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方戏曲发展的思考

2020-11-02张赛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粤剧创新

张赛

【摘 要】近年来,地方戏曲的发展在艺术及市场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些成果离不开改革及创新,而粤剧《决战天策府》是地方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改革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地方戏曲的发展成果,并以粤剧《决战天策府》为例,详细分析该剧的优点与不足,旨在引起戏曲文化工作者们对地方戏曲未来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决战天策府;粤剧;戏曲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043-02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老师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越剧的改革要‘旧中有新,新中有根。”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当代越剧改良发展的一个总结,也为地方戏曲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中国地方戏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依托各地不同方言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的剧种,形成了不同的戏剧传统与表演特点。我国地方戏曲反映了不同地区传统艺术与民间文化的特点,这些地方戏曲,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宝库。地方戏曲在经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后,在戏曲改革这条道路上,有所失,也有所得。

一、近年来戏曲的发展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地方戏曲在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在新编剧目、重排传统剧目在艺术与市场运作方面取得的一定进展。

(一)以旧保旧、以旧纳新

新时期以来,一批戲曲界、文学界的有识之士通过重排传统剧目,将不同剧种的传统,从程式到唱作进行了全面恢复,成功创造出一批“以旧保旧”的剧目。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昆曲)、粤剧《西楼错梦》、越剧《红楼梦》,均是以旧保旧方面的代表。

“以旧纳新”的代表首推中国大剧院制作的新编史诗京剧《赤壁》,由于借鉴了歌剧中的诸多元素,舆论也是有赞有批。持赞同意见的人认为,中国戏曲要走向世界;而持批评意见的人则认为,京剧就应该是京剧,把歌剧的宏大场面生硬嫁接到京剧里,是张冠李戴,不伦不类。而戏曲本身,实际上也是在不停“纳新”,以适合不同时代审美的需要。包括梅兰芳在演出时大胆运用干冰在舞台上营造“仙境”,也是满足观众对“神仙福地”这一场景的想象。在当时,也被视为对“传统”与“正宗”的“离经叛道”。

(二)新编、重编剧目的市场运作

“以旧保旧”,或是“以旧纳新”,这两方面的代表作品在市场上的运作,也是成功的。由于两者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是希望通过“保存国粹”让年轻人领略到传统的美;后者是希望冲出国门,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营销方面,二者的市场运作路径也全然不同:昆曲经魏良辅之手由粗犷高昂的昆腔彻底演变成文人音乐后,基本上已经成为文人雅述时的艺术品,白先勇选择高校进行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正与昆曲“文人音乐”的本质相得益彰;而新编史诗京剧《赤壁》, 2009年美国曼哈顿时代广场上45分钟选段的广告,包括后来在欧洲的巡演,坚持不赠票、面向欧洲本土观众、选择欧洲一线主流剧院合作的三个原则①,也在市场营销上获得了成功。

二、粤剧《决战天策府》的得与失

粤剧《决战天策府》是“以旧纳新”的典型作品,却因改革跨度太大而饱受争议。相较于青春版《牡丹亭》的传统美普及与《赤壁》的国家价值观输出,《决战天策府》在市场化上走得更远。2015年1月24日,由广东粤剧院与金山软件西山居工作室打造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在广东省粤剧艺术中心(广州)首演后,环球网国际在线记者陈惠婷发表专稿,称到当年8月,该剧正式开始在全国巡演前,观看人数已经达到了三万人②。在《2015-2016年中国商业演出票房报告》中,《决战天策府》以黑马姿态进入票房前十名,并一度名列榜首③。因此,《决战天策府》在打开80后、90后观众对粤剧认识大门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一场景真实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地方戏曲改革所面临的市场经济与艺术平衡之间的问题。

在探讨粤剧《决战天策府》的得失之前,我们先对粤剧的传统予以简单回顾,以便理解该剧的改革思路。

(一)始终以市场与草根审美为导向的粤剧

粤剧诞生之初,就在内江班与外江班的抗衡中获得胜利,至咸丰年间,粤剧著名“打武家”李文茂率众起义失败,粤剧被官方禁演,到八合会馆、红船、过山班、广府班以及20世纪30年代吸取话剧、电影表演技术而形成的省港班[1],流派纷呈的同时,粤剧以市场和草根审美趣味为导向的特点一直得以发展并保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有数以千计的新剧目,虽然粗制滥造者居多,但正是粤剧在当时极度繁荣的一个明证[2]。一台接一台的戏保证了粤剧伶人收入的同时,也在事实上促进了后来香港粤剧电影的繁荣,形成并创造了粤剧电影的“黄金时代”[3]。

省港大班时期的粤剧借用大量当时最新的技术,包括声光电、舞台布景、剧本上对话剧甚至美国电影的改编、伴奏乐器的西洋化(萨克斯、小提琴、爵士鼓、电吉他),让粤剧脱离了最初形制,并深刻影响了其发展[2]。不拘一格、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的特点,也成为粤剧的传统之一。布景、剧本、配乐如此,曲调上也完全没有限制。

(二)《决战天策府》的得

《决战天策府》的推出,从粤剧的传统上来看,没什么不可以。但对脑子里充满戏曲刻板印象的当代观众来说,会吓一跳。觉得这个《决战天策府》简直离自己心中的那个“戏曲”太不一样了。

