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家庭教育策略
2020-10-30高秀岩
高秀岩
【摘 要】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念,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适合孩子个性差异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利用家庭生活点滴,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创设社会实践机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作用,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为孩子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6-0008-02
【Abstract】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receiving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should overcome the misconceptions in family education, apply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s and correct educational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personalities, and take advantage of family life.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school education, create socia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maximize the role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o-education, improve children's ability to liv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integration into society.
【Keywords】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Family education strategies
蘇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可见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智力障碍儿童(以下简称智障儿童)因为精神发育不全或者智力发育迟缓,存在适应行为障碍,更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
一、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一)身体素质
大多数智障儿童身体发育整体状况低于正常儿童,特别是中度、重度智障儿童常伴有心脏病、癫痫等其他疾病,致使身体素质差且呈下降趋势。
(二)认知活动特点
智障儿童认知活动特点:感知感觉迟钝、主动性差;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记忆速度缓慢、不牢固;语言发展迟缓,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差;思维缺乏目的性、灵活性;情感不稳定、兴趣单一、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严重;适应性行为出现较晚、缺陷行为较多,生活适应能力普遍较差。
二、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错误观点
由于部分家长对智障儿童教育康复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智障儿童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家庭教育,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一)家长无法正视智障儿童的缺陷,产生绝望、放弃心理,剥夺了其接受教育的权利
智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其自身成长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而部分家长发现孩子智力发育异常以后,先是四处就医,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医教康复后发现效果达不到预期,就会产生失望甚至绝望情绪,从心底里放弃了教育孩子,学前教育甚至学龄段的教育都不愿提供给孩子,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二)家长出于自责心理,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保护,耽误了孩子的品德养成和能力的发展
家长把孩子的残疾归咎于自身,出于强烈的自责和愧疚心理,对孩子百般溺爱,有求必应,甚至包办了孩子的穿衣、铺床、叠被等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剥夺了孩子学习自理自立、提高生活能力的机会,养成了懒惰自私等不良习惯。
(三)家长对孩子教育期望过高,且不能持之以恒,失去对智障儿童教育的耐心与信心
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智障儿童教育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收效缓慢的过程。由于部分家长不了解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再加上康复心切,期望过高,臆想通过学习、训练,使孩子的智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当有的家长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孩子的康复效果不能迅速显现出来时,就会对自己的教育产生质疑,出现急躁情绪,失去对教育孩子应有的耐心和信心,阻断了孩子通过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性。
(四)把教育孩子的期望寄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
有部分家长存在“家长管养,教师管教”的观念,把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认为把孩子送进培智学校,学校和教师应该承担孩子教育康教的全部责任,对学校教育只提要求,不做配合,家校教育脱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原因导致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长走出误区,调整好心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掌握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一)摆正心态,坚定信心
现实生活中,特殊儿童因自身缺陷,如果经常遭受周围人的歧视,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出畏缩、压抑或极端等消极心理和行为,使他们很难融入生活、全纳于社会。家长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一定要正确面对孩子残疾的事实,既不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又不溺愛迁就、百依百顺,更不能歧视嫌弃、放任自流。家长首先要树立信心,保持耐心,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既从生活上悉心照顾,又从精神上给予关爱,从孩子实际出发,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克服急功近利思想,用爱心浸润,静待花开。
(二)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家长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包括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智障儿童教育训练方法、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以及特殊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及时更新特殊教育观念,保证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科学有效,不偏离正确轨道。
(三)处处用心,生活育人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家庭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把家庭生活中的点滴作为教育契机,并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对孩子多一点儿陪伴,多一些交流,让孩子体验亲情,培养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只要家长有心,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的好时机。
(四)实践锻炼,适应社会
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各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到社会公共环境中学习体验。如带孩子到商场,教他学习购物知识;带孩子到公交车站,学习如何乘坐公交车;带孩子到朋友家,学习如何文明做客……走出家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会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家校携手,共同育人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学校一起结合孩子实际制订个性化“一人一案”康复教育计划,要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孩子每天的在校情况、学习内容,配合学校教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久而久之,孩子的综合能力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毛荣建.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邢同渊.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4]蒋文婧.试论智力障碍儿童有效教学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0).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