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配乐的创作手法及其应用
2020-11-02高杰
高杰
【摘 要】电影声音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电影音乐,在电影面世之初便和音乐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一种显著的感受型艺术,电影与音乐的结合使得电影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电影中的配乐大致可以分为歌舞音乐和附带音乐两类。通常情况下,电影配乐的形式为器乐曲,也有采用人声哼唱的。配乐对于表现电影中的高潮、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电影配乐的创作手法及其应用,并以电影《敦刻尔克》为例具体展开。
【关键词】电影配乐;创作手法;应用;敦刻尔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52-02
音乐是最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 在电影中能够充分发挥抒发感情的功能。[1]电影配乐一般是指出现于电影作品中的主题音乐,通常发挥着与电影情节发展相配合或者调节场景情绪的作用。电影配乐最为主要的制作方式有电子音乐、乐器、声乐以及乐团等,在电影音乐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无数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为其付出辛勤汗水, 使得电影艺术大放光彩。[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音乐逐渐出现并占据一席之地,电影配乐中的电子音乐也表现出现代科学技术对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电影配乐对于呈现电影有着众多作用,譬如,在电影开始前加入配乐会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仪式感,对于营造整体的氛围、暗示电影中的阶级、人物喜好与内心情感、环境以及阶级团体有着极为重大的帮助。另外,某些电影配乐亦能够成为电影中某个角色个性的代表,更甚者还会与电影中的某个角色形成直接、明确的关联。但是,总体而言,电影配乐的概念是非常大的,其中涵盖了许多内容,如果从电影配乐与电影自身的配合方式来加以划分,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将配乐尽可能地与电影结构相融合;第二种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其突出,让观众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判断电影配乐的好坏并无统一、可以衡量的标准,只要能够与电影情节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巧妙配合,这种音乐就是极好的配乐。但从实践中来看,电影中配乐如何与电影相互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本文将予讨论之要点。[3]
一、电影配乐的类型分析
不同的电影有着不同的音乐,每一类的音乐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4]恰当的电影配乐能够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营造紧张、恐怖、局促的氛围,对于渲染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想深入分析电影配乐的创作手法及其应用并以具体电影为例加以解构,就必须深入理解电影配乐的类型。
(一)主题音乐
在整部电影作品中,主题音乐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始终贯彻于电影之中,扮演着推动电影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角色。电影配乐的主题音乐不仅可以由几个乐音构成短小的动机,而且还可以是一段旋律或者一首歌曲,主题音乐十分简洁、凝练,但不失表现力,是电影配乐的支柱与核心,是整部电影音乐发展的根基,也是对电影配乐进行评价的主要对象。在普通电影之中,单一主题音乐较为常见,但在一些结构宏伟、线索繁杂、情节众多的史诗级巨片中,多主题音乐占据主要地位。主题音乐贯穿整部电影,多次反复出现,使得整部电影的音乐更为集中和统一,音乐的主题也更加突出,能够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能为电影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场景音乐
与主题音乐相比,场景音乐没有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具有十分明显的片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场景播放各不相同的音乐,以此来增强场景的效果,如提高恐怖、悲伤、绝望、舒缓等场景效果。此外,场景音乐仅是为了满足某一场景的需求,与电影的主题并无太大关系。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发现,场景音乐主要是对某一个具体场景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内心活动予以必要的烘托与铺垫,形式是非常灵活与多变的,它皆可以有一個完整的、系统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乐句,甚至是一个或几个短小的动机,只要这些结构、乐句、动机能够展现场景,推动情节发展,都可以实现反映剧情的重要价值。
(三)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常常是指那些在电影的配合画面中出现的音乐,有人认为背景音乐与场景音乐是完全等同的。实际上,背景音乐与场景音乐有着十分重大的差别,首先,两者在目的上就存在不同,场景音乐的主要目的是迎合场景需要,而背景音乐则是为了掩盖某些不想要的声音而故意设置的。此外,背景音乐既可以专门创作也可以由主题音乐发展而成。背景音乐在抒发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音乐的出现使得画面的形象更为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敦刻尔克》背景概述
