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面摄影艺术研究

2020-11-02孙为祁和亮鲁艳陈楷程梦楠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托马斯

孙为 祁和亮 鲁艳 陈楷 程梦楠

【摘 要】冷面摄影是现代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最早由贝歇夫妇开创,在他们的带动下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摄影家,他们属于冷面摄影的范围同时又有自己的风格。本文首先介绍了冷面摄影的起源和社会背景,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它的发展转化过程和历史。然后介绍冷面摄影这个流派的艺术家,本文以托马斯·鲁夫为例着重分析其作品的艺术性。同时,分析其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最后介绍了冷面摄影对于现代摄影的影响。

【关键词】冷面摄影;托马斯·鲁夫;摄影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78-02

一、冷面摄影概述

“冷面摄影”,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今,冷面摄影是当代摄影中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冷面”这一摄影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杜赛尔多夫学派新地形摄影之中,即在拍摄风景时选择在光照柔和的阴天拍摄以获得没有光影层次的影像,在拍摄人像时选用柔和的光线,并且要求被摄主体不要流露太多的表情并且直视镜头一直到拍摄结束,现在冷面摄影的主要拍摄题材有风光建筑、人像和人文题材等。

冷面摄影的创作过程减少了摄影师本人对于被摄体的干预,最大程度记录了被摄对象本身状态,而这种简单、客观、真实的记录和表现更容易引起观者共鸣。

(一)冷面摄影的起源和社会背景

在摄影刚被发明的年代通常被用于记录,如早期的《鸽子楼》(1826)、《巴黎寺院街》(1838),因为需要长时间曝光的缘故,街道上的行人并没有被记录在作品上,因此拍摄出的街景看上去空无一人。而早期的人像摄影也和风光摄影一样由于需要长时间曝光,人们通常被固定在特殊的支架上防止晃动,并且要求表情、动作不能在曝光的过程中有变化,被摄者的脸上大多都面无表情。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出的照片都显得庄严而肃穆,后世的评论家认为冷面摄影最早源自于此。

20世纪中叶是艺术史上非常精彩的一个时期,各类艺术思想、艺术流派应运而生,德国“新客观主义”也兴起于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桑德等。20世纪贝歇夫妇创立了杜赛尔多夫学派,并培养了一大批继承冷面摄影思想的摄影艺术家,他们使用新客观主义的拍摄方式,把各种工业建筑物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作为画面中的主题,他们的拍摄内容包括矿塔、瓦斯罐、水塔和冷却塔等七个大类。这些工业建筑照片除了在德国拍摄,也有的来自于欧美不同地方。贝歇夫妇选择在阴天拍摄获得光影不明显的被摄主体和色彩柔和统一的背景,并且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这样可以记录更多图片细节,将同一类型的图片以九宫格的形式拼接在一张图片内,最终作品颇具构成性,既可作为艺术表达也可作为科学图形存在。

桑德和贝歇夫妇分别记录了德国在不同时代的样貌,和贝歇夫妇不同的是,桑德拍摄的大多人像,主体经常轻松随意地出现在画面中,客观真实反映了20世纪一战前后德国人民的样貌。贝歇夫妇通过拍摄建筑,将自己对于世界冷静的观看记录在了所拍摄的作品中,表达二战后德国人民对于自己祖国在废墟中重建的深刻思考。

(二)冷面摄影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贝歇夫妇担任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摄影系教师,培养了很多在摄影界有名的摄影家,包括安德烈亚斯·古斯基、坎迪达·赫尔夫、托马斯·鲁夫等。“杜塞尔多夫学派”的风格包含了冷面摄影的主要内涵并且让它有了更高的发展,例如安德烈亚斯·古斯基、托马斯·鲁夫的作品采用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大画幅摄影和数字后期处理技术结合起来,作品构图严谨,细节丰富,色彩平淡,使被摄主体以一种冰冷疏离外观表现在观者面前为共同特征。他们在输出作品时,将作品放大到数平方米的尺寸,这些作品非常适合在博物馆等地方展出,其中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的风光摄影作品《莱茵河2》拍卖出了430万美元的天价。足以看出艺术界对于其艺术作品的肯定,在20世纪90年代后,“冷面摄影风格”逐渐在欧洲流行。

(三)冷面摄影的特点

冷面摄影具有一种客观冷静并且疏离的摄影风格。这种摄影方式是摄影师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此外,新地形景观摄影与德国的现实主义和类型学摄影息息相关。理性的德国人喜爱将事物科学地分类,这种分类在无形之中去除了很多无意义的事物。因此,冷面摄影往往会过滤掉画面中不需要的内容,力求画面简洁并突出主体。这种理性、冷静并且客观的观察,使得作品在客观表现世界时也带有冷面摄影独有的理性的思考和批判。

冷面美学使得摄影艺术远离那些夸张、伤感且主观的艺术手法,这些图片中包含的作者情感影响了观者对于图片的理解。冷面摄影以一种超越个人观念的限制,用平等客观的目光审视着周围世界,以一种客观疏离的手法描述其视觉主题,并且它平等和客观地记叙世界反而更容易引发观者的思考。

二、托马斯·鲁夫冷面摄影作品分析

20世纪杜赛尔多夫学派创立以来,涌现出许多著名摄影师,本文以托马斯·鲁夫为例,分析他的冷面摄影作品和其中的艺术美学价值,从而可以对冷面摄影有深入的了解。

(一)托马斯·鲁夫作品主要艺术特点

托马斯·鲁夫1958年出生于德国,在德国杜赛尔多夫学派学习摄影。贝歇夫妇的新客观主义和类型学摄影理念引导鲁夫继续探索摄影本质问题,他的作品很好地继承了杜赛尔多夫学派的风格,并且取材更加广泛,涉及有室内景物、人像、建筑、星星,甚至期刊报纸的新闻照片。他的照片形式和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对杜赛尔多夫学派思想的又一次发展,并且他也被认为是杜塞尔多夫学派中最为独特的艺术家。

