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专业群“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11-02孙波吴勇黄燕刁家文汪青筑吕瑜环罗艳张世攀
孙波 吴勇 黄燕 刁家文 汪青筑 吕瑜环 罗艳 张世攀
摘要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为逻辑起点,立足新时代职教创新发展新要求,以“六业融合”为主线,围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等,进行农牧专业群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 农牧专业群;“六个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4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67
建设专业群,是实现办学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2016年以来,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扎根毕节、融入毕节、服务毕节,按照“学院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教师融入行业发展、学生融入岗位发展”的原则,对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以“畜牧兽医”为核心专业,带动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建设“农牧专业群”,为毕节市提供大农业产业发展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服务毕节试验区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满足现代农业多元化需求的“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 农牧专业群的组群
1.1 农牧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农牧专业群服务现代农牧业产业链,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服务产业链的中上游,面向现代畜牧业养殖、管理、经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岗位;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服务产业链上、下游,面向中草药种植、加工企业的加工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岗位;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服务产业链的下游,面向农产品加工、检测、包装营销等岗位;专业群面向毕节及贵州黔西北地区现代农牧业,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为贵州全省大农业、大畜牧和职教扶贫服务(图1)。
1.2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农牧专业群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核心,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支撑,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为保障,贯穿现代农牧业产业链。专业群面向贵州省毕节市区域现代农牧业产业链和智慧农牧业,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当地留得住、用得好,掌握现代农牧业种养殖、农牧产品加工、经营服务理论和技术技能,从事现代农牧业产业链对应岗位,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3 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群内3个专业具有共同产业行业背景,拥有共同资源,共享通识教育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群2019年建设了以畜牧兽医专业为重点的VR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能够为3个专业提供虚拟仿真共用实训平台和仿真实训教学软件资源;校内建有省级立项建设的农业电商产业扶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心、毕节市政府建立的人力资源公共实训服务中心等,能共同开展专业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服务;学校周边还有一批当地稳定的企业和产业园区,均服务于现代农牧业产业。
2 “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概述
“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积极吸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優点,运用现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育人”基本理论,紧密对接贵州省毕节市12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机协同。“六业融合”具体是指农牧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对接行业、服务产业、合作企业、优化专业、强化学业、规划职业”思路,形成以畜牧兽医、中草药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特色优势专业为主导的专业建设格局[1]。
3 “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的意义
3.1 “六业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是新职教扶贫的责任与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6—2018)》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截至到2019年底,毕节市尚有未脱贫人口40余万人,占全省未脱贫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此,“六业融合”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毕节市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毕节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也是贵州全省脱贫攻坚关键。
3.2 “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是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近年来,中国现代农牧业岗位呈现出技术技能定向化趋势,但涉农牧专业存在吸引力低、招生难的状况;毕业生存在企业文化缺、入职不适用、在岗不适应的现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毕节—广州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发挥学校和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多元主体作用和协同育人作用,面向毕节市区域内的现代农牧业,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现代农牧业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可推动区域农牧业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学院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立足毕节、辐射贵州的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产教融合的全社会共享平台、科技研发创新基地、终身教育和职业农民(四类人员)培训中心[2—3]。探索和实践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搭建现代农牧业职教体系桥梁,提升现代农牧业人才培养水平。
3.3 “六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对贵州农牧业专业群引领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农牧专业群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多方在教学内容、师资、场所及时间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探索生产与教学“六业融合”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现代农牧业专门人才开辟新途径[4]。探索和实践“六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订单培养基础上的优化,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局限于在合作办学企业工作,而是面向整个行业就业,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由于毕业生受到专门培养,专业思想牢固,技能扎实,工作稳定性强,就业质量高,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和职教界肯定。
4 “六业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路径
4.1 全面贯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受制于狭隘“应用观”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以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等有效衔接。
4.1.1 加强实践教学学分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比重 在2019年制定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到56%以上;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比例提高到63%以上。
4.1.2 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 在2019年制定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专门进行了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以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猪生产技术”为例:课程组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企业的规模养猪场实际生产岗位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5-03-01-01家畜繁殖员、5-03-02-01家畜饲养员、5-05-02-03动物疫病防治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依据,参考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及《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规模猪场生产岗位的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以养猪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养猪岗位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为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融合,培养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分析整理,将“猪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主要培养学生具备4项素质目标(1.吃苦耐劳精神;2.责任意识、法律意识;3.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4.团队合作意识);5项知识目标(1.理解猪场选址、规划、设计、布局的基本原则;2.理解猪种的外貌特点、生产性能、利用情况;3.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不同阶段猪的生理特点、饲养管理;4.理解猪场免疫基本知识、免疫方法和程序、疫病防治知识;5.理解猪场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猪场成本项目、费用种类);5项技能目标( 1.能进行猪场選址、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使用;2.能识别猪种、选择种猪、利用猪种;3.能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不同阶段猪的饲养管理;4.能进行程序免疫、疾病诊疗、疫病防制和生物安全管理;5.能根据猪场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经营管理猪场;每个技能目标又根据工作任务实施情况,细化为若干个任务目标、观测点)。
