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典电影的当代表达看中美文化差异

2016-05-17宋淑红

电影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接地气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产古典题材电影文化背景,从电影的故事来源、气质等角度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在电影的故事来源和题材上,中国主要是建立在神魔、传奇、志怪的古典小说基础之上,而美国主要是从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学内容中取材。至于电影气质,我国更多的是受到了本土游仙文化的影响,美国却借助于电影,向大众宣传的是巫术文化。两者都是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实进行的曲折反映。

[关键词]古典题材影片;中美文化;接地气

本文不对中美两国在该类题材影片的拍摄技术和市场运作上进行评价,而是回归到影片的初期制作,查找在这类题材的制作上中国与美国的差距。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与题材

(一)神魔、传奇、志怪小说基础上的中国古典题材电影

中国自古以来不缺乏神魔题材的故事和传说。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的《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都是极为经典的神话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记录了很多神话人物,还有后来干宝的《搜神记》,再后来的《太平御览》,均包含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也成为一些神魔小说题材的来源。宋元时期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的《西游平话》,利用人们对神魔故事的好奇心,把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加以神化,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思路。直至《封神演义》等系列神话小说的出现,我国古代文人把这种题材演绎到了极致。

说到神魔故事,大家可能不自觉地想到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很多故事听起来既耳熟能详又令人不寒而栗。其中最能吸引人、也最能刺激人的当推《画皮》,故事离奇却又不乏现实生活的影子,这一作品被后来的影视导演多次搬上舞台。2008年拍摄的《画皮》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加以演绎:主人公王生率军作战期间,解救了一位名叫小唯的姑娘。这位姑娘原是狐狸变化而来,王生对此一无所知。见到王生,小唯顿生情愫,随他回到王生家中,试图取代王生的妻子嫁给他。尽管小唯的同伴小易对其几次劝阻,都无功而返。

城中多人被挖心而死,令王生疑惑不解。王生妻子此时对小唯的举动有所察觉,她决心请人帮忙,除掉妖魔。故事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该影视剧的续集是:五百年后,狐妖小唯因触犯天条被打入地狱,过着悲惨的生活。终于,她遇到了被一只黑熊伤了面容的靖公主。小唯用尽心机让靖公主与自己换心,靖公主得到了小唯的皮相,小唯得以重生。

电影《画皮》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爱情故事,电影基本继承了原著内容。此外,还有很多影视作品也取材于《聊斋志异》。鲁迅对此著作评价如下:“书中所描述的,不外乎就是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而已。可是对故事的描写,层次分明。借用古代述异笔法,叙述神仙妖魔之事,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足见《聊斋志异》在神魔小说中的显赫地位。还有一些影视作品,如《大圣娶亲》《大话西游》等,都取材于另一部经典著作《西游记》。

经剖析,不难发现,我国此类电影创作多来自那些为大家熟知的经典,题材多选择那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对故事和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加工——既保留经典中的精髓,又渗透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元素。可以说,我国此类电影的创作离不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说这片广袤丰富的沃土。在继承中有创新,有新意,正是其睿智之处。

(二)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学基础上的美国古典题材电影

反观西方电影中和我国类似题材的影片,《哈利·波特》也好,《龙骑士》也罢,虽然能从中发现带有典型的西方文化元素,可剧中一些情节大同小异,不禁让人为之遗憾。

就这些电影作品的题材来看,它们大多来源于欧洲经典小说。好莱坞的经典大片《指环王》和《哈利·波特》就把英国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改编的蓝本。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用来改编的这些魔幻小说——经典的电影还需要经典蓝本作为支撑。

当然,还有诸多文学符号在这两部电影中发生了融合与交织,它们有时彼此对立,有时彼此和谐统一,成为这两部电影的共通点。比如“斯莱特林”,英语单词写作“slithering”,是表示“蛇”爬行的动作,而“蛇”在基督教中被看作是迷惑人类犯罪的魔鬼,就是“撒旦”;影片中的“格兰芬多”是希腊神话里面的一种神兽,基督教把它比作“耶稣”。那么,耶稣与撒旦的彼此对立,就体现在电影中一些名词的对立。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两部影片中并不少见。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二、中西文化熏陶出的不同魔幻气质

(一)仙术文化和侠义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魔幻

我国的游仙文化源自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恐惧,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有地震,这些现在看来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这是对人间的警告;发生日食或月食,古人就认为是上天对人间邪恶的惩戒。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中国的神话小说和当今的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像《西游记》《聊斋志异》中都有类似的情节。

我国的神魔小说,说到底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这一核心观念的物质体现。比如《西游记》中经常有“呼风唤雨”的情节,这就是人通过自身力量感动“天”——“天”可以与人进行感情沟通。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可以变作鸟兽虫鱼,无所不能。这些“法力”就是神魔小说创作者想象的产物。甚至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也不乏此类观众。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五丈原禳星等,都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体现。《水浒传》中一直提倡的“行侠仗义”,这种“侠义文化”就是出于对天的敬畏,众多英雄好汉经常说的“替天行道”,其实就是行使“天”赋予的职权——他们在执行“天”的意愿。类似的情节,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俯拾即是。《白蛇传》中白娘娘与丈夫许仙一起行医治病,造福当地百姓,都是侠义精神的表现。这其中还有众多妖仙与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但近来逐渐流行这样的声音,就是对神魔小说中降魔卫士的再评判。如有人批判法海的无事生非,干涉他人的幸福婚姻,等等。这样的声音反映了人们对那些并无恶意、无意伤害人类的妖仙的同情,使得故事更具人情味。曾经铁面冷酷的卫道者走下了神坛——这是对“人”本真精神的呼唤,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大爱精神”、人本主义的回归。