他目前的主要作品有《肖像》系列、《星辰》《报纸照片》《JPEG》系列等。

托马斯·鲁夫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证件照系列摄影作品,1981年,鲁夫开始拍摄他的《肖像》系列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也使他在摄影界逐渐出名。在对冷面摄影这门摄影艺术有了深刻了解后,鲁夫开始对冷面肖像摄影进行了长时间的实践,在此期间它拍摄了很多不同系列的作品。鲁夫认为,肖像摄影难以记录到被拍摄者真正的内心状态,观者也只是通过表面来推测被拍摄者的内心活动。所以它采用静物拍摄手法,用单一的背景和统一的灯光拍摄他认识的人的半身肖像照:他们穿着日常穿的服装参加拍摄,面部保持着冷漠平静的表情,用这个方法拍摄出了一系列尽可能对拍摄主体不加干预的肖像。这组被鲁夫称作“放大的护照像”的系列肖像,去除與被摄者相关的信息,使观众无法通过照片了解被摄者的身份等信息。除此之外,这些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肖像被印放到如此巨大的画幅后,仍然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细节,当观众在观看这些巨大的证件照时,会对这种巨大的证件照感到震撼。但是,当他们尝试去了解更多被摄主体的信息时,却无法通过这些巨大的照片去了解更多关于被摄主体的相关信息,因此证明了鲁夫的观念“摄影只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忠实记录”。

鲁夫还发现,“摄影是摄影师自己的主观创作,而且,相机在拍摄时并非公正客观地记录着这个世界。”他认为,“摄影只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记录。”“实际生活的三维空间与照片的二维空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因此,在创作《肖像》等各个系列的作品时,他始终采取一种尽可能不去干预被摄体的做法,使被摄体保持冷淡疏离的风貌,不对被摄体进行过多评价的方法。之后,他将细节丰富的作品输出成巨幅照片,让观众在欣赏这些巨大的影像时进行思考,使他们认识到被摄体的影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并非同一事物,我们可以发现摄影欣赏中普遍存在的主观理想与客观事实的矛盾:人们想要通过照片理解事物的本质,但是人们通常无法通过照片表明达到事物本质。

(二)诗意表达托马斯·鲁夫作品的写意性

早期的冷面摄影都是非常具有写实性的,比如拍摄工业建筑等一系列作品,但是鲁夫更加看重作者对于作品的思考和认识,他拍摄了一系列非常抽象的作品,如《海报》系列、《裸体》系列等,在这些作品中鲁夫一改以往冷面摄影注重的写实性,而是让作品表现得非常抽象。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仍有冷面摄影的深刻内涵,即冷静客观的态度,对事物进行客观认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鲁夫风格巨大的转变?是因为除了老师贝歇夫妇外,他的杜塞尔多夫学院前辈杰哈·里希特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里希特和其他写实艺术家不同,他不追求在他的作品中精确复制和描绘现实,而是通过油画表现出一种模糊和失焦的画面,里希特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巧妙抓住了摄影本体语言中模糊、暧昧和温情的一面,成为油画中很好的描写素材。他的这些作品给了托马斯·鲁夫非常大的启示,在早期学习了杜赛尔多夫学派的摄影艺术后,他的摄影风格逐渐做出了转变,甚至会使用一些现成品图片经过后期处理来作为自己的作品,例如《报纸照片》系列、《l.m.v.d.r》等,这些作品标志着鲁夫接纳更多的东西从而促使他风格的转变,并且可以非常巧妙地将两种相去甚远的艺术风格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恰到好处。

三、冷面摄影对现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在贝歇夫妇创立杜赛尔多夫学派后,冷面摄影风潮逐渐产生并奠定了在现代摄影史上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產生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艺术观念,让人们除了画意摄影和新闻纪实摄影外有了更多选择。除此之外,冷面摄影也影响了很多杜赛尔多夫学派之外的摄影师,他们在了解或是学习了冷面摄影的创作手法后,在之后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客观疏离冷静的气氛,典型的例子有爱德华·伯丁斯基的《中国工厂》系列、王劲松的《标准家庭》和杉本博司的《剧院》系列,这些人严格来说都不是杜赛尔多夫学派的摄影家,但是他们的作品都有借鉴冷面摄影。

冷面摄影极为强调摄影自身的记录性特点,冷面摄影一直存在于摄影发展的过程中,但只有到了摄影技术和摄影理论成熟的当代,才确立了清晰的特点和风格。同样,这种摄影艺术的兴盛与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百花齐放的现代摄影艺术而言,冷面摄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应当注意的是,避免市场对于它的过度解读和大量随意低劣的模仿,这会导致这种艺术迅速成为艺术评论家攻击的焦点,并且也会使得冷面摄影失去它原本鲜活动人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吴佩佩.论中国当代景观摄影[D].河南大学,2013.

[2]杨莉莉.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的本土化研究[J].美术研究,2009,(04):45-51.

[3]张锃.当代影像中的新客观主义摄影[D].中央美术学院,2012.

[4]姜丽丽.浅谈现代主义摄影的原创与纪实[J].美术大观,2014,(10):86.

猜你喜欢

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托马斯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