4.1.3 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照真实生产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整合、调整与评价课程。例如,“猪生产技术”课程组通过企业生产一线调研,按照“生产流程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情境分析—课程结构分析—项目课程分析”的思路,遵循猪生产规律和教学规律,将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归纳整理为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4个岗位、7个项目、44个典型工作任务;然后通过组织制定课程标准,将工作任务设计转化为学习情境,通过与课程匹配的教学条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4.2 全面贯彻“教学做创研”理念,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
“教学做创研”综合运用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和校外多方力量,遵循“理实一体、产训合一、虚实互补、开放共享”原则,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共建共享平台,通过与毕节当地现代农牧业龙头企业“贵州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纳雍源生牧业有限公司”“康泰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贵州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威宁东方神谷有限公司”“大方九龙天麻有限公司”“贵州黔草堂有限公司”等合作,形成了“六业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凝聚校企协同育人合力;突出专业群建设与服务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推进专业交叉、融合与渗透,加强专业群统筹协调,形成畜牧兽医、中草药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特色优势专业。以实际产业需求为宗旨,重开发、重技术、重工艺、重解决具体问题,通过“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健康服务中心建设”“羊肚菌的不同栽培模式和适应性观察”“铁皮石斛在毕节市3个县(区)栽培”等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帮助养殖户和生产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将这些应用性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科研支撑教学、反哺教学。
4.3 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引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全育人”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受制于“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份工作”的传统职业观,忽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以项目化的“三全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倡导“小人物”也要有“大生活”,培育学生终身受益幸福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实现从培养“技术人”到培养“社会人”的根本转变。农牧专业群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改变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兼顾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与非职业生活,提倡“小人物”要有“大生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积极倡导“幸福生活观”,推进“三全育人”全员覆盖。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将开发校本课程教材资源,通过组建“课程资源开发”专门教学团队、改革学分设置和课程模块、编著出版系列教材、开设选修课程,形成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按照“面向全体、兴趣导向、项目实施、分类指导”原则,完善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保障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4.4 全面贯彻“专业文化”体系育人理念,引领学院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针对高职院校文化对学生职业发展浸润引领作用缺失等问题,以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两级协同原则指导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农牧专业群在学院中率先开展“专业文化”打造,使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内化—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农牧专业群创新打造红色教育文化、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体育生活文化、阅读文化、“非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形成形式多样、和谐共处的校园文化系统;农牧专业群以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备“二素四能”(“二素”即素质和素养,“四能”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三农情怀”教育,增进学生对专业精神内涵的理解认同和学好专业的内驱动力,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平台涵育功能;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
4.5 建立运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
基于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理念,针对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共享性特点,农牧专业群紧密对接毕节市支柱产业,与紧密合作企业联合构建“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框架,搭建“基地+中心+工作室”育人平台,促进“企业—基地—中心—工作室—学院”之间贯通交融,落实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行业企业研发基地对接产业、职业、学业,研发中心对接各专业群和产品研发部群,师生工作室对接各专业教研室和项目开发组,建立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6 构建“课、证、岗、赛”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保障育人质量
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农牧专业群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基于行业、产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六业融合”共同开发的课程资源体系。“课”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证”是指毕业证书和专业相关的X证书,“岗”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专业核心能力、可迁移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赛”是把学生参加校内和校外个等级的职业能力大赛培训实践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每个学校的课程体系都有自己的特色,最终要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层通识课程群主要培养职业素质;专业平台课程群主要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培养专业技能;专业互选课程(方向课程)主要培养拓展、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基本原则是基层课程共享;中层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分立;高层专业拓展课程互选(图2)。
4.7 “基于三教改革”,开发课程资源
农牧专业群通过组建课程资源开发中心,进一步融合虚拟实训室、智慧教室、虚拟演播室、3D交互体验、专业微课制作室等,采用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开发全新数字化课程资源;推进平台+教学资源开发应用,以“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应用—资源运营”的思路,构建“循环、智能、自生长”的资源开发中心,推进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录像、视频资料、教学评价、师生互动、微课、慕课、课外学习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健全一線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探索建设空间课程,推动农牧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搭建农牧专业群课程资源开发平台1个,建设3个专业的7门专业课程,7门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已经开发上网使用,完成全部专业课的“课程教学标准”编制与试题库建设,实施教考分离,积极推进网络远程教育,实现校内农牧专业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新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现路径[J].江苏高教,2017(5):38-41.
[2] 左海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 (27):6-7.
[3] 李术蕊.传承精神 打造特色 提升内涵-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背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43-49.
[4] 丛秀云.创新会计文化“五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5(33):42-43.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