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020-10-30罗鸿染
摘 要:為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以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本研究对贵州省大学生进行便利抽样,针对45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对目前该群体手机依赖、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倦怠的现状以及三者之间互相的关系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贵州省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有显著正向影响。(2)贵州省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3)贵州省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负向影响。(4)贵州省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影响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手机依赖;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大学生;中介作用
一、引 言
当前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因为自身强大的功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愈加便利,也让人们生活中无法离开手机。国内有部分学者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使用率高达99%以上,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且有90%以上的大学生在不宜使用手机的场合使用手机,给学习带来了很大影响。手机依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对于学习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超过60%的学生对上课没有事做的时候玩手机,也有超过15%的学生觉得上自习玩手机,在研究调查的结果中发现研究样本中几乎所有学生对于在课堂上或者自习室中使用手机都是正常行为,并且此研究中还指出手机已经成为影响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甚至是学生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也与学习倦怠状况息息相关。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在近几年有研究指出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在此研究将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进行了相关分析,在相关分析中手机成瘾的总分与学习倦怠的总分的数据显示,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并且学习倦怠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
张兴伟与沈绮云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也越加严重。在研究中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学习倦怠的所有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手机依赖中除了心境改变与学习倦怠的成就感低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以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心境改变四个维度分别都与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显著相关。可以从此研究看出手机依赖不论是每一个维度还是整体都与学业倦怠有显著相关,他们对手机的依赖抑制了正常的学习行为,而对于手机的依赖加重了他们对学习的厌倦情绪,因此手机依赖和学习倦怠是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1]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假设:
H1: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
甘启颖的研究探究了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此研究中作者对手机依赖的四个维度与自我效能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相关分析数据可知手机依赖四个维度分别与自我效能有负向显著相关的关系。在结论中作者总结了研究结果得出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自我效能对手机依赖有直接并且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体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发生手机依赖情况这与其他类似的研究发现的结果一致。[2]
学者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为了组织和实施特定的目标,对实施过程中自己所具有能力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作用机制表明人们总是回避超过自己能力的任务,更乐意承担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手机正好是一个逃避现实困难的场所,当一个人自我效能水平低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手机依赖情况。其结果与前文中研究结果类似,结论均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研究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对在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上有极显著的差异。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假设如下:
H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学习倦怠的出现与很多因素都有关,主观幸福感、人格因素、应对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预测学习倦怠。国内的研究中作者对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做了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数据发现自我效能感除了与学习倦怠中行为不当不是显著相关外,与学习倦怠总体和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两个维度均为负向显著相关。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假设如下:
H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
倦怠是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冷漠、低自尊等消极心理的表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应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者缺乏学习兴趣等因素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结构、理论模型及其测量工具的现有研究中,。Chemiss的研究中证明了职业倦怠对于个人的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等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国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学习方面的,如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的研究、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能力的影响等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社会认知起到了正面的积极作用,而自我效能感始终是以中介因子存在与这些研究中,因此,本研究也将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因子。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假设如下:
H4: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手机依赖对学业倦怠的关系有中介作用。
综合本章节对各研究的分析内容以及过去的研究对背景变项的分析,我们提出假设如下:
H5:不同性别在手机依赖、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上有显著差异。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最初是由英国的高尔顿创立,1882年时他在英国伦敦设立了人类学测验实验室,把需要调查的问题都印成问卷发放出去以收集资料,从此人们探索社会现象规律时多了一种新的工具,即问卷调查法。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本量表由熊婕等人编制而成,量表针对的群体为大学生。本量表共16题,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其中四个维度中戒断症状的重测信度为0.85,突显行为的重测信度为0.75,社交抚慰的重测信度为0.76,心境改变的重测信度为0.79。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得到四个因子方差解释贡献率为54.3%,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采取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在该维度上的状态越明显。[3]
学习倦怠量表
本量表由连榕等三位学者编制。根据职业倦怠量表的三个维度:“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连榕等人编制出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为三个维度的学习倦怠模型,而三个维度均与MBI维度意义对应。而由大陆学者连榕等人所编制的学习倦怠量表更适合在大陆使用。
本量表总共有20个题目,信度为0.865,其中三个分量表:情绪低落量表、行为不当量表以及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量表信度分别为:0.812、0.704以及0.731,并且在研究中作者对量表信效度进行了详细的检验,表明该量表拥有良好信效度。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的表示学习倦怠状况较为严重。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量表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与同事1981年提出后在1997年修订,中文版最早在1995年Schwarzer教授与张建新在香港一所大学的大一年级学生群体中使用,该中文量表共有10个题目,采用Likert4点量表评分形式,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一周间隔的重测信度为0.83。
本文中以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定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若通过上述分析可得知变量之间相互已存在线性关系,则可以对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起包含手机依赖、学习倦怠和外倾性程度的回归模型,从模型结果探究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习倦怠的影响,同时探究自我效能感在手機依赖和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效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中差异不显著,因此本研究以性别作为自变量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作为因变量来分析,以探究贵州省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本研究针对手机依赖、学习倦怠以及自我效能感三者及其维度间进行相关分析,手机依赖及其各个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其各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同时手机依赖及其各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也存在显著的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及其各个维度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但是手机依赖中的戒断症状维度与学习倦怠中成就感低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分析表4.2中的回归分析模型,自变量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模型为M1,在此模型中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自我效能感对手机依赖会产生负向影响。
手机依赖、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模型为M2与M3。在这两个回归模型中,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之间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手机依赖对学习倦怠有正向影响。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共同作用与学习倦怠的模型中,回归系数均显著,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在手机依赖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共选取468名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贵州省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学习倦怠以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三者之间存在的互相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确认了自我效能感在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关系中存在的中介作用。得出结论如下:
自我效能感在手机依赖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手机依赖的四个维度中,戒断症状和心境改变两个维度的情况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较为普遍,并且手机依赖程度也相对严重,针对目前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学习倦怠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学习倦怠状况在当代大学生群里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学习倦怠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是巨大的。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并且为了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本研究者总结问题如下:
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问题发生也是由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足,自控力不足,导致控制不住对手机的使用,也无法在学习时提起精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自律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强调,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每一步的教育都融入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的情况
本研究由于时间、人力和物力等的限制,研究对象仅仅选取了贵州省的三所高校进行研究,对于贵州省大学生群体来说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误差,希望未来能够扩大研究范围,能够选取更多地区及更多高校的样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从而增加结论可信度,提供更加可信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兴伟、沈绮云.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基于高职生的一项实证分析 [J]. 职业时空,2015 11(10):96-99.
[2] 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 心理卫生评估. 2012(3):222-225.
[3] 甘启颖. 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关系剖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30(6):61-64.
作者简介:罗鸿染,泰国博仁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