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财经新闻的探索与实践
2020-11-02姜琴
姜琴
[摘要]本文以齐鲁晚报记者的新闻作品集《宝眼看金融——对山东金融业的十年微观察》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讲述了如何将一般读者不爱看、看不懂的财经新闻,写得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深受读者欢迎。
[关键词]财经新闻;平民视角;微观切入;故事化手法;接地气
长期以来,财经新闻被认为存在“三难”,即难写、难读、难记。不可否认,财经新闻存在专业性强、内容抽象等问题,难免有些枯燥,可读性差,因而出现“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的尴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对财经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财经新闻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增强财经新闻的接近性、可读性,许多财经记者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就以《宝眼看金融——对山东金融业的十年微观察》(以下简称《宝眼》)一书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财经新闻做得既有思想深度又通俗易懂的。
《宝眼》是齐鲁晚报资深记者周爱宝的新闻作品集。该书收入了作者的报道、评论、人物专访文章400余篇。《齐鲁晚报》是全国都市类报纸中的佼佼者,山东省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作者先后主持过晚报的《齐鲁财金》《宝眼看金融》等专版和栏目。本书结集出版时,作者便选用了《宝眼看金融》栏目名作为书名。“宝眼”,既是指作者的眼力、眼光,也是指平民的视角、关切;“微观察”,是指观察、关注的是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关注人、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微观切入,以小见大,反映宏观经济的大主题。
一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金融活动的主体。《宝眼》以平民的视角关注金融,关注参与金融活动的人。改革开放以来,大众的金融意识被唤醒之后迅速提高,普通百姓从来没有这样广泛地参与金融活动,金融也从来没有这样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作者报道财经,没有讲太多理论、太多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數字,而是选择较有代表性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微观切入,进行叙述,然后引入报道主题——金融与生活的关系,金融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作者这样说道:“以平民的视角,用记者敏锐的眼光,从一般人不留意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金融。”在报道中融入民生关怀,及时全面地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并尽快送上他们愿意看、看了有帮助的新闻报道。《从单一到多元:金融改变百姓生活》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开头,写了改革开放之初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人们的工资多数用来吃和穿,剩下的那点钱,存几年才凑够冰箱、彩电等值钱的大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人们把节余的钱,除存银行外开始买点国库券。”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意识被唤醒,投资变得多元。金融也在变,金融服务已无处不在,银行卡成为‘生活伴侣,金融服务进入E时代;人们的金融意识、消费观念也在变,理财成了‘全民运动,保险成了‘必需品,人们开始‘透支消费……”这一切,似乎来得有些突然,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作者将报道金融与报道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报道的领域更广了,也更有了深度。《保险业“新国十条”造福百姓生活》一文,并没有对“新国十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进行一般性的解读,而是选择了普通百姓关心的角度,讲述了“新国十条”与百姓生活的关系、将会给百姓带来哪些福祉,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很有亲和力。
作者把普通百姓当作可以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发现许多普通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正确,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时,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他认为应该告诉投资者要理性投资。他提醒他们贪婪与恐惧的危害,并指出如何战胜贪婪与恐惧。他不止一次地发出忠告:“读者切记,理财市场就跟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生存比赚钱重要,就是先保本钱,再谈赚多赚少的问题,不能用自家生命来博”;“快乐理财,享受人生,才是王道”。句句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针对经济转型期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作者采写了部分问题性报道。报道涉及的热点有:房贷不合理收费、贫困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高息揽储、保险公司互挖墙脚等等。这些报道,注重对“硬新闻”的软处理,多从百姓身边的事说起,从这些热点问题对百姓生活有什么影响说起,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法行为,作者采写了许多批评性报道。这些报道,有批评学校乱收费的,有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有揭露非法传销内幕的,有指责银行服务质量差的....往往是直接点名批评,言辞犀利,不留情面,作者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个性跃然纸上。这些问题性报道和批评性报道,在当时较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有的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作者是较早关注房贷乱收费的记者,他的“关注房贷保险”系列报道,促使了房贷险利率下调,直至基本取消。