(二)巫术文化和骑士文化影响下的美国魔幻

与受到我国游仙文化影响的导演们不同,西方影视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更多地带着巫术文化的印痕。剧中魔法师均以老者或智者的面孔出现,他们总是在主人公面临困境时像救世主一样给予帮助,而这种帮助或是直接的,或是某种具有魔力的东西,日常使用的扫帚、穿在身上的袍子都有着神奇的魔力,这些都是巫术文化打下的烙印。

与中国的侠义精神不同,西方影视剧呈献给人们的是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对西方社会公德意识、道德标准的概括与升华,是一种凝练的精神规范。其中就有诸如谦虚诚信、主持正义、不畏邪恶、救弱扶贫等高贵品质。具有骑士精神的人还要有高度的荣誉感、强烈的集体意识,甚至为维护教义而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的侠义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文化传承上,主流民族精神对民族性格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如此,欧洲也如此。风行欧洲的骑士精神,对欧洲地区各个种族的性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欧人引以为豪的“绅士精神”就有骑士精神元素——讲求举止得当、仪表优雅;崇尚浪漫、富有理想;认真严谨、恪守规则等。这造就了欧洲人优雅不失勇武、认真不乏浪漫等优秀品格。

以爱情为主线,综合了悬疑、恐怖、冒险等诸多元素的电影《暮光之城》,就是上述骑士精神的集中体现。爱情故事的描述是本系列电影的重点——爱情跨越了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恐怖中有浪漫的爱情,血腥对抗中又有对正义的维护。所有骑士精神的闪光之处,这里都有体现,此系列电影为观众呈献的是“骑士精神”的视觉盛宴。

三、各接地气的“情结”

(一)《画皮》与《暮光之城》之看待“死亡”

死亡,仿佛是一个幽灵,时时环绕在人们身边,注定无法逃避。对待死亡,人们的心理情绪非常复杂。既有恐惧,又包含无奈;时常又表现出面对死亡的恬静淡然——人,固有一死。尽管如此,死亡是人们无法打开的心结——不管人们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古今中外的影视剧,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死亡”这个话题——不管是生物体消失还是信念毁灭,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其中的故事情节直接或者间接地谈到了人们如何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分析中西方的“死亡情结”,前面说到的小唯靠吃人心让自己以“人的面目”出现;西方作品的吸血鬼依靠人的血液求得生存。这些都在告诉人们,人和这些妖魔鬼怪一样,都惧怕死亡。

我国的神魔小说和魔幻电影中,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神仙妖魔”都向往像人那样活着。《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故事涉及这一点。这说明在人的心目中,人的地位高于妖魔鬼怪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高于妖魔鬼怪的价值。而妖魔鬼怪对人的向往就是依靠自身的修炼获得法力,进而以“人的面目”出现。如前面说到的小唯,她和靖公主交换心脏和面容,得以回到人间,这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向往,也是古人对生命追求的有力证据——人们还是惧怕死亡。西方的文艺作品,也是这样。

(二)现实思想的魔幻式隐喻

也许是受到鬼神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人对死亡非常恐惧。人死后幻化成鬼——而怕鬼,这就是对死亡的恐惧。作品里如此,对古墓的考古发掘,也说明了这一点。众多的考古发现证明,大量随葬品,都是死者生前所用,就是希望死后还过着像活着时那样的生活。比如,对西汉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主人辛追用一件蚕丝织就的纱衣为自己陪葬,就是希望自己像蚕那样,借助蚕丝的魔力得以死而复生。西方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对待墓地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当亲人死去后,西方人认为那是上帝对他的钟爱,人们在墓地附近修建公园,供人们休闲娱乐,并且经常去那里散步,觉得在那里才能听到上帝的呼吸,触摸到上帝跳动的脉搏。

对生命的渴望,伴随着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这两种态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出于对“死”的恐惧,才激发了人们幻想长生的思维和动力。《西游记》中妖魔鬼怪认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就是寄希望于“唐僧肉”给它们以超乎寻常的法力。就连孙悟空看到同类死亡都胆战心惊,赶紧询问对策,不惜跋山涉水寻找长生之方——在中国人看来,永生无比美好,不管生活状况如何。西方则不同,体现西方人长生的形象——吸血鬼,是另一种心态。他们觉得永生就抹杀了时间的存在,再也感受不到“抽象的时间”的真实存在——这是很可怕的。于是,吸血鬼在永生中感到了永生的无聊与荒唐。这样的矛盾心境,让我们看到,西方人追求永生时的纠结——渴望永生,但事实上无法实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们无法解决,只好借助吸血鬼的心态反映出来。说到底,这种纠结就是人们面对死亡而无法摆脱的一种心理安慰。

四、结语

古典题材类影片在西方的成功,尤其是在好莱坞成功的现实值得人们深思。而如何深入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素,并把它运用到这类影片的制作中,是每一个电影人面对的课题:在电影制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怎样做才能探索出一条立足于本土文化且不依附于西方叙述模式的“中国之路”?中国电影,应该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文化的圣地,是中国人心灵的栖息地。通过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看到我们和外面世界的差距,吸取其精髓,弥补差距,这才是当代电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阮青.《画皮》:从鬼魅故事到东方古典题材电影——兼论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叙事策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高路.从当代魔幻题材电影看东西方文化传输的逆差[J].电影文学,2009(01).

[3]潘桦,李艳.中国古典题材电影繁荣背后的隐忧——兼论“魔幻”二字的名实关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0).

[4]陈坤,古宇薇.魔幻题材电影:新类型片的诞生——为古典题材电影正名[J].电影文学,2008(06).

[5]刘帆.“中土”的想象与指涉——略论古典题材电影的生态与类型特征[J].电影文学,2008(06).

[作者简介]宋淑红(198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2013级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接地气
传统篇目教学如何“接地气”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