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0-11-02李明
李明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旨在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为出发点,将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合理自我调适作为落脚点。本文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入手,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更趋专业化、高效化,从而能够更好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限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引导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例如:就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家庭贫困等,这些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偏激者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类似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犯罪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所以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它具体是指在院校内的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或机构,其中要内部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熟悉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咨询与辅导工作。当前大多数高校陆陆续续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旨在促进大学生能够实现健康成长、成才。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在思想认识上、教育理念上以及工作方式上都还存在着不足。
(一)专职心理教师定位不清,工作范畴不明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直接挂靠在学生处,所以心理教师往往要兼顾多方面的事务,如行政等。所以心理教師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而许多学校片面得将心理教师直接归于思政教师行列,这类教师在职称评聘过程中是会有教学学时以及教研要求的,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心理教师身兼多职,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同角色产生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作为专职心理教师,在自身的认知中,觉得自己既不是教师也不是行政人员,但是自身的工作又涵盖了方方面面,长此以往会给心理教师自身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于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迷茫。
(二)重心理问题的诊治,忽略预防引导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应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是以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出发点,这也就导致会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的服务对象仅仅是存在心理问题、适应障碍亦或是人格存在缺陷的学生,对这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而大多数心理健康,但是在成长道路上无法避免得会遇见因日常生活琐事、恋爱交往、求职就业等压力的学生无关,这种做法明显得是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教育,面对的应该是全体大学生,而不是某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大多数高校目前的做法过度地强调“点”,而忽视了“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力度有待提升。
(三)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初,更有甚至只是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或者是心理咨询,类似于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都是非常缺乏的。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高校的心理咨询中线对大学生开放时间大约是平均一周两到三天,总体开放时间明显较少。其次,关于心理健康教师的组成大致有心理学教师、德育人员以及相应的医务人员等,但是这些组成人员中大多都是兼职人员,这样一来不免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心理教师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人员配置明显存在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得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势必要对人员的配置进行调整。这里以美国高校为例,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应包含专业人员和支持员工,其中包含心理咨询师、精神科护士从业者、咨询员等,我们也可借鉴,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人员细分,可分为专门从事咨询工作的专职心理教师和日常负责宣传以及宣传策划工作的行政人员,只有将心理教师从繁重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另外,由于部分高校对于心理教师工作未采取奖惩等激励制度,所以使得心理教师无法像其他教师一样享受评选优秀教师等福利待遇,这种现象对于心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建议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考核与激励机制,如可在职称评聘中,加入对心理教师进行团体咨询以及个体咨询的量化评比。只有明确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使得他们对自身角色定位清晰,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心理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二)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进而能够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得自身能够更加完善。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这类课程面向只是师范类学生,个别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是由于并不做强制要求,且学时较少,所以使得学生也不怎么重视,基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目的,收效甚微。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能够引起学生重视。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可以系统得为学生分析他们在学校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压力,借此调整学生的情绪。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形式丰富、渠道广以及覆盖率高的特点,它不像传统媒体有着较强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很多会选择利用新媒体来说出自己的难言之隐,这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全面地了解学生。为后期的辅导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借助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对多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个团体成立的基础在于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团体内部的成员可以在探讨相同话题的基础上,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自我认知以及情感的升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征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针对性别差异可开设女性心理课程,针对专业差异可为其提供专业学习以及前途就业的指导,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并不能独立于学院、班级、寝室以及社会等单独存在,只有每一个环节相互配合,做到信息及时互通、资源及时共享,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协作体系。学院之间可以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办公室,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坐班,以备不时之需,在各个专业之间可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班级之间可以选举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等,在社会上可以结合各方面的力量,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积极宣导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些举措全方位得为大学生成长营造了健康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他们最终能够真正成长成才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仅要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高校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而且也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洋,申柏瑀.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以赤峰学院为例[J].活力,2019(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