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场地教学中提高运动负荷的策略探析

2020-10-29黄海鹏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小场地运动负荷初中体育

黄海鹏

摘要:小场地对体育学科教学形成制约。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合理运用场地,展开科学设计和调度,对运动场地、运动器材、运动方式等内容展开深度研究,以获得丰富教学设计启迪。小场地是客观条件,合理利用才是主观作为,利用小场地条件增加学生运动负荷,体现教师学科教学的创新拓展精神。

关键词:初中体育 小场地 运动负荷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教学做合一”教育实践理论的推广,为学校的学科教學提供更多启迪和支持。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狭小场地展开学科教学,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合理规划场地、科学使用器材、适时调整方法、适度增加互动,都能够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提升学生身心整体素质。

一、合理规划场地,设计运动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学科教学创造良好发展机遇。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面对场地、器材等的制约,积极展开对应探索,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学校运动场地较小,这是需要直面的客观现实问题。教师要对小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思考小场地适合开展哪些体育运动,如何做到各个年级的兼顾使用,让有限的场地条件发挥无限的运动训练作用。

场地规划是确保运动顺利推进的前提,教师在课前对场地条件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场地进行合理分配,与其他班级默契配合,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场地利用率。例如,足球训练只有一块场地,多个班级要用这块场地开展体育游戏、徒手操等活动。教师将足球训练改为射门练习,让男生轮流踢点球,女生则设计特定球门,进行定点射门,其场面更为激烈,运动负荷也能有保障。再如,围绕跑道进行速跑训练,教师将其改为短距离折返跑,这样不对其他班级形成影响。为提升运动负荷,教师在设计折返跑时,增加了运动达标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的运动机会。

学校的运动场地条件是固定的,教师科学规划场地,合理运用这些场地,能够确保学生的运动负荷,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运动体验。运动场地只是客观因素,教师展开科学设计,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能够克服客观困难,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感知和体验,形成崭新运动成果。

二、科学使用器材,提升运动品质

针对狭小场地条件科学使用运动器材,也是一种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教师对场地条件进行细致分析,精选一些适合的运动项目,合理配设教学器材,让有限的场地得到最科学的应用。体育运动对场地有要求,对运动器材也有要求,如果场地较小,就要避免使用投掷性器材,如标枪、垒球等。像耐力跑、越野跑等长距离项目,也会受到一定限制。教师不妨适当增加一些田赛方面的运动,这样可以发挥运动器材的助学作用。

如果教师能够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场地问题的制约和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如垒球投掷项目,在受到场地限制后,教师对投掷物进行替换设计,让学生选择羽毛球、乒乓球、毽子等较轻的体育器材进行投掷训练。这对场地宽度的要求大大降低,其训练效果依然值得期待。例如,越野跑项目需要有更大的场地,教师将其改为越野游戏活动,将一些运动器材摆设成一个迷宫,要求学生根据规划路线行进,并融入了对抗比赛成分。运动趣味大大增加了,而需要的运动场地却大大减小了。对于运动比赛、运动游戏、运动场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设计,如果教师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进行运动辅助,能够充分发挥运动锻炼作用。教师科学运用运动器材展开教学设计,可以实现“小场地、大教学”。

运动需要一定器材作为支持,教师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展开教学调度和设计,能够换来更丰富的运动成效。场地、器材都是客观制约因素,但不能成为运动的障碍。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感知和体验。

三、适时调整方法,增加运动负荷

同一教学内容,因为方法、手段不同,起到的训练效果也会不同。而面对场地问题,教师更需要做好教学调查,对运动场地展开对应分析。为合理运用场地,教师不妨做出方法调整,对有限场地条件进行合理安排。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执行形式上做创新处理,变换运动常规操作程序,分组训练、游戏运动,将运动项目分解,变大集团运动为小分队行动,让学生获得更大运动量。

体育课堂训练内容丰富多彩,教师需要做精心筛选,还要对这些运动内容和运动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以提升学生运动品质。如跳绳运动对场地要求较低,教师不妨通过比赛,增加一些互动,让学生顺利进入运动环节。如速跑训练中,教师刻意缩短了距离,将百米跑改为五十米跑,并且增加了负重内容,要求学生拿不同重量的哑铃参加速跑训练,增加运动负荷。再如,在男生的俯卧撑训练中增加一些负重,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其运动训练效果会成倍增强。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自行创编一些运动游戏,帮助学生形成运动训练动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内容,对运动形式和组织过程进行调整,不仅没有降低运动强度,还适当增加了运动频度,获得更丰富的运动成果。小场地是客观因素,但不能阻止体育学科教学,更不能减轻学生运动负荷。教师科学设计、合理组织,适时调整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成长。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更值得期待。

四、适度开展互动,深化运动认知

体育运动本身带有互动属性。教师在具体设计和操作中,不妨做出创新尝试,将一些运动项目合理融合,利用游戏代替体育运动,因地制宜设计运动形式,发掘学生运动潜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如果有必要,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也可以合用场地展开互动训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运动素养,让学生对交流性运动训练有更高的期待。

集体互动性运动训练能够产生合作效应,教师要适度引入互动运动内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例如,学生对篮球比赛比较看重,而篮球场地只有两块,其他班级也需要这两块场地。教师开始协调,充分运用这两块场地。举措一:两个班级进行多层次的篮球比赛活动。两块场地分别进行男女篮球对抗赛,每一班级可以同时上场7名队员,而且是自由轮换。举措二:其他学生进行篮球游戏比赛,如传接球、夹球跑等。举措三:各个比赛场地设置裁判小组,具体执行比赛,教师则全面监控,解决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协商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完善的执行机构,确保运动比赛顺利展开。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之间进行协商,设计了班级对抗赛活动,将学生运动兴趣调动起来。比赛带有更强的对抗性,其运动强度是比较大的,运动负荷自然达到要求。

学校运动场地条件不是很宽裕,教师合理运用场地条件展开运动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运动机会,促使学生顺利进入运动情境之中,形成崭新运动体验。合理规划场地、科学使用器材、适时调整方法、适度建立互动,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能够消除小场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学生增加运动负荷,以有效提升学生运动品质。

参考文献

[1]郭梅云.如何在小场地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身体[ J ].田径,2018(11):36-38.

[2]范光林.巧用小场地提高初中生排球垫球技术探讨[ J ].教师,2019(08):23-25.

[3]高志强.小场地多班级体育教学与大课间活动的探讨[ J ].基础教育论坛,2020(02):75-77.

猜你喜欢

小场地运动负荷初中体育
如何开展老城区小学在小场地的大课间活动
中学小场地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研究
学校开展校园定向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小场地组织体育活动方法初探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地安排