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联动助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
2020-10-30陈永飞
陈永飞
【摘 要】綜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校本化开发,教师本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是受当前教育现状和教师个人能力、意愿等多种因素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行校际联动开发和实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校际联动开发可通过建团队、定目标、立制度、分任务、共完善、试运行及推实施等几个环节展开。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校际联动;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6-0133-02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needs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Teachers should be the main bod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owever, affected by the current education status and teachers' personal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imary school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mplements inter-school linkag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s a way worth trying. Inter-school linkage development can be carried out through several links such as team building, goal sett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task division, total improvement, trial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Keywords】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Inter-school linkage; Development
一、校际联动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背景
作为一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非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走入社会、走进生活,通过参与真实和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价值认可、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及创意物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也就是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活动主体、活动环境及活动内容,但地域差异造成学生的活动环境各不相同,成长经历与环境的不一样也造成学生个体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最多、对学情最了解、对教学环境最熟悉的群体,既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理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最为理想的主体。但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多数由学科教师兼任。他们受传统学科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的重心往往偏向于学科课程,教学手段也都习惯按统一的教本执行,教学观念难以突破学科壁垒,甚至很容易产生“学校教育就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就是大三门教学(语、数、英)+小三门教学(音、体、美)”的认识误区。因此,大多数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未能有效更新,课程开发意识较为薄弱,整体的课程开发能力也大受影响。这造成不少学校存在缺课程、缺师资、缺资源、缺经验等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质量同样受到影响。
一项对数十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县级参培教师的调查显示:近九成的教师有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动意愿,但是有独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主动意愿的仅1人,而有联合开发意愿的超过九成。他们给出的理由主要是担心个人的课程开发能力不够和精力有限。这些参加培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尚且如此,其他兼职教师更不用说。而作为小学教师,在学校均要担任多种角色,任务繁杂,所以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无疑,校际联动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既能发挥教师优势,又能解决上述困境,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二、校际联动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际联动,是指有相互关联的两个以上的学校之间展开的联合行动。这些关联的学校,都具有一定的同类借鉴或异类对比等内在关系。他们之间既可以是地理位置的关联,也可以是学校规模、办学理念、特色的关联,还可以是业务的关联,比如总校与分校、分校与分校或独立学校之间等。校际联动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不仅可以联合多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资源,还可以整合关联学校的其他资源,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提升。
三、校际联动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一)构建课程开发团队
校际联动开发校本课程,离不开团队的构建。以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和提升课程质量为目标,构建相对固定的校际联动课程开发团队是必要前提。这种校际开发团队,既可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自主串联形成,也可在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引领下,由学校牵头,以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为核心组成。
(二)确定课程目标任务
校本课程虽是个性化课程,但其适用学校范围并不仅限于单所学校,具有共性特点的多所学校都可适用。因此课程开发团队首先要确定所开发校本课程的适用对象、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学生发展方向、挖掘课程资源、选定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目标,进而明确课程开发任务。
(三)形成课程开发共识
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前,课程团队对课程开发内容、方法、时间、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研讨和统一的规范、部署,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对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是校际联动校本课程顺利开发的一种保障。
(四)分工协作,开发课程
开发团队根据课程目标和总体任务选定主题,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及实施全过程,包括材料准备、场地考察、实施形式和可行性等进行充分论证,根据课程结构和教师特长,分解、落实课程开发任务。任务的分解,要注意主题活动的难易度、活动过程的完整性和活动之间的有机衔接。教师既可独立开发部分课程内容,也可与他人协同开发完整的课程内容。
(五)集体研讨,整合课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培训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来实现资源共享,对各自的开发任务或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使课程各个环节之间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课程或课程体系。
(六)试行调整,优化课程
实践是检验课程的最终标准。校际联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初步整合完成后,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试行课程。教师根据活动准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与目标达成、指导方法与评价手段、活动保障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要素对课程进行集体会诊,给出多角度的系统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进行再一次的调整和完善。
(七)总结经验,应用课程
课程价值必须通过课程实施来体现。试行后的课程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仍未实现课程的真正价值。课程开发团队要把完善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推广实施,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本課程的实施中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校际联动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收获
校际联动开发的“知家乡、爱家乡、为家乡”系列等多个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多所关联学校开展,并曾先后在省、市级优课竞赛获奖或在研讨活动中展示,大大拓展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在不同层面的整体提升,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获得了良好的课程效应。总之,校际联动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校际联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立项编号:D/2018/02/18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2017.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