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阅读的点灯人
2020-11-02丁渭芬
摘 要: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一年级统编教材中增设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敲开了低年级课外阅读的门,这是一年级小学生从依赖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的桥梁。“和大人一起读”所选内容丰富有趣,老师应该示范,再引领家长积极配合,再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喜欢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 阅读指导策略;“和大人一起读”;兴趣
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也正如俗话所说的:“积千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习惯决定个性,个性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间是低段——一年级尤为重要。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指导读书,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汉字,获得更多知识,更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提升是在孩子们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更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读书,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实践中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一直是很多语文老师非常关注的事情。
统编教材中《语文园地》里新增设的栏目“和大人一起读”,正是培养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很好平台,为此,我就这一栏目进行了“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指导策略的课题研究。
下面讲讲这一学年是如何开展活动的。
一、 示范引领,学会方法。
首先,对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二两册上的“和大人一起读”的文章进行了归类。里面有童谣儿歌类和童话故事类。这些阅读材料,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一)儿歌童谣 读出趣味
童谣儿歌类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般和孩子这样阅读。比如《剪窗花》,我是这样和孩子一起看展活动的。
1. 范读儿歌
特别指出这些字的读音剪、窗、手、中、喳、只、谁。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读一读。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做到读准字音。
2. 大致了解儿歌内容
我对孩子提了个简单的问题:“我”和奶奶剪了哪些窗花?到插图和文字里面找一找。并在儿歌中圈出来。在这里面还讲了梅花、雪花、鱼、鸡、鸭和喜鹊的量词。特别指出为什么说剪对喜鹊叫喳喳?让学生明白一对喜鹊表示两只,用一对喜鹊表示喜庆。
3. 读出语气
这首儿歌里有“大红鲤鱼谁来抱?”感叹句:“哦!”让孩子去感受和模仿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 读出节奏来
老师范读,并初步跟小朋友讲了押韵这个知识点。还进行了各种形式朗读:拍手读儿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男读一句,女生读一句,感受儿歌的节奏、韵律美,享受读儿歌的快乐。
这是第一册上的内容,学生还没有认识很多字,因此,家长回去和孩子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
再如有的儿歌是问答式的,比如《谁和谁好》,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对读。学生在对读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编儿歌呢。如,谁和谁好?铅笔和橡皮好。铅笔写错字,橡皮擦干净。谁和谁好?沙滩和贝壳好。贝壳玩累了,躺在沙滩上休息。
在阅读《妞妞赶牛》,还开展饶舌大比拼,补充了一些饶舌的儿歌,比如《十和四》,看看谁的舌头最灵活;阅读《孙悟空打妖怪》,可以敲着小鼓、伴着节奏读,而且,班上有一位家长会皮影戏,还以这个为版本做了皮影戏,学生更是兴趣盎然。
类似的儿歌童谣,可以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拍手读,你读一句,我读一句,比赛读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其乐融融的共读氛围中,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二)童话寓言 想象丰富
故事类的阅读材料比较长,故事内容有趣,孩子们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且能尝试简单复述故事,或者表演故事,拓展孩子的思维。
比如《拔萝卜》,这个故事书耳熟能详,小朋友们非常感兴趣。
1. 范读故事
学生能从讲述者声情并茂的表达中了解情节,初步认识人物的个性,用声音营造的故事情节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初读故事
学生借助拼音,根据文中插图自己尝试读故事,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3. 各种形式读故事
如指名一节一节读故事,同桌接力读故事,男女生比赛读,分角色读,做动作读等,在读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提问,理解故事内容或者进行故事的补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4. 复述故事,拓展思维
可以借助插图进行故事的复述,并可进行适当语言拓展。
5. 表演故事
这个故事结构句式简单,很适合表演。可以借助《拔萝卜》的音乐,进行故事的表演,演出拔萝卜时用力的样子,挥手喊大家来帮忙的神情,小伙伴出来帮忙时说的话,做的动作,都要符合人物特点,学生们在表演中进一步领悟了故事,感受到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所以,對于故事类的文章,我们可以先范读来吸引孩子,然后各种形式让孩子去尝试读故事,在读的基础上,可进行提问、补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然后还可以复述故事、续编故事、表演故事,可以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以一带多,拓展延伸
和大人一起读作为一个新增的阅读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有童谣、儿歌、童话、寓言等。我们在教学实践时,可以每一单元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材料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针对《剪窗花》《谁和谁好》等儿歌阅读材料,我又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日有所诵》,这里面的儿歌种类繁多,学生有节奏的朗读,兴趣盎然。所以在一年级上学期,课前积累时就会诵读《日有所诵》上的儿歌,每天一个人上来领读,学生跟着领读员读儿歌,一周下来评比领读之星。读起来轻松有节奏感的小朋友很好地带动了不怎么会读的小朋友,他们每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着。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使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再比如学了《胖乎乎的小手》这个故事,我又补充了绘本《会说话的手》《妈妈的手》《手和手指》等。再比如学了《拔萝卜》的故事,我们不仅进行了课本剧表演,还补充了团结力量大的故事《蚂蚁搬蛋糕》《最好吃的蛋糕》《鸭子农夫》推荐到群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再比如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读完本课之后再给孩子推荐更多的寓言故事,再引入整本书《伊索寓言》和《中国寓言故事》,学生还进行了寓言故事的表演呢,他们设计故事的服装,用上了音响,有的是一人表演,有的是一家表演,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他们的表现力,孩子和家长都乐在其中。针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群文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突破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材料为主,增加课外阅读,将课内外阅读相融合。以“一篇带多篇”,甚至以“一篇带一本”再到“一本带多本”。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无形的大大增加,阅读能力也会由此提升。
二、 家校联动,双效生成
“和大人一起读”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在课堂上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的阅读延伸到家长和孩子的阅读,所以,我们把课文中的“和大人一起读”的文章的阅读方法作为范本,提供给家长,让家长参考阅读的方法,在家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而家长的参与关系到学生能否提早进入并较好完成课外阅读的关键。父母喜爱读书看报,还喜欢和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的家庭,孩子必定在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课外阅读积累丰富。为此在班级建立一个“班级阅读分享群”让家长和孩子阅读的情况每天在群里进行打卡,家长们在群里会进行一些阅读方法的传授或者说是问题的咨询,有的家长也在群里推荐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分享阅读中的趣事,阅读的过程。有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制作阅读记录卡,分享阅读中的收获。阅读记录卡也从简单的到复杂的,比如上学期课外阅读记录单,主要是认识汉字,到下学期,能有一些提问,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道理。
学生从有拼音的简单儿歌到现在阅读一个比较长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提升了阅读的能力。老师会每周进行一次阅读的评比,每天打卡阅读的得一颗星,打卡阅读和家长互动的得两颗星,打卡阅读进行阅读记录的得三颗星。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得星者多的学生获得本周阅读之星。
附:姓名
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星期天他们也喜欢拉着爸爸妈妈去逛逛书店,买一些老师、小伙伴、家长推荐的书,课间,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的情形。这一切,都是阅读带来的可喜的改变吧!
郭沫若曾经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筆有千钧任翕张。”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也是积淀人类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和大人一起读”架起了孩子依赖大人阅读到学生自读的桥梁,科学、有序地引导家长、孩子进行共读,用静心、慧心去引领孩子步入知识殿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自然会由“阅读”走向“悦读”,由“共读”走向“自读”。
参考文献:
[1]曹爱卫.牵手孩子,走进阅读世界[J].小学语文,2016(7).
作者简介:
丁渭芬,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