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生自我效能
2020-11-02华晓莉
摘 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同时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语文是集文学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词汇量较大。需要反复记忆、运用和积累信息,才能够提升语用能力。这就对学生自身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厌学则是阻碍自主发展的根源。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形成乐学、善学、好学的态度呢?文章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深入探究帮助学生缓解并消除厌学情绪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厌学情绪;自我效能;主动学习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其中认知思维和情感态度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的高度开发期,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情绪容易起落而缺乏自控能力。如很多小学生习惯“投机取巧”,对于需要大量积累信息的语文学科而言,常表现出厌学情绪。尤其表现在“幼小衔接”和“小升初”阶段的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视学习为负担,被动学习应付任务,行为懒散马虎草率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发展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陈旧等。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或家庭因素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长此以往,出现了焦虑、抑郁和厌学等不良情绪。为了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文章就针对语文教学特点,提出以下几点转变厌学情绪的应对建议。
一、 教学目标:尊重个性,灵活导学
导学案是个人备课或者集体研讨,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更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途径。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够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和自主发展的路线,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但是教学中,导学案设计过于主观化,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部分本身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而言,需要更加个性化的导学,且以激励自主预习为目的。因此,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完成预习任务(放学前或早自习时),帮助学生增效减负。但需要注意的是,分组应保持均衡。小组间的各成员预习兴趣、能力和态度应保持一致。并选好每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监督和检查预习任务。
比如,《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这么设置:(1)查找与课文内容或者情感有关的诗歌或文章,也可以搜集有关的书籍。将相关的文段摘抄下来准备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2)联想与生命有关的歌曲学唱,准备唱给同学们听。(3)讲一个与课文内容或者主题有关的故事。在小组内组建讨论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4)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三遍,标出不懂的生字词和自己喜爱的句子或词语,并谈一谈喜欢的理由。(5)反复读课文,分别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和文章主题等方面品位文章的精妙之处,可以尝试自主批注。(6)从预习过程中找出两个或者以上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这些预习环节都可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通过小组内同学的互帮互助,可以解决学生自主预习中“不知从何下手,遇到问题逃避”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课前预习的实际效率。通过个性化、自主化、层次化的课前导学,让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的快乐,从而帮助消除厌学情绪。
二、 教学内容:构建情境,激发自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即是教学实施的主导者,也是教学过程设计的规划者。通常情况下,教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意识左右,在教学环节和活动设计中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引入,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够吻合。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久而久之產生厌学心理。所以,要想构建有效的生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对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也是不可缺少的。借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资源构建生活化课堂,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素养。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中,引入生活体验,大部分城市的小朋友并没有接触过小蝌蚪和青蛙,所以,借助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后,再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的想象更加具体。学生对课文中描写蝌蚪和青蛙形态的这些句子有了更加形象的理解。同时借助生活体验锻炼自主识字,让学生用生字造词,例如“袋”字,学生说出“脑袋、口袋、袋子、袋鼠”等,关于塘字的“池塘、水塘、荷塘、鱼塘”等。学生借机有联想到了糖果的“糖”字,和“代、带”这些同音字。对于这样的课堂意外,教师灵活构建情境,借此进行同音和同形生字的导入,借机让学生学会更多生字。有效的课外资源拓展和灵活的课堂资源利用,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中心,真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对缓解并消除厌学情绪有一定帮助。适时适量的生动情境和生动内容导入,逐渐将学生的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从此爱上学语文。遵循个性特点创设情境,培养语言运用素养。再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四季”的主题,以词句串识字的形式出现。一年级语文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课文理解为辅。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图片、色彩、声音和动画等形式创设出动态情境,吸引学生的识字兴趣。这样的课堂氛围突出了学生思考、学习和想象的自主性,将时间和空间的掌握权交给了学生,更便于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节奏,对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 教学方式:开放课堂,主观能动
针对小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厌学情绪的成因,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发言和讨论。通过开放化课堂的构建,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语文学习氛围当中,从而逐渐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如搭建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自主、自由的沟通学习平台。或者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互动实践活动,多以小组合作制为实现方式,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引导形式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生生互动交流,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首先谈一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然后多媒体展示燕子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燕子的形态,抓住燕子的特点来说一说。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在轻松和谐氛围当中,也能够获得尊重,因而大胆发表意见。这时,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讨论,结合生字“燕”字,让学生剖析一下这个象形字每个部分的含义。通过合作讨论后,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综合起来完善了生字各部分的意义。其次,在课文理解环节,教师提问:“作者使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小组间自主后进行讨论回答。“面对这么可爱的燕子,我们应该用怎么的语气去读课文。”随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燕子形态描写所用形容词的填空题目,每个形容词都对应着燕子的一个身体部位,让学生关闭课本,结合自己看过的燕子图片和已读的课文,经过交流互动后进行填空,分小组进行回答,最后评出优秀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想象和自主探究等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自我效能,逐渐消除厌学情绪。
四、 教学评价:因势利导,突破自我
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占少部分,但究其原因,与教学模式的共性化有一定关系。课后作业和练习的统一性,会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久而久之,能力较差的学生厌学情绪逐渐加重。所以,课后作业和练习应从共性转变为个性,更加尊重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分层布置和引导,使学生学会不断突破自我,实现递层发展。
比如,在教学评价环节,练习和作业等反馈手段应注重个性化。作业差异化主要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设计作业要求。如,针对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拓展思维的作业,减少机械抄写作业。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布置基础类作业。可将作业划分为“基础平台、提升阶梯、能力跑道”这三个层次。基础平台多为组词和拼写等基础知识。提升阶梯多为词语接龙、选字填空、改写句子等。能力跑道为阅读和写作拓展。所有学生都应该完成这三类作业,但在教学评价时,C类学生应顺利完成基础平台作业,积极突破自我,努力完成提升阶梯类作业。对于B类学生应顺利完成基础平台和提升阶梯作业,自主检查不能出错,努力完成能力跑道作业,并丰富课外阅读。A类学生应完成三类作业,自主检查的同时还应养成写日记和每天一读的习惯。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逐渐在分层作业和练习中找到存在感,获得自我效能。久而久之,學会了不断突破自我,从厌学情绪中走出来,爱上语文,更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五、 结语
总之,面对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厌学情绪,教师应注重从根源解决,而不是单独而明确的情绪调节或心理教育。所以,语文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与情绪调节有效融合,找到学生情绪的突破口。针对厌学成因,构建激发学生自我效能的高效语文课堂。如转变教学理念,打造生动的、多元的、开放的、自由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渗透、暗示和感染等长效引导机制,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消除厌学情绪,使其不仅爱上语文,更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莹莹.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学教育,2020(5):184.
[2]杨才年.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106+108.
[3]张素聪.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52-53.
[4]肖玉琴.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91.
[5]王小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20(13):51-52.
作者简介:
华晓莉,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