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诚信的道德激励与法律保障
2020-10-30李玲向东刘双越程文李鑫鑫
李玲 向东 刘双越 程文 李鑫鑫
摘要:高校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论述了高校在道德与法律两个方面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对高校的学术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高校存在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术诚信;道德;法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0-0014-02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不断地出现论文造假等与学术诚信相关的问题,本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探究。
1高校学术诚信的现状
1.1调查过程
以教师与学生双视角分别设计问卷,经过试调查和修改,将问卷分别发放。教师版问卷发出200份,有效回收175份,有效问卷占87.5%;学生版问卷发出350份,回收317份,有效问卷占比90.57%,问卷回收符合调查要求。
1.2调查结论
1.2.1是否存在学术诚信的问题
在学生版调查问卷中,在被问及“在你看来大学生主要有哪些缺乏学术诚信的行为?”选择“考试作弊”的占总人数的83.1%;选择“论文剽窃”的占总人数的71.8%;选择“作业抄袭”的占总人数的83.1%;选择“网上购买”的占总人数的54.23%;选择“其他”选项的占总人数的25.35%。在教师版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您觉得教师会有哪些学术不端行为?”这一多选题中,选择“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的占总人数的45.2%;选择“一稿多投”的占总人数的44.05%;选择“在未参加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的占总人数的60.71%;选择“拼凑论文”的占总人数的73.81%;选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并以自己个人名义发表”的占总人数的34.52%。
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以及作业抄袭等;教师出现学术不端则主要体现为拼凑论文和在为参加研究的论文署名。
1.2.2学术诚信问题的原因
在学生版调查问卷中,在被问及“您认为造成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一多选题中,选择“缺乏学术道德引导”的占总人数的67.6%;选择“学习压力大,功利主义思想”的占总人数的73.94%;选择“学校缺乏监督,失信成本低”的占总人数的68.31%;选择“学风浮躁,无心学术”的占总人数的71.13%;选择“其他”的占总人数的18.31%。在教师版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您认为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有哪些原因?”这一多选题中,选择“缺乏学术道德引导”的占总人数的39.29%;选择“教学压力大顾此失彼”的占总人数的54.76%;选择“功利主义思想”的占总人数的59.52%;选择“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占总人数的57.14%;选择“自身学术水平不够”的占总人数的50%;选择“受身边同事和学术研究氛围的影响”的占总人数的51.1%;选择“目前出版体制的问题”的占总人数的38.1%。
学生学术不诚信的主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学风浮躁、无心学术,学校缺乏监督以及缺乏学术道德的引导;教师出现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是功利思想的驱动,自身水平的局限,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和受身边的氛围影响。
2学术诚信存在的问题
2.1学术诚信问题的类型
从调查的结果分析,当前学术诚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术虚假化、学术商业化、学术泡沫化。学术虚假化是指学生由于自身储备知识有限或出于其他原因通过大量甚至完全借助别人的学术成果等不具有独立创作性特征的手段完成的学术作品。学术商业化是指学术成果脱离本应具有的求真的实质而体现出明显的盈利目的性。而学术泡沫化是指单纯追求表面意义上的学术成就,完全剥离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实践性等特征在内的学术品质。
2.2学术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
2.2.1道德方面
(1)学术素养较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业和教学过程中普遍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大部分本科生不具有良好的自制力,有些教师忙于校外兼职或者责任心不够。学术创作活动与功利直接或间接挂钩,注重虚假的外表。
(2)学术压力普遍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毕业论文等直接影响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促使许多学生在压力下实施学术不诚信行为。高校评价制度的存在重量而不重质的倾向也是主要原因。
(3)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浮躁风盛行的学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和教师学术创作的思想和状态。在创作高质量的学术作品这一难题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2.2.2法律方面
(1)立法不完善。目前在我国规范学术诚信的规范性文件不是很多,且这些文件所涵盖的范围较为表面化,没有从更深层次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强制性、针对性和合理性。团队合作、多人合著等产生的新型学术不端问题也缺乏规定。
(2)落实不到位。1)技术的局限性。查重代价高,难以防范。而且查重依照不同的标准存在不同的结果,具有选择和不确定性。而且只能查出过去的不端行为,缺乏对潜在学术不端行為的约束。2)监管力度较弱。一是学术失信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二是当失信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时,对失信行为进一步蔓延造成很大的影响。
3改善学术诚信问题的建议
3.1道德激励
道德激励是通过自律方式来解决在学术诚信方面的问题,是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式。
3.1.1强化宣教的作用
加强道德素质的宣传教育,通过宣教不断强化师生对于学术诚信的认识,在学术活动中坚守底线。如在高校对学生开设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并使其成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何为学术诚信,同时知道何为学术失信。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在潜移默化的,正所谓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同样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如开设针对于教师的专题讲座。
3.1.2建立学术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学术评價体系,对不同的学者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一味追求名利而不顾及素质教育,不能以量来评价学术成就,应当以素质教育为重。如将学生的学术性创新活动纳入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社团和创新实践[1]。将诚信纳入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之中,例如在北京大学的“一票否决制”中就明确规定:凡是候选人曾有过比较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对于他们的晋升、录用、项目审批等实行一票否决[2]。
3.1.3鼓励对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
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要实施诚信教育,就必须加强诚信教育研究[3]。想要改变高校的学术失信问题,前提是要了解学术诚信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本,从而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在根本上改变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2法律保障
在国外,有许多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规范学术诚信法律制度,比如。德国制定了《关于提倡良好科学实践和处理涉嫌学术不端案件的指南》(1998),英国制定了《科学家通用伦理准则》(2004年)等[4],其从不同的方面规定了不同的法律后果,而我国却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学术诚信的法律体系,并且现有的法律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本文建议健全立法,完善学术诚信的法律体系,制定《学术诚信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填补空白区,提高违法成本,降低甚至免除不必要的守法成本,完善相关的执法和监督程序,有效地实施相关法律制度。
学术诚信危机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还是一个与社会的法律制度相关问题。治理学术诚信危机,应以道德激励为根本,以法律规范为手段,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提升我国的学术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向东.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专业社团的精细化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7(7):19-21.
[2]谭春英.高校教师诚信危机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征信,2013(9):61-63.
[3]刘丽.大学生诚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7):128-130.
[4]周光礼.学术诚信的培育:道德激励与法律保障[J].中国高校与科技产业化,2010(6):14-16+31.
(责编:赵露)
课题来源: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术诚信的道德激励与法律保障》(X2019060)
作者简介:李玲,女,湖南娄底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指导老师:向东(1976—),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教育、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