”面临的困境,必须解决认知差异,针对目标语受众,兼顾原有文化符号,选择合适的译本,并消除其对京剧的认知负荷。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索绪尔曾指出其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二者之间的结合形成了符号的意义。其中,能指为具体的符号形式,是物质的形式;所指为衍生的解释意义,是意义的载体。符号本质上是程式化的系统。符号学可以用来分析社会文化中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和行为的现象。京剧的符号内涵则极为丰富,因其具有夸张的脸谱、优美的动作和唱腔唱词。这些符号带有的独特特征展示了民众的欣赏心理和文化内涵走向,各个角色之间的脸谱差异巨大,避免了解读上的误差。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腔和音乐都是程式化的,腔调和板式是可以重复的[2]。故此,符号学与京剧有着内在联系。

二、符号在京剧艺术中的解析

艺术形象是展现人类情感活动的符号。每个艺术的表达都必然是物质形式与精神意义的结合。京剧中有语言、音乐、动作、服装、道具等支系统。支系统中又形成独立的语码群和运作语法,构成了京剧符号系统的丰富结构层次,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理解的伸缩性和意义的广延性。

京剧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元素。其舞台的语言艺术是在解构文字符号,将新的符号方程式重组,风格流派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产生。脸谱如何画,什么颜色,代表什么,已经具有了程式化特征。观众通过脸谱很大程度上能识别出人物和背景,也能通过脸谱蕴含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剧情发展。

此外,京剧中的语言和动作系统,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组成了更为复杂的表意与审美系统,包括唱、念、做、打四种要素,使得整个京剧表演就是一个不断编码和译码的过程。语言是京剧中常见的符号,比其他符号系统发达。研究过程不仅单一地考虑语言符号本身,语言的表述方式也要考虑在内。这包括语音、语调和音高等。这些符号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动作系统的丰富程度仅次于语言,生、旦、净、丑分别有各自独特的动作,为表现人物性格与特征服务[3]。

三、京剧符号在海外传播面临的问题

京剧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沉淀,其中艺术符号都是人工的,能指和所指都是约定俗成的,因此只有将其中程式化的意指传播出去,才能将京剧符号意义传播出去,才能让京剧真正意义上“走出去”。同样,正是京剧中程式化的符号对京剧的跨文化交流产生了阻碍。

(一)认知差异

隐喻经常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其实也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其主要是指以此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认知本质便是用个体熟悉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较为陌生的对象。京剧主要通过隐喻的思维方式实现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传统[4]。

跨文化交流中,西方的个体经验、团体和社会的公共经验对中国符号意义的形成与实现起到关键作用。京剧的符号形成与传播主要建立在中国认知的基础上。但是,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领域,对事物有着各自的判断,对各种符号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加之,语言和习俗不同导致的表现方式和风格存在巨大差异。上述所有便导致了认知差异。

(二)翻译困境

长期以来,英语是中国的第一外语,是中国学生的必修科目,英语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相反,汉语在西方世界仍是非主流的小语种,仅受到小部分人喜爱。中国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而西方民眾对中国文化接受水平较低。杨越明和藤依舒在研究中就指出,不同类别的中国文化符号在西方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最低的便是中国艺术形态的认知指数[5]。

这种差异和不平衡性使得京剧在传播过程中破除西方观众固有偏见或认知错误。语言符号作为京剧艺术符号的重要组成,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以西方受众为中心,应当采用归化的策略,尽量满足西方受众的期待,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有的中国元素,这对译者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三)认知负荷

认知是指个体处理信息的过程和能力。认知负荷理论将个体认知视为一种资源上的消耗。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工作记忆有限而长时记忆无限。当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消耗认知资源超出工作记忆资源总量时,学习将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是认知超载。

由此可以看出,海外观众在接受京剧时会产生认知负荷,因为个體先前经验不足以及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新颖,所以在接触京剧时,缺乏背景知识的海外观众在处理接收的符号信息时,个体的工作记忆会过载,从而引发焦虑等情绪,影响观众对符号的处理与加工,观众在认知负荷下更会选择运用本国知识背景解读京剧艺术符号,这又会加重认知偏差。

(四)交流困境

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且承载了政治功能。但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认知差异、翻译困境和认知负荷,京剧艺术符号在海外传播当中往往存在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体现在表演自主性缺失、传播片面性和沉溺“他者”视角。

因为翻译上的困境并且京剧海外传播者也意识到戏剧表演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所以“出国戏”往往选用国外观众易于接受的桥段,还用“不说话”的杂耍方式呈现曲目,如京剧经典剧目《三岔口》和《大闹天宫》。

为了应对认知负荷,相关工作者采取了很多策略。但是,京剧符号的传播也陷入了“他者”视角。在海外传播中,京剧用西方人想象的方式进行叙述和表演,失去了古老的光辉。而且,“走出去”过程中,为迎合海外市场,表演者也只是演出相对经典的曲目,致使创作乏力,局限于自我表现,这也造成了传播的片面性,影响了戏剧自我表达方式以及京剧本身符号的传播。

文化传播应该是一个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共享文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文化不应失去其本来色泽。京剧虽然为文化瑰宝,但是拘泥于表演形式和老套的营销模式,加之现代音乐的冲击,京剧艺术符号的跨文化交流需要相应的对策。

首先,京剧艺术符号的传播需要充分考虑中国艺术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京剧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注重传神、写意、内敛和抒情,具体体现在描绘时空、铺陈叙述和舞台设定方面。这与西方戏剧追求逼真的审美生活景象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应该勇于表达,用于传播。在演出之前,主办方可以向观众发放背景材料或者举行讲座来填补认知差异和降低认知负荷。京剧工作者应勇于追求带有中国特色的情怀、气息和气象,表达出中国文化传神、写意、内敛和抒情的基因。

其次,京剧艺术符号的传播应考虑到文化语境和市场环境。在进行台词翻译时,应聘请相关专业的译员,尽可能平衡目标语受众的习惯和审美倾向与原有文化的差异。理想的译者应具有丰厚的京剧知识、扎实的双语功底,深谙西方观众的兴趣和审美需求。尽管京剧作为文化符号,是文本集合和符号系统集合。归化可能会使得整个集合不完整,但是这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译者要有所取舍。异化会加重观众的认知负荷,所以译者应当尽可能采取归化策略,这样才易于观众接受京剧中的艺术符号,让西方观众能更深入了解京剧。

京剧的表演不能局限于“不说话”的杂耍方式。语言系统作为京剧艺术符号中最发达的系统绝不能摒弃,否则京剧的艺术符号将无法被有效传播。若是京剧在翻译方面能取得突破,则可打破语言壁垒,让海外观众主动参与到京剧艺术符号的传播过程中。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融合了跨文化交际、翻译和符号学等领域知识,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从京剧艺术符号的海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便可窥见一斑。所以,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时,我们应当在保留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要照顾到海外读者或观众的认知差异和认知负荷。戏剧工作者应当帮助海外观众克服认知差异和认知负荷,采取符合文化语境的营销策略,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走出去”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王永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04):59-63.

[2]邢立珂.京剧与美声演唱艺术的异同及影响[J].戏剧之家,2020,(22):108.

[3]章婉莹.浅谈黄哲伦<新移民>中京剧符号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7,(22):42.

[4]刘晓萍.符号认知传播的研究路径考察——以广播电视作品中“中国形象”传播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5):17-21.

[5]杨越明,藤依舒.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与印象研究——<2017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一[J].对外传播,2018,(08):50-5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跨文化交流中的商务英语语用学能力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