其一,对服化道及舞美的改革。参与《决战天策府》编排的人员有很多是80后、90后,他们熟悉网络和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倾向与需求。《决战天策府》从服饰、脸谱、道具、舞美上,完全可以看作是对网络游戏《剑网3》虚幻世界的还原。这一市场策略很成功,首先,在观众还未对粤剧(甚至是戏曲)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仅凭一些照片、海报,就对该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战天策府》的观众,绝大多数是《剑网3》的游戏迷,以80后、90后居多,在广东省外的其他城市进行巡演时,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听到感动处,连连叫好。

其二,《决战天策府》的舞台调度别具特色。《决战天策府》并没有将表演局限在舞台上,而是将表演空间延伸到了整个剧场。演员们根据情节需要,在剧场里灵活走位,自如表演,将剧场变成了天策府的决战现场。让观众自然把自己代入到古代战场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其三,大量粤曲和电影式配乐与锣鼓点的结合。剧中用粤曲及游戏配乐来完成原本由传统鼓师、锣师所需要完成的情节调动、过渡、抒情、场景气氛烘托的任务。这一改变非常重要,也是《决战天策府》成功拉近观众距离、让年轻人“能够欣赏”的核心要素。而在《决战天策府》中,并没有完全取消传统锣鼓,只是消解了锣鼓师在传统戏曲中的指挥作用,并让其服从整个剧情发展的需要。

其四,现代舞台技术的综合运用。舞美、灯光、裸眼3D渲染的背景、环绕5.1立体声,以及一些特技与拥有专业功底武生的配合,包括吊威亚等,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剑网3》的游戏迷来说,是一种不能低估的吸引力。

(三)《决战天策府》的失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笔者的观看感受来说,《决战天策府》的服饰在迎合了《剑网3》游戏迷群体的同时,也失去了戏曲部分传统服饰的特点,比如武将不再扎大靠,青衣不再穿水袖。这一点或许是市场推广的需要,但在戏曲行业中有这么一个“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叫“宁穿破,不穿错”。所以,《决战天策府》在服化道上的“神还原”究竟是大胆创新?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编排人员的不自信——如果对《剑网3》人物形象没有“神还原”,会不会影响80后、90后观众的入场率?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粉丝”效应来拉动市场经济,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营销手段。但也正是这一点,让《决战天策府》失去了一批坚守戏曲传统的“粤剧迷”,甚至有学者专门为此批评《决战天策府》的成功是一种“谋生上的失格”④。而《决战天策府》究竟是谋生上的“失格”,还是戏曲演进过程中的“升格”,仍需要交给时间进行严格检验。

三、结语

不难看出,在现阶段地方戏曲的发展中,不管是“传统派”还是“革新派”,都在想方设法扩展其影响力,而市场经济已成为反映其影响力的主要参考之一。目前中国地方戏曲包括了不同剧种(大小均有),在吐“故”纳“新”以及市场的营销推广方面,已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演化出不同的成功路径。对这些不同路径的探索,标志着中国地方戏曲已经开始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并找到了在这一环境下生存和重新焕发活力的方法。

而《决战天策府》的影响力,不在于“庙堂”,而在于“民众”。这部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给“内行”看的,它是互联网精神照耀下草根民众的一次 “粤剧狂欢”。它在音乐上的继承与发展、在舞台技术与特效上的应用、在整体编排以及对传统元素的现代化处理上,是地方戏曲改革的一个缩影。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离开民间土壤的戏曲,犹如离开水的鱼;离开时代需求的戏曲,像失去与大地联系的根,发展与演化均将无从谈起。

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正视它在地方戏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帮助地方戏曲生存下去、扩大其影响力,却也让一些传统部分面临消失。我们在戏曲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要更加尊重“传统”。

戏曲有其“程式化”的特性所在,这是戏曲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演变而来的,在这数百年的演变历程中,无数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不断突破其带来的局限,进行再创造,使戏曲能够代代相传成为当代的殿堂级艺术。而在地方戏曲亟待传承、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突破什么?舍去什么?最终获得什么?是无数戏曲工作者们日夜思考的问题。而每一次的舍弃和获得,都是对戏曲改革方向的探索,都是对“旧”的“突破”,对“新”的吸纳。

我们如何将戏曲的传播对象从中老年人群体扩展到年轻人群体?如何打破年轻人对戏曲的刻板印象?如何将隐匿于山野乡村、仅靠艺人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所认知……对于希望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地方戏曲来说,《决战天策府》带来的这些思考值得借鉴。

注释:

①光明日报.http://www.cnr.cn/gundong/201208/t20120802_510445572.shtml

②国际在线新闻.http://gb.cri.cn/42071/2015/01/26/3245s4854414_1.htm

③道略演艺《2015-2016年中国商业演出票房报告》。

④许燕滨.谋生的失格——決战天策府票房的成功与隐忧[J].上海艺术评论,2016,(06).

参考文献:

[1]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暨南大学,2005.

[2]傅谨.民国前期粤剧的转型[J].戏剧,2014,(03).

[3]陈向阳.香港粤剧电影:戏曲的切割与重建[J].电影艺术,2014,(03).

猜你喜欢

粤剧创新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SINGING THE CHANGES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粤剧花旦黄嘉裕:90后也会喜欢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