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蕴化为气,气韵化为形

2020-11-02吴艺璇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气韵训练

吴艺璇

【摘 要】在中国舞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对于中国舞来说,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西方国家舞蹈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舞蹈教育一度保持“中西结合”的状态。通过学习西方的舞蹈教育,我国的舞蹈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到今天,我们反观自身,试图找到一条符合中国舞特色的发展之路。要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对于西方舞蹈训练中的科学元素要加以学习与合理运用,同时,要将身体训练融入中国舞的训练中,并与各民族的舞蹈合理地融合,使学生在进行身体训练的同时,能够合理地调动、控制、运用身体。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训练;气韵

中图分类号:J7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15-02

中国舞是中国所特有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哲学意蕴的外化体现,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对于培养专业的中国舞人来说,基本功训练是基础和根基,它是中国舞走向专业化的重要一步。应该将基本功训练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典型特征的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课程。基于此,我将针对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展开论述。

一、意气相融、灵肉合一

与以往不同,本文在对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课的研究中,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是开展论述的基础。将中国《易经》中的阴阳观和与太极相关的“圆”“气”融入舞蹈中,使意蕴、气息、心理调和等内在要素作用于身体训练,以达到身心合一的目的。舞者需要关注身体内在的能量,通过对内在能量的协调和控制,形成外在的形态和质感,这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生命性”。在课堂中,强调“气”为动作的内在驱动,控制着动作的起势、动势、收势,在这种作用力下,为外在动作构筑了强有力的内在根基,使动作在一张一合之间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了内核与精神,在稳定性、审美性、韵律性等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在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加深对身体的了解,并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提高舞者对身体的感知能力,在舞蹈中能够自如地支配身体,这也是基本功训练课的一个重要功能目标。

如何使学生感知到身体的内在力量,自如地控制、运用、协调自己的舞蹈动作呢?

(一)学生对心理状态的调整

基本功训练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训练的重心都停留在动作本身,讲究动作的规范性、稳定性和肌肉的爆发力、控制力,这些对于专业舞者来说固然重要,但在此训练下,容易造成学生肌肉僵化、定型等问题,这与中国舞强调身体素质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注意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动作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未来舞者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因此,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应该与日常的基本功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建设会对动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即将表现出来的动作,会使动作更加自然流畅。相反,如果在练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出现心理状态的波动,那么舞蹈动作就会出现纰漏。这些心理变化看似渺小,不易被发现,其实会对外在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对“韵”的把握相当重要,对“韵”的把握重点不在于高超的动作技巧,而是在于练习气息的同时带动身体韵律训练,在于舞者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通过课上老师的引导和不断地练习,学生们会在把握“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国舞来说,这样的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合理调整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并认识到心理状态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身体素质产生无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普遍性的,会让舞者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使表现出来的动作更加立体、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以达到基本功训练的真正目的。

(二)学生对身体运用的感知

中国舞是一种身体语言极其丰富、风格多样、韵律独特、分类繁多的综合性舞蹈表现形式。在此背景下,单一的舞蹈动作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中国舞人的需求了,了解身体并且能够灵活地调动、合理地运用身体,才可真正做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也就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生可以灵活地通过多种元素的排列组合生成新的肢体动作,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下,不仅使学生的肢体运动不受束缚,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在动作重组与编排方面的想象力。前面说到,中国舞的舞蹈语汇极其丰富,因此更加注重对身体灵活性的把握。那么,如何灵活调动身体各个部位,避免身体僵化等情况的出现就成了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可以结合《易经》中的阴阳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例如在课堂中,进行复合性动作训练时,不同方向、不同位置能够反映出不同的肢体与气息配合,经过方位的转换、节奏的配合和呼吸与动作的连接等,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中,帮助学生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中国舞表演人才。

二、以气韵为内在驱动

“气”指的就是呼吸,“韵”是在“气”的基础上形成的韵律,是心理内在意识的外在体现,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气”与“韵”的结合体现了具有意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易经》中的“阴阳”、“道”、“太极”是舞蹈中气息的哲学基础,气息在无形中贯穿人的全身,以气息带动的身体语言,可通过肢体外化成一种可感的“气场”,这样流露出来的身体质感与通过肌肉和力量带动的身体质感有本质差别。在课堂训练中,引导学生将动作的幅度与气息的运动相协调,遵循“用意不用力”的训练原则,使动作具有流畅性和空间感,即使是需要借助肌肉爆发力的高难度动作,在气息的带动下,也不会产生“拙劲”。例如,在腾跳的训练中,通过气息带动肢体形成空中的舞蹈形态,产生曲线感和滞空感,从而通过气息衍生出一连串的身体质感。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与《易经》中的“易有太极,是生兩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符合,更加贴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除此之外,将气韵灌注到身体素质训练中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要求也是共通的,例如朝鲜族舞蹈呼吸与“长短”的配合,形成朝鲜族特有的典雅、潇洒的舞蹈风格。基本功训练必须要与中国的舞蹈风格相关联、相统一,两者不能脱节。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身心训练

中国舞基本功训练遵循中国传统宇宙整体观的思想,以人体整体驱动为训练准则,将人体视作一个整体,任何训练都不只是对身体单一部位的训练,任何动作都不只是在身体某一部位内的动作。建国初期,我国舞蹈的发展借鉴和学习了西方的芭蕾舞教育,在此期间,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舞蹈作品,但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舞蹈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学习别国的舞蹈教育之外,更应该探索“中国式”的舞蹈教育,以锻炼舞者的身体素质。另外,东西方传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审美遵循的是科学思维,以精良的数据塑造一种美感,这是在他们的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审美;而中国自古便强调哲学,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使得有些西方舞蹈中的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背道而驰的,例如,中国自古遵循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中和”之美,讲究阴阳协调与平衡,然而,在西方芭蕾舞训练中,在进行扶把的练习时,要依靠外界的支撑来维持平衡,通过局部细节的练习对肌肉能力进行指定性的训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动作进行分解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符合芭蕾舞对于创作、表演的需求。在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为了寻找协调与平衡感,不是依赖把杆进行训练,而是通过组合训练来推动全身的协调运动,例如在腰的训练中,以上半身腰的训练为核心,下半身跟随上半身的气息动势而运动,在实现对身体躯干进行训练的同时,兼顾肢体的协调性训练。将气息贯通全身,以内核带动身体的整体性训练,在太极中叫“一动俱动”。以上都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对于舞蹈语汇丰富的中国舞來说,要注重舞者的整体性身体训练,使体内之气转化为外在形体动作,由内而外、由点至面,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综上所述,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舞实际需求的训练之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中国舞演员。舞蹈研究者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语境下,以丰富多彩的中国舞为基础,深入思考专业舞蹈演员应该如何培养。在课堂中,以怎样的方式去训练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气息?以怎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经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以及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课程渐成系统,在未来还当不断完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家祥.气韵:艺术神态及其嬗变[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张立文.气[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2.

[3]平心.舞蹈表演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4]李志林.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M].学林出版社,1990.

[5]吕艺生.舞蹈美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气韵训练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合梅壶”的艺术美感与精神气韵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