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土与家园: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民族性

2020-11-02刘茹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民族性

刘茹

【摘 要】2019年初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票房排名中国影史第三,《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工业机制的健全和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9年也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怎样在同样的工业化水平之下与西方科幻相竞争?怎样讲好东方科幻故事?是由《流浪地球》这一影片的成功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工业;《流浪地球》;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23-02

电影《流浪地球》于2019年2月5号(农历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改编自刘慈欣发表于2008年的同名小说,故事设定在2075年,人类在面临太阳即将毁灭的情况下成立联邦政府,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上建立上万座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朝着4.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α星进发,此次流浪计划历经2500年,计划启动后人类进入地下城生活,昔日所有艺术成就、文明遗迹被遗弃,过去的社会道德、伦理纲常在巨大的人類灾难面前被颠覆,《流浪地球》用一种客观的眼光讲述了这一磅礴的人类工程。

原著《流浪地球》中的诸多设定带有作者刘慈欣的独特东方价值观念,在小说中,这个时长跨越100代人的流浪旅程被分为5步,在地球即将毁灭之际,人类成立联合政府团结一致拯救自己和家园,灾难来临时,面对有限的生存资源,每一个家庭分配到的进入地下城的名额有限,这对于数千年来以稳固家族状态生存下来的中国人来讲,无疑是一次传统家庭观念的崩塌。在原著中,尽管希望被一次次摧毁,但人类依旧没有抛弃地球,这是我们文明的起源,是我们的故土,对于人类来说,只要家在希望就在,最后,地球泊入新的轨道,经历了数千年的流浪终于到达新家园。贾磊磊教授在《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民族主体性建构》中提出:“电影民族化是一种以电影媒介实现民族性的艺术主张。其核心在于以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体和前提的民族性的显现和创造”[1]。本文将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民族性体现以及此片的成功对于我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借鉴意义。

一、机械重工业的史诗科幻与民族文化符号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迅速,商业大片产量逐年增加,二三线中小城市影院的普及与推广,刺激了大量中国观众走进影院,2018年中国内地影院票房总额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目前中国是全球票房增长最快的国家,但国产电影在工业水准上一直与好莱坞电影存在较大的差距。《流浪地球》上映后取得了大约46亿的票房,目前位居中国票房影史第三,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奇迹,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个巨大进步。饶曙光教授在《<流浪地球>与“共同体美学”》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化推进、布局、完善出现了加速度的态势,各种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条件及其保障有效提升,可以与好莱坞正面抗衡的‘重工业电影作品开始不断涌现,《流浪地球》的出现不仅体现出我国目前电影工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表达出人民群众对于国力强盛的集体自豪感”[2]。

电影《流浪地球》只截取了小说中的一两百字内容:地球经过木星时,推动地球飞行的发动机对半失灵,为了拯救地球上的人类(包括自己的儿子),吴京饰演的作为航天员的父亲,驾驶“领航员”号汇入万钧推力的洪流之中……导演郭帆将小说中的数百字详尽地铺展开来,时间浓缩在拯救地球的37小时内,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主人公刘启出生于地球流浪之前,地面只存在于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刘培强作为航天员登上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17年后除夕前夜,刘启带着妹妹朵朵出逃,观众跟随着刘启兄妹的视线看到了停转后的地球,这也是中国观众首次在国产科幻电影中看到我们熟悉的城市被末日摧毁的景象,地下城修建在巨大的推进式发动机下方,地表穿梭着大型运载工具和重型工业设备,这一段落中对于未来世界的刻画无不在彰显一个工业大国对于未来的想象:一种带有机械重工业色彩的“大国重器”的壮阔和雄伟。导演郭帆讲述在设计电影中的各类机械设备时没有照搬美式西方高科技未来风格,在美学风格上参考了对我国影响深远的苏联时代重工业风格,这样做也让中国科幻电影与好莱坞科幻电影区分开来。

