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膏肓穴古代文献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2020-10-31陈晓静杨旭光张珍珍韩方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单穴配穴灸法

陈晓静,杨旭光△,张珍珍,韩方正

(1.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8;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

膏肓首见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1]”膏肓穴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向内对应心膈之间,主要治疗病入膏肓之重疾、虚证等。古代文献中对膏肓穴的记载非常丰富,但历代医家对其临床应用仍有颇多争议。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膏肓穴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其主治、腧穴配伍规律、刺灸法及禁忌等,以期提高临床应用膏肓穴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第5版)[2]收录的 1156部中医古籍中进行数据检索,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以“膏肓”作为检索词收集相关条文,整理归纳并录入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标准

有关膏肓穴单穴主治病症的条文;膏肓穴配伍应用的条文;膏肓穴针药并用的条文;有关膏肓穴治疗疾病的医案;有关膏肓穴的刺灸法及刺激量的条文;膏肓穴禁忌的条文;膏肓穴用于预防保健的条文;歌赋中记载膏肓穴主治的条文。

1.3 文献排除标准

膏肓穴应用于定位归经的条文;有关膏肓经穴歌、顺序的条文;膏肓意为病势、病情危重的条文;膏肓意为脂肪意义的条文;有关膏肓典故的条文;解释膏肓释义的条文;引用其他古籍、重复的条文。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纳入的文献按照文献出处、文献原文、腧穴配伍、单穴主治、配伍主治、刺法、灸法、刺激量、禁忌为分类依据,录入Excel表格中建立数据库并对这些条文进行统计分析。

1.5 病名、腧穴名称的规范化

病名的规范化:不同古籍中对同一疾病的病症有着不同的描述,需对同一疾病不同病名进行统一、规范化命名。病名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3]《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4]进行规范统一,所有病症根据《中医内科学》[5]《中医妇科学》[6]《中医耳鼻咽喉科学》[7]等进行拆分归类。

腧穴名称的规范化:在历代古籍的记载中,许多腧穴使用的是别名、简称等,需根据国际标准通用的腧穴名称将其规范化。如“中管”规范为“中脘”“下三里”规范为“足三里”“太敦”规范为“大敦”“食仓”规范为“胃仓”等。

2 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条文289条涉及77部古籍。膏肓穴主治条文225条包含38种病症,涉及内外妇五官科及补养保健之法。膏肓穴单穴主治条文61条,配伍应用条文164条,配伍使用腧穴99个,频次达733次。膏肓穴刺灸法条文163条(与主治相关条文有重叠),使用治疗方法5种。

2.1 膏肓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表1示,膏肓穴单穴主治条文61条,主治病症12种,包括肺痨、哮喘、咳嗽、肺痈、反胃、积聚、虚劳、腰痛、遗精、不孕症、胎动不安、产后发热及保健补养之法。从结果可以看出,膏肓穴治疗中医内科病症46次占75.41%,妇科病症3次占4.92%,保健补养之法占19.67%,尤其善治内科病症里的肺系病症和气血津液病症,肺系病症出现频率最高,占所有病症的32.79%(20/61),气血津液病症即虚劳症紧随其后,占所有病症的31.15%(19/61)。

表1 膏肓穴单穴主治病症表

2.2 膏肓穴配伍主治病症分析

表2示,膏肓穴配伍主治条文计164条,包含病症37种,其中治疗中医内科病症154次,占所有病症的93.90%,排在前10位的病症为虚劳、肺痨、梦遗、咳嗽、哮喘、噎嗝、疟疾、背痛、腰痛、癫狂。与单穴主治规律相比较,膏肓穴配伍后主治仍以肺痨、虚劳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涉及五官科、外科以及神志系统病症,如耳聋、乳肿痛、癫狂等,说明膏肓穴在配伍后扩大了其主治范围。

表2 膏肓穴配伍主治病症表

2.3 膏肓穴配穴及归经分析

表3示,通过整理归纳发现,古籍中膏肓穴的配穴共有99个,配伍频次高达733次,腧穴归经包括十四经脉及经外奇穴,配穴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主要治疗肺系病症。膏肓穴配穴频次排在前20位的腧穴,从总体配穴归经来看,足阳经、任督二脉的腧穴较多,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的使用频率最高。

表3 膏肓穴配穴与归经表

2.4 膏肓穴治疗方法应用分析

表4示,与膏肓治疗方法相关的条文共计163条(与主治条文有重叠部分),治疗方法5种,包括单纯灸法144次(骑竹马灸3次)占88.34%,毫针刺9次占5.52%,火针1次占0.61%,刺血4次占2.45%,药敷11次占6.75%,以灸法为主要治疗方法。

表4 膏肓穴治疗方法表

除以上治疗方法外,在古籍中还载有运动疗法如五运膏肓穴,即将两肩转动7次,带动膏肓穴经气的运行,以防病保健,治疗一身诸证。膏肓穴灸法刺激量的条文有40条,刺激量分为12种,包括3壮、7壮、9壮、百壮等,其中排在首位的为百壮占27.5%。在古代文献中记载施灸时间的条文有3条,分别为丁亥至癸巳、6月癸亥日亥时和强调在春秋冬季节施灸治疗男子梦遗失精。古人在注重灸法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强调取穴的准确性,其中就有条文记载“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以保证取穴准确,并提出取穴准确的基准是首先按压处有酸麻感,再将两手搭肩膀上暴露其穴,遂即灸之。

膏肓穴的禁忌症在古代文献中也有提及,其中包括膏肓穴禁针宜灸,在治疗肺痨病症时提出灸后忌生冷、煎爆热食、戒房事、避风寒,保持心情舒畅等。更有医案记载肺中有躁痰导致吐血时灸膏肓穴而贻误病情,提出此时忌灸,防止滋阴作壅耽误病情。

3 讨论

在腧穴主治规律方面,腧穴既可以治疗本经所属脏腑病症,又可兼治与本经相关的脏腑经络病;既能治疗局部病症,又能治疗经脉循行所过远端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膏肓穴单穴主治病症里,其善于治疗邻近部位的肺系病症,这正印证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膏肓穴在经过配伍后,则扩大了主治范围。《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至耳上角……从巅入络脑……络肾,属膀胱”,故膏肓穴治疗耳聋、癫狂病症正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体现。在经脉络属上,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因此膏肓穴在治疗肾系病症方面体现其优势,占所有病症的10.98%,这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在腧穴配伍方面,足三里出现频次最高占8.64%,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善于调气和血,治疗一切虚损病症,两两相配,相须为用,更有利于发挥腧穴的特性。

另外,在古籍中提到的膏肓穴治疗方法共计5种,以灸法为主,其中膏肓穴刺血疗法占2.45%。《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因此膏肓穴挑刺放血对于毒热实邪闭结之急症有奇效,可疏通气血、调和阴阳[8]。故在临床上可以增加使用此法的频次,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方便。

综上所述,膏肓穴的主治规律以近治作用为主,同时也体现了循经主治的规律。在膏肓穴的主治、配伍、灸法、灸量及治疗方法上,古代文献中都有详尽的描述,这为现代临床的应用提供了极大方便,更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但仅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 1156部中医古籍中进行数据检索,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主治病症方面,古人亦没有对疾病划分证型,所以对膏肓穴的应用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供临床所应用。

猜你喜欢

单穴配穴灸法
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单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
单穴治疗颞颌关节炎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对位配穴”的临床应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