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2020-10-30张晨亮路瑜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张晨亮 路瑜

摘要: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以计算机专业课程《web前端技术(HTML5与CSS3基础)》相关专业背景为切入点, 围绕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0-0072-02

1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课程思政落地,在高校課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促进各门课程深入挖掘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广大教师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课程思政是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润物细无声地落实立德树人的全方位发展理念。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教学的灵魂,是一种思想引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深入挖掘提炼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教育功能,并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统一, 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构成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思政元素的分类

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将课程思政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专业课程如何挖掘思政点呢?

思政元素包括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实现中国梦,中国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青年学生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革命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

3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围绕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以“WEB前端技术(HTML5与CSS3基础)”课程相关专业背景为切入点,让学生们不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国家需求,延伸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高涨课堂上师生双方热情,形成了以“探讨式、参与式、实践式、参观式、竞赛式课堂”为平台的“又红又专”IT栋梁培养新路径。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原有课程之中,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发生作用,最终实现“思政育人”的课程目标。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从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导入思政内容,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生理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主题和内容,明确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将达到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等。

以计算机专业课《web前端技术(HTML5与CSS3基础)》第一单元“初识HTML5”为例,此单元教学内容为“HTML5”素质目标确定为四个:(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精神;(2)培养学生编码的规范意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4)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2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以计算机专业课《web前端技术(HTML5与CSS3基础)》第一单元“初识HTML5”为例:

3.2.1思政元素融入点:课前准备

思政元素—劳动精神、岗位意识。

学生要按时完成签到,将桌椅、电脑、教材摆放整齐,检查上课用软件是否正常运行等。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按时签到,检查软件是否正常运行,让学生树立岗位意识。通过参与教室整理等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3.2.2思政元素融入点:HTML5开发工具介绍

利用HTML5和CSS3进行网页制作,采用便捷的开发工具会让网页开发更方便,本知识点对常见的网页开发工具进行介绍。

思政元素—中国精神。

教学方法:通过国产软件HBuilder开发工具的介绍,让学生了解HBuilder为国产编辑器的曙光,强调中国程序员要有责任和义务去开发国产的编辑器,让中国的编辑器打败其他编辑器进入主流编辑器,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祖国的IT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资源:HBuilder编辑器介绍视频。

3.2.3思政元素融入点:典型网站赏析

通过网站赏析,学生了解网页的布局、色彩搭配和元素構成。

思政元素—红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以学习强国网站为例,分析网站的页面内容、元素、布局、风格等,渗透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中国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学资源:学习强国网站。

3.2.4思政元素融入点:HTML5文本控制标签的使用

讲解利用HTML5文本控制标签:标题标签、段落标签、文本格式化标签实现在网页中格式化文本的方法。

思政元素—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中国精神。

教学方法:利用文本控制标签进行文字网页制作,网页内容展示内容“幸得有你,山河无恙!致敬每一位逆行的白衣天使!”“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抗疫英雄先进事迹等内容,提升学生对抗疫英雄的敬意,体会抗疫医护人员敬业和奉献精神,以及中国一定战胜疫情的决心。

教学资源:抗疫英雄故事、抗疫视频、图片、文字等。

3.2.5思政元素融入点:编码实战——完成HTML5百科页面的设计和开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HTML5百科页面的设计和开发。

思政元素—民族精神、工匠精神。

教学方法:以华为企业编码规范为标准,学生编码要严格遵守编码规范,渗透华为精神、民族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国内科技发展的突出实力,增强高校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要不断修改,在不同浏览器中多次测试,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教学资源:华为5G技术介绍视频,华为故事等。

3.2.6思政元素融入点:课后作业

课后任务为完成一个小型网站首页的设计。

思政元素—创新精神、服务意识。

教学方法:在作业布置方面,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型网站首页的设计,作品要求网站要有公益性质、服务性质(如提升老百姓精神文化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教学资源:公益网站等。

3.2.7思政元素融入点:教学评价

阶段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体、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作品设计、参与程度等考核指标外,还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考核。

教学资源:融入思政的教学评价量规。

课程思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依靠课程背景讲思政,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web前端技术(HTML5与CSS3基础)》课程中,将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意识、服务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以及岗位意识、职业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培育了学生政治觉悟,爱国之心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张晨亮(1981—),女,河北阳原人,本科,讲师,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