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

2020-11-02白振宏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冲突

白振宏

【摘 要】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就愈发紧密。并且随着近些年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物质与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人们在享受着其中的新鲜感与便利的同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也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而要想化解因文化因素带来的矛盾,就必须究其根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种各种文化和谐共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局面,使优秀文化能得到广泛的继承与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冲突;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205-02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的居民由于家庭构成、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倾向等。这些观念上的差异在各方面的交际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交际,顾名思义,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换。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种新鲜元素的加入,人们之间的“交际”已经远不止面对面的交流。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是异地求学,还是商业中的往来,各种形式的交际都伴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在文化的世界之林中,我们可以将它们笼统地划分为中西文化,而中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在中西方的文化观念中,都注重以“人”为中心,但在西方文化价值观中,更强调个人存在的意义,追求个人的自由,不受各种教条的束缚。而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人们更注重整体的观念,注重社会关系,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这在儒家文化中就有所体现。且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与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更充分地体现自身的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文献综述

随着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接触得越来越频繁,其中的文化交融和碰撞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冲突中的投入与研究与日俱增。2015年,单波和肖珺主编的《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一书将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情况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书中不仅包括文化的冲突、跨文化的传播,并且还从其他视角,如文化与媒体的关系等分析了对待文化差异的策略。[1]书中从理论到实例,说明了文化冲突不仅发生在个体间的行为、心理层面,同样也发生在地区、国家、民族等群体层面。而且文化也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我们只有理解好跨文化的理论知识并投入实践,才能使文化在交际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此外,2017年,由陈宝翠和李东伟编写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阅读》就从语言与文化、跨文化冲突、日常语言交际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书中表明正是文化差异造成了世界的多样化,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很大,当这些人相互交流时,难免产生种种误解甚至是冲突。尤其是书中第三章关于跨文化的冲突中,通过对“中国学生童宁和美国学生Tom因为选择电视节目而发生争吵,最终童宁选择容忍了事”的叙述,表明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有涵养、懂得忍让,因而他们不习惯在公共场合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生活中的例子更能體现中西方人在为人处世与思维方面的差异。

本文则抛开单纯的理论论述,从实际出发,从不同的层面,对其中人物的对话和举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所引发的矛盾,从而带给读者以参考价值。

二、跨文化背景下的冲突案例及分析

随着各地人们交际的多元化,“交际”的含义不仅涉及个人语言上的交流、经济上的往来、政治上的谈判,还包括对一系列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问题的处理方式。只要我们的社交圈脱离属于自身的文化区域,就随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下面分别从个人对个人、个人对集体和集体对集体等三个方面,对由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进行分析比较。

(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世界知名的华人导演李安在中国台湾长大,又在美国度过了大部分专业生涯,所以李安对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及特点有着比一般导演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差异和特点也在其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其作品《推手》为例,电影主要叙述的是一位中国老人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之后与美国儿媳共同生活,因文化和习惯差异而引发的一系列家庭矛盾。该影片以生活中的琐事反映了一个大问题——中西方文化差异。诸如影片中中国老人将电视声音调得过高影响儿媳休息;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差异等。中国更注重集体观念,不注重个人观念,而在美国,人们却极其注重私人空间。当自身感觉到个人利益或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西方人会立刻表现得非常警觉。

此外,这与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家庭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如在国内有“叔叔、伯伯、阿姨和姑姑”等称呼,而在英语表达中对应的却只有uncle和aunt。因此身份、年龄和辈分等长幼尊卑的因素在中国家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也充分地解释了《推手》中老人和美国儿媳之间矛盾的成因。总体来说,大多都是由于中美间文化层面的差异。

(二)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20世纪中叶以来,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稳定,旅游业也发展得十分迅速,一度领先于许多传统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尽管全球旅游活动的规模时有变化,但发展劲头依然强劲。[2]然而,在为人们带来便利与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旅游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

2018年9月2日,中国三名游客在瑞典旅游时,因住宿时间问题,未能进行成功协调,遭到斯德哥尔摩警察的粗暴对待,并最终被抛弃在疑似墓地的场所。该事件也受到了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广泛关注。客观来说,如果分别站在游客、酒店和瑞典警方三个角度来看,各方都没有错。但由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各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事情的处理态度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谴责瑞典方面这种粗暴做法的同时,也应该深思事件背后的原因,即文化差异,只有从中吸取教训,双方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观念,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三)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文化背景下的商业交流也不断加深,其中广告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广告起到的是一种信息传播的作用,全球化又导致了广告的跨地域性和跨文化性。并且随着广告业形成规模以来,各种因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也是层出不穷。2008年1月8日,西班牙报刊《国家报》曾刊登了一则汽车广告,出人意料的是,海报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汽车,而是我国已故领袖毛泽东的照片,并且照片已被编辑歪曲,该事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毫无疑问,此类广告的播出肯定会引起海外华人的关注和强烈不满,而造成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一直对长者、尊者十分敬重。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经常有领导人的照片被恶搞,人们对这种现象也不以为意。但在信息化的21世纪,尤其在当今世界,各种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作为一家公司、一个集体或一个民族,必须将文化影响考虑在内,顾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感受。

除了广告,中西方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差异也可见一斑。中医停留在哲学层面,务虚,比如宇宙统一理论对应人体;西医则讲究运用科学,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身体机理。这其中暗含的就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侧重从整体角度思考,西方文化则侧重于从局部进行思考。只有从根本上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将其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三、针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建议

一方面,要正视且客观地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在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个人阅历的增长,人们的思维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无法避免的。此外,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如上述的三名赴瑞典旅游的游客遭到粗暴对待,如果从瑞典方面考虑,西方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酒店方面即“个人”,着力保护自身的权利。所以要注意探究和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当我们介入到不同于自身文化价值观的环境中,要学会以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在进行跨文化活动时,要尽量地选择求同存异。努力寻求共性,很可能会达到另一种效果。而对于存异来说,则是对待文化差异的另一种做法。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特质,每个国家、民族,无论贫富、强弱,其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在文化交流中,只有在提倡发扬自身文化的同时,尊重异质文化并借鉴其长处,才能使自身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只有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才能找到適合自身的存在方式。

另一方面,注意培养个人的跨文化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不再单单是某些学者的研究课题,而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对个人和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针对文化差异,为了拓宽研究的路径,今后可以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跨文化意识进行研究,甚至从非常细微的视角提出对跨文化意识研究的适应性策略。[3]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也应面向所有学科,从而使人们更加看重跨文化交际并得到系统性的教育。

四、结语

在当今世界,各地区的人文、经济和政治等交流不断加深。小到个人外出求学,公司间的贸易,大到国家之间的政治对话,无不涉及文化因素。而且,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接触时,基本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作为尺度的。[4]而这种不考虑自身之外的文化因素影响的做法,正是激发矛盾的根源。因此,讨论文化因素对各方面交流的影响尤为重要。这也使得我们能深入地了解到,学习一种语言并不仅是学习单词和语法,更重要的是,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以此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

当人们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碰撞。尤其是在当今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交际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与其他异质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在最大限度上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努力营造一种各种文化和谐共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局面。正如克瓦西·维雷杜曾写道:人类生存不可能仅依靠独特性或共性,而是依赖于两者的结合,没有普遍性,跨文化传播就不会发生,而我们的自然形态也会偏居一隅。本文通过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从个人和集体等不同层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得读者能更直观、更切身地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只有如此,才会促进个人和集体间的交流,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单波,肖珺.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付文晓,钱旭升.跨文化意识研究综述[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8,(6):32.

[4]谢茜.论文化与建构和谐世界[J].理论月刊,2008,(6):37.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