导演在电影中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未来的地下世界,这个世界来自未来,但是与我们的过去密不可分,为了让观众在价值观和理念上信服导演在电影里面的故事叙述,电影前半段如何将观众带入电影世界观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地下城这一段落中,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地下城景象,从场景、道具再到人物对白,都充斥着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周延伟在《来自未来的怀旧——<流浪地球>的中国式视效景观的制造逻辑》中提出:“通过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两种场景建构策略使观众不自觉地占据了影片预设的怀旧者位置,从而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3]观众跟随角色在地下城听到且看到了一个来自未来的对于我们生活的科幻构建:朵朵所在的课堂、地下城的街道广场、舞狮游行、路边捏泥人的小贩、路灯上悬挂的灯笼、广播里传来的喜庆歌曲,甚至是刘启与朵朵来到黑市交换装备时墙上贴着的李小龙的海报,这些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都在地下城有所展现,除了饺子、灯笼、泥人、舞狮、新年这样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外,在影片三个主要的活动空间:地下城、地表、发动机站,我们也能找到当下生活中的常见元素,黑市路边的烤串以及刘启兄妹偷偷登上姥爷的运载车后,车前的挂饰和贴纸,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件,北京交通委的提示标语、交警、公安局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都被融入主角的行动当中。“电影其实已经预设了一个怀旧者的位置,观众正是在欣赏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占据了这个位置”。[3]电影中展现的未来是由我们当下的生活向前延展出来的,在《流浪地球》的世界里,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还有我们当前生活的细节,当刘启和朵朵奔跑在这样一个过去和未来交织、传统和科技并存的北京地下城时,我们也仿佛被拉入了电影中,成为拯救地球的一份子,与电影角色共情。

二、人定胜天和家园意识

中国文化千年来都传承着安土重迁的思想,地球是我们的故土,我们不愿意像西方那样建造一艘飞船、一架方舟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从流浪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被迫放弃了生活了上千年的“家园”,放弃了我们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流浪”是西方文化当中经常讨论的话题,当流浪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时,产生的结果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原著中流浪派最终战胜了飞船派,人类带着自己的家去太空流浪,人类力量与自然相对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故事带有的悲壮色彩。我们可以试着从中国神话传说中找到《流浪地球》中悲壮性的根源,电影中刘培强和另一位俄罗斯宇航员的对话让人不难联想到《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是基于农耕文明下的中国人对生存、奋斗的思考。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故事同《流浪地球》一样绝望与希望并存,但彰显着人类的勇敢和坚毅,同时充满着不向灾难屈服的倔强和浪漫主义色彩。

“回家”这一主题在电影中不断被重复提及,刘培强在执行17年任务后即将回家;姥爷开车带着兄妹俩进入冰封的上海时告诉朵朵这是他们以前的家,临死前,他嘱咐刘启保护妹妹,带她回家;那只冰封在太平洋上的鲸鱼,也是死在了回家的途中;所有人在人工智能莫斯做完最后的全球直播后撤退回家;刘启对于旧时代的回忆是模糊的,对于父辈的关怀是抵触的,家园对他来说是一个与父辈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刘启来讲,生命才是重要的,他不能理解父亲刘培强,不能理解救援队王磊为了火石放弃姥爷的生命,对于成长在流浪时期的他来讲,活着是最重要的,但当姥爷、父亲、王磊去世以后,他逐渐开始转变,开始认同父辈为了地球、为了人类集体所做出的个人牺牲。钱穆先生在《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提到:“我看西方历史似乎近是一种‘英雄的,而中国‘集团性更重于英雄性”[4]。《流浪地球》中没有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和末世救世主式的救援,电影中的“饱和式救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的救援理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全人类的团结一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中国电影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他者”的评判体系中不断完善充实着自我的身份建构,文化全球化的互动结构给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影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征形式,要想获得全球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同时还应当关注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不仅要满足本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同时也要在电影中尊重其他国家观众的观影偏好和审美风格,注意对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呵护与维持。我们对于民族性的坚守是在符合人类共享价值系统的前提下对民族文化信仰的保留。电影《流浪地球》为我国科幻电影工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借此,中国科幻电影也会朝着更加成功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民族主体性建构[J].电影艺术,2019,5.

[2]饶曙光.<流浪地球>与“共同体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2-20.

[3]周延伟.来自未来的怀旧 ——<流浪地球>的中国式视效景观的制造逻辑[J].学术论坛,2019,9.

[4]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C].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2016.

[5]赵博雅.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民族性思考[J].文艺研究,2013,8.

[6]刘慈欣.流浪地球[A].中國科幻银河奖作品精选集·贰[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7]任梦莹.技术漫游中的异乡者———刘慈欣科幻文学中的文化乡愁[D].广州:暨南大学,2015.

[8]顾叶.宇宙流浪意识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D].济南:山东大学,2014.

[9]郭帆,孙承健,吕伟毅,夏立夫.<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2):96.

[10]周星.影像中的“家园”问题透视:精神情感折射的梦幻乡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流浪地球》票房升至中国影史第二
现实照进《流浪地球》了吗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