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合并肺栓塞诊断为肝吸虫病1例报告
2020-11-02江善明黄继康梁其栋
江善明, 黄继康, 梁其栋, 刘 斌
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 感染科, 广东 佛山 528305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活、饮食习惯各具特色,部分地区有生吃鱼虾等习惯,而肝吸虫病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受华支睾吸虫囊蚴污染的水产品,经口进入人体,在肝内胆管发育成虫所致[1]。肝吸虫病病初多无典型症状,临床以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严重者会导致黄疸、腹水。肝吸虫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近期本科室收治1例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合并肺栓塞病例,详细询问生活饮食习惯,结合肝吸虫镜检等,诊断为肝吸虫病,经过抗寄生虫治疗后获得治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6岁,广东顺德人,职员。因“大便不成形、腹胀1周”于2019年8月27日入本科室住院治疗,入院诊断“急性胃肠炎”。患者入院1周前出现大便不成形,伴腹胀、腹痛,外院检查白细胞29.0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2.6%,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达16.96×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58.30%)。在外院按急性胃肠炎诊治,予左氧氟沙星钠注射液、奥美拉唑注射液抗炎对症治疗2 d后,腹痛症状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仍有大便不成形,每天1~3次稀烂便,腹胀进一步加重,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于2019年8月27日来本科室诊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接触史及其他慢性病史,否认饮酒、吸烟史。体格检查:温度36.6 ℃,心率70次/min,血压120/84 mm Hg,呼吸18次/min。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压痛、叩痛。检验结果提示,白细胞30.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27.8%,单核细胞百分比2.7%,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57.9%,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7.48×109/L;C-反应蛋白 19.47 mg/L;肝功能:ALT 24 U/L,AST 21 U/L,GGT 36 U/L,ALP 79 U/L;甲胎蛋白、癌胚抗原、D-二聚体、HBV及HCV标志物、HIV抗体以及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图1):脂肪肝声像,肝内片状低回声区(其中最大病灶大小约38 mm×29 mm),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增强CT(图2):(1)增强扫描肝脏多发低强化区(较大一个位于肝SⅣ段,范围约30 mm×48 mm),初拟炎症性病变。(2)考虑右下肺肺动脉血栓形成。遂立即进行肺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3):结果显示右下肺肺段动脉栓塞。
因患者多次出现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考虑寄生虫感染可能。经追问病史,入院前2个月有多次进食生鱼肉片史,遂进一步大便镜检找寄生虫卵。结果显示:检出华支睾吸虫卵。8月28日开始予阿苯达唑0.4 g,2次/d,口服进行驱虫治疗,服药1周。同时,予制动、心电监护、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无咳嗽、胸痛、气促、发热、咳血等症状。9月2日复查相关指标,白细胞14.26×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5.27×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7.0 %;D-二聚体0.50 mg/L。患者大便次数减少,腹胀缓解,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于9月7日出院。出院后仅给予阿苯达唑0.4 g,2次/d,口服治疗1周。9月13日患者门诊复查,白细胞10.92×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40×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2 %;D-二聚体0.30 mg/L。复查腹部B超(图4):脂肪肝声像,肝内片状低回声区(其中最大病灶大小约29 mm×29 mm),较前明显缩小。复查肺血管CTA(图5):右下肺动脉未见充盈缺损。
2 讨论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肝内胆管所造成的寄生虫病,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受华支睾吸虫囊蚴污染的淡水鱼虾产品导致,华支睾吸虫囊蚴进入肝胆系统,在胆道发育并产卵,成虫后,机械刺激或代谢产物刺激肝内小胆管引起消化系统症状[2]。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发病之初,多无典型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皮肤黄疸、肝腹水形成,慢性不愈者易发生胆囊炎、肝硬化,甚至胆管癌、肝癌等[3]。
此病例中,患者为青年男性,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多次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腹部B超显示片状低密度影,肺血管CTA提示右下肺动脉栓塞。最后结合患者饮食习惯,通过大便镜检发现华支睾吸虫卵而得以诊断。因此,患者饮食习惯是诊断肝吸虫病的重要线索。我国广东省顺德地区喜食“鱼生”(即未经加工的生鱼片),为肝吸虫病高发区[4-5],本例患者就是由于短期内多次大量进食未经加工的生鱼片,而感染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囊蚴进入人体后,其作为抗原或产生的免疫复合物作用于致敏淋巴细胞,分泌含有嗜酸性粒细胞生成素的物质,这类淋巴致敏因子接着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从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6]。本病例中,还出现白细胞曾一过性升高,高达30.18×109/L,可能与感染肝吸虫后,虫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关。
肝吸虫成虫进入肝胆系统后,引起肝细胞凋亡、坏死等病理变化,B超和CT检查中可表现为胆道梗阻、胆管扩张或肝脏低密度灶[7]。本例患者腹部B超显示多发低密度病灶可能与此有关。病程中肺血管CTA检查发现有右下肺肺动脉栓塞,经文献检索肝吸虫病出现侵害肺部引起肺动脉栓塞甚为罕见[8]。肺栓塞多由下肢静脉栓子游离至肺动脉诱发,脂肪栓、空气栓、细菌栓等亦可诱发,此病例主要是由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并发症引起[9],患者血常规检查中多次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而经抗寄生虫治疗后,肺栓塞消失,嗜酸性粒细胞降低恢复正常,因此推测嗜酸细胞增多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原因。同时,华支睾吸虫囊蚴及其代谢或可直接导致肺动脉栓塞,即肝吸虫成虫进入肺动脉异位寄生,目前尚无证据,肺部介入病理检查才可明确。
目前,临床医生对肝吸虫病尚未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特别是在肝吸虫病低流行地区,检验医师缺乏经验,虫卵检出率低,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检查,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胆囊炎、肝炎或肝癌等。临床医生应充分结合本地肝吸虫病流行情况、居民饮食习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尽早诊断。肝吸虫病的主要治疗是广谱驱虫药,以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为主,急性期治愈率较高,可有效减少肝吸虫病所致的肝硬化、胆管癌和肝癌等。
作者贡献声明:江善明负责课题设计,资料分析,撰写论文;黄继康、梁其栋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刘斌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