《敦刻尔克》取材于真实故事,二战期间发生敦刻尔克大撤退,四十多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德军步步紧逼,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英法联军不得不背水一战。《敦刻尔克》的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配乐者是汉斯·季,电影类型属于战争悬疑片。实际上,《敦刻尔克》并不是一部可以在电影院边吃爆米花边观看的电影,该电影采用二元联觉的方式,用视觉和听觉的有机融合刺激观众,让观众一起担忧、焦虑、恐惧和害怕,因而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化。《敦刻尔克》配乐者汉斯·季被公认为好莱坞大片的配乐代表性人物,是好莱坞电影配乐的代言人,他在电子合成器乐与传统器乐的有机结合上的表现震惊了世界,他的个人风格令人十分震撼,他所倡导的独特的音乐方式已经成为电影配乐界的风尚。他经常将电子乐的炫丽节奏和交响乐的磅礴气势融为一体,这是他使用的最为频繁的一种配乐方式,在这种配乐方式下,音响织体更加大气,剧情发展也更加顺利流畅。《敦刻尔克》在他的配乐下荣获了诸多国际奖项,如“最佳音效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等。
三、电影配乐的创作手法分析
一首成功的影视配乐作品需兼备完美的歌词、一流的作曲和动情的演唱。[5]音乐主要由声音构成,声音的要素涵盖了音色、响度以及音调,但音乐的三大要素是和声、节奏以及旋律。《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配乐将电子乐与传统乐器结合起来,十分恰当地运用了声音的要素,电影中也多处体现对音调、音色以及音量组成的使用技巧与方法。
(一)独具风格的音效
在电影的开始部分,出现了几个英国士兵在战区得以幸存的画面,这几个士兵徘徊在街道上,而街道上到处是劝降的传单,之后,随着几声枪响,这几个士兵开始四处逃窜。此时,以钟表的滴答声为开场的配乐响起,扣人心弦。在诺兰执导的电影中,钟表的滴答声十分常见,这是配乐大师营造紧张的气氛最为主要的手段与最实用的利器。当然,这种独具风格的音效也是本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有规律的心跳声与错落有致的秒表声贯穿于电影始终,这类音效展现了撤退时时间是多么紧迫,一旦延误便会有生命危险,这使得整部电影的氛围更加紧张。
(二)精美的“循环往复”
与主题旋律相比,《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配乐更为精彩和出众之处在于对于音乐节奏的完美把控,其中,节奏所占据的地位完全超越了旋律。汉斯·季本人也曾说:“我目前感兴趣的是怎样利用最少的音符让音乐表现出真切、复杂、完整、无缺陷的情感。”因此,在这部电影中,一两个小节的动机在循环反复地使用着,不断增强,不断扩展声部的数量,这种制作手法与现代电子舞曲中的“循环”相似,将这种“循环”用于整部电影之中,就能够让音乐的不断往复和渐渐增强与剧情的跌宕起伏相匹配,这种二元联觉的结合也使得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生动与饱满,人物形象更为具体,给人印象更加深刻。有人将这种循环反复的配乐称为“持续型声音形态”,并将其分为音节循环式、持续低音式以及素材叠加式。譬如,在《The Mole》的部分片段之中,多次叠加声音素材就形成了声音材料丰富充实、节奏密度复杂、音响饱满的片段,这种素材与“循环”实际上是同理的。
(三)“谢泼德音调”的巧妙运用
在《敦刻尔克》这部电影之中,有很多地方都利用了音调与固定音区来营造氛围,这种手法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氛围,如果想形成张力就要使用高音调,声音过于尖锐会给人焦虑的感觉;如果想形成厚重、神秘或者庄严的气氛则必须使用低音调,许多悬疑推理类电影经常用的手法就是先低后高,即先使用低音调营造出神秘、恐怖的氛围,随后再逐步升高音调让人感觉不安与焦虑,通过声调的改变以及全过程把控情绪和电影的发展与走向,让观众的情绪能够与电影情节相符合,提升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有置身其中的紧迫之感。
在电影《敦刻尔克》中,德军飞机飞过,飞机上落下的炮弹即将落到港口之时,乐曲正逐步上升,但并没有升高。在模仿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制造紧迫、恐慌氛围的同时,又逐步提速充分调动观众的各个感官并营造紧张的感觉,让观众身临其境,如同炮弹要落到自己身上一样。这种仿佛持续上升但又无尽头的听觉错感其实是配樂者使用了一种“听觉魔法”,即谢泼德音调。这种音调主要是由间隔八度的许多音调复合叠加而成,音阶上升的同时高音的强度随之下降,但中音的强度始终保持不变,低音在这个时候逐步显露出来。因为至少能够同时听到两个音调同步升高,大脑就会产生音阶整体上升的错觉。当然,如果音调之间的转换是连续不间断的,则可以将这种手法称为“谢泼德——瑞赛滑奏”。该音效极为阴森、恐怖,实际从未变动,但给人一直上升的错觉,将其应用到电影之中就能够营造出持续增强的紧张之感,从而推动剧情向前顺利发展。
总之,电影配乐是电影的灵魂所在,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敦刻尔克》这部电影中使用了非常高深的配乐技巧,对于电影的整体节奏把控十分到位,这也是该部电影获得广泛好评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胡琼方.浅谈电影<归来>音乐的美学特征[J].当代音乐,2016,(08):63-64.
[2]傅议萱.探析民族化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价值体现[J].当代音乐,2017,(18):20-22.
[3]刘姝彤.电影音乐的视听联觉效应——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J].电影新作,2019,(05):119-122.
[4]王韦翰.浅析好莱坞电影音乐的审美趋向[J].当代音乐,2015,(13):34.
[5]李亚鹏.浅析电影<匆匆那年>配乐的艺术魅力[J].当代音乐,2015,(1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