《宝眼》一书还收录了作者的部分人物专访文章。这些专访的受访者有著名经济学家、教授茅于轼、郎咸平、巴曙松等,有金融机构的高管马蔚华、闫冰竹、白彬等。专家学者既讲宏观经济,又讲大众普遍关注的经济热点,视野开阔,见解精辟,让读者分享了他们的智慧成果。对金融机构高管的专访,让读者与他们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了他们的奋斗历程、个性追求以及喜怒哀乐。这些人物专访,使《宝眼》一书的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思想性。
二
为了减少经济理论、名词术语和数字带来的枯燥感,让报道通俗易懂,作者在报道的形象化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作者运用了故事化的手法,即用讲故事的方式写财经新闻。故事化手法,就是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故事中,使新闻具有新鲜的内涵,在向读者讲故事的同时,传递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堂皇上海滩宁静小乌镇》一文,讲述了茅盾的母亲,在茅盾幼年时将家财主要用于培养、教育孩子,最终使茅盾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故事。茅盾的母亲,可说是旧中国乌镇上一位有远见的智慧女性,她的成功(也可说是她投资的成功),留给人们很多的思考一关于财富、关于人的精神追求的思考。作者写道:“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挣钱本身不是目的;打理财富,让我们物质和精神上都富足,才是我们的目的。”故事的含义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高度契合,让人读起来感到十分自然贴切。《从高价卖盐说银行诚信》一文,开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老家的一位亲戚开了家小超市,当抢购食盐的风刮来、不少商家纷纷提高盐价时,那位亲戚坚持不提价,很好地维护了自家的信誉,生意一直挺好;而那些卖高价盐的商家受到了有关部门的查处,反而蒙受了损失。由这个故事,作者又讲到了某些银行存在的不诚信经营行为,指出其危害并予以批评。小商家卖高价盐似乎与银行的经营扯不上关系,但“诚信”二字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还有《寻找适合自己的捕鱼方式》《客户经理学学“豆腐西施”》《猫妈妈两次搬家的启示》等也都较好地采用了讲故事的手法,既富含深意,又有可读性。
第二,文章的标题别具匠心,十分吸引眼球。人们常说,“看文先看题”,“题好文一半”,可见标题作用的重要。如《财富征程不是百米冲刺》《干银行应如履薄冰》《供需失衡人才成了“香饽饽”》《民营银行也就是条鲇鱼》《消费者掉进“糖罐子”》等,都巧用了比喻、借代手法,十分形象贴切;《房贷保险谁在打马虎眼》《穿过“钱眼儿”看喜忧》《中小企业是“后娘养的”》等,借用了百姓日常使用的词语,通俗易懂,含义丰富;《烧烤摊前开“峰会”》《打开心中的“堰塞湖”》《猫妈妈两次搬家的启示》《寂寞的春天,寂寞的西瓜》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与狼共舞:我们的实力够吗?》《我们是来股市“打酱油”的》等,借用了流行词语,富有时代气息;《插柳不叫春知道》《你不知道风向哪方向吹》《风物长宜放眼量》等,活用了人们熟悉的诗句,读来十分亲切。
第三,文章的语言朴实自然,鲜活灵动,很有特点。例如,不说一直往前走,而说“一条道走到黑”;不说要交很高的学费,而说“卖15头大肥猪才交得起学费”,不说白白蒙受损失,而说资金“打了水漂”;不说很冤枉,而说“成了冤大头”;不称新任总经理,而称“新掌门”;不称农民工,而称“‘泥腿子兄弟”;还有“摆龙门阵”“杠起来”“猪在风口上”“一头雾水”“昧心钱”“跑路”“通吃”……这些鲜活生动词语,使作品很接地气。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形象表达,为做好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四力”之中,“脚力”位列首位,是基础。记者若想历练自己、快速成长,就应从增强“脚力”做起。读《宝眼》,可以从作者的报道文章中看到他奔走齐鲁大地,深入基层采访的足迹:居民小区的自来水管破裂漏水了,他赶往现场;有读者反映学校乱收费问题,他走访学生家庭,又采访学校领导;在银行服务厅,他以一名普通客户的身份,了解、体验银行的服务;在证券交易厅,他与中小投资者聊走势、谈行情;在田间地头,他与农民大哥算收入、话年景;为查清济南市场上蜂蜜的质量情况,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蜜”,他从市场上随机抽取蜂蜜样本送有关部门检验,调查、采访耗时近一个月;针对银行出现的高息揽储违规行为,他跑了多家银行,有的银行先后不知跑了多少趟,最终,深入剖析银行高息揽储问题的系列调查,连续刊发了八期;在“打假”行动采访现场,因当时情况紧急,他无奈“越位”,参与到打假行动中,以致人们把他当成了打假工作人员……
在许多报道文章中,作者还穿插了一些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人物的语言描写。这些描写,大多寥寥几笔,但生动传神,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和可信度。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书中时常出现“记者赶往”“记者在现场”“记者看到”“记者问”一类语句。这并不是作者有意的表白,而是文章写作过程中必要的交代。这些都表明,作者到现场了,并且扑下身子认真采访了。
人们常说,好的新闻是跑出来的。好的财经新闻自然也不例外。不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采访,解决财经报道“三难”问题恐怕就是一句空话。《宝眼》作者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心贴心,才写出了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可读性的财经新闻,才完成了这本特色鲜明、值得一读的新闻作品集。
参考文献:
[1]周爱宝。宝眼看金融——對山东金融业的十年微观察[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9月版.
[2]吴永珍.以DT财经为例分析传媒产品的创新[J].科技传播,2019(12).
[3]翟春晓.财经新闻“大数据化”传播创新研究——以